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揭开火烧沟文化的面纱
杨 敏 王 伟
火烧沟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其中出土的大量金器,又将金作饰物的历史在当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给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1972年,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遗址被发现,1976年省考古队正式发掘,共出土文物两千多件,其中大部分为国家一级文物,碳十四测定其距今三千七百年左右,相当夏商时间。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夏商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得很少,因此,那时的文化遗存往往被误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或石铜并用时代文化。这就掩盖、模糊和影响了对青铜时代文化的认识和研究。火烧沟遗址出土了二百多件铜器(其中青铜器占半),令人惊讶,因为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夏代墓葬中出土青铜器的总和。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前的判断,经过若干年,人们终于将火烧沟文化遗址和其他许多所谓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改称为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个观念的转变,是从火烧沟遗址的发现开始的。(www.chuimin.cn)
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器数量众多,使它拥有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的铜箭镞石模、铜矛、铜锛,工艺最复杂的早期青铜器等。众多铜器的出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古代文献中“金从西来”的说法。金器的大量出土,如“金耳环”、“金鼻环”也是一个骄人的全国第一。火烧沟文化的神奇,还体现在陶器图案上,例如,不少陶器上都有很多的蜥蜴图案。我们知道,古代部族往往以某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中华民族先民的图腾多与龙有关,而最接近龙形状的动物,莫过于蜥蜴了。另外,我国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那蛇是四脚蛇,即蜥蜴。因此,研究火烧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应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又如,大量的陶器上有一种固定形状的手图案,笔者曾在匈牙利古代战旗上看到与此一模一样的手图案,而匈牙利人的祖先是从中国北方迁徙过去的,因此这两个一模一样的手图案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顺便说一下火烧沟人的人种问题。据专家对火烧沟墓葬出土的颅骨进行系统的人类学分析,火烧沟人种特征可归入“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与我国殷商时期的居民有着非常接近的形态学特征”。这个结果不但彻底否定了有些人将火烧沟人归于白种人的推论,而且证明了火烧沟人与华夏先民的亲密血缘关系。
火烧沟遗址的众多文物,较全面地反映了河西走廊西部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丰富多彩的青铜器和其他金属制品的出土,说明当时文明已相当发达;大批随葬的羊和猪狗牛马骨骼的出土,说明畜牧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门类;而陶罐中存储的粟粒、遗址中的石锄石磨盘则说明当时的农业已具规模;大量海贝的出土,说明当时商业交往已很发达;大量陶埙的出土,是当地人从事音乐艺术活动的证明;出土的大批精美彩陶及复杂的图案,说明当时的工艺美术非常进步了;不少的玉石、玛瑙、绿松石制品的出土,反映出当地人的艺术崇尚。
(《酒泉日报》2006年3月9日4版)
有关酒泉日报20年文集·人文地理卷的文章
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稻作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遗存,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即已拥有充分发展的农业文化成就,而1986年以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的土冢、祭坛、中心聚落址与神徽玉器则进一步表明这一地区在距今4800年前,其原始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世的神权与王权意识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而形象的反映。......
2024-01-28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对邺北城与邺南城的形制,平面布局和城墙、城门、城壕、街道、建筑基址有了基本了解。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邺北城街道已探出六条。城址内,仅存地面上的遗迹有铜爵台、金虎台遗址。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邺南城内道路笔直,形成网络。......
2024-01-28
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中室布局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李璟墓内无舞蹈俑。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2024-01-28
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落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已发掘了约10000平方米。半坡村落址没有全部发掘,但它的发现为日后发掘完整的姜寨村落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姜寨村落址位于半坡村落址东北15公里,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的临河东岸上,南依骊山北麓,遗址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姜寨村落址的再现,为研究黄河流域、距今6500年前后的村落形式及其体现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24-01-28
武威皇娘娘台的前身为东汉窦融台。相传东汉初,窦融驻守河西期间,曾令军民在武威城西用土夯筑了一座点将台,用以训练兵马,后来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就将这座点将台称之为窦融台。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为了怀念他的功德,遂将其指挥夯筑的点将台称之为窦融台,并在台旁立《窦公台碑》,以歌功颂德。......
2023-08-07
彩陶豆二、火烧沟、寺洼、卡窑、沙井彩陶火烧沟彩陶在花纹装饰上承袭马厂类型风格,黑彩多而红彩少,一些陶器的形式又接近齐家文化的风格。......
2023-11-29
古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原横跨灞河之上。此桥总长约达数百米。蒲津古渡 蒲津古渡,黄河著名要津之一。唐时,蒲津渡浮桥成为唐王朝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年十二月,增修蒲津浮桥,“絙以竹苇,引以铁牛”。铁山两座,分布于四尊铁牛中间,其作用是加重地锚的重量,起到固桥作用。蒲津渡东岸渡口遗址发现的铁牛、铁人、铁山等珍贵文物,已按“原地、原位、原貌”永久性保护起来。......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