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
2024-07-03
摘要: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对佛教宣传的唯心主义的善恶施报的迷信思想也持否定态度","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批判了佛教"。另一种说法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两种说法皆欠公允,所失在于四点:首先,忽视了太宗一生同佛教的动态关系,而把他的一两次言论固定为静态坐标,断定为终生认识。其次,忽视了当时社会一般认识水平对太宗个人的制约。复次,忽视了太宗的思想信仰同政治主张的差别,以政治观代替世界观。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实际上,太宗对于佛教,起初信疑参半,晚年信而弥笃。他对待佛教的具体做法,共有六个方面:其一,同佛教结成统一战线,平定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其二,为亡亲追崇冥福而造寺、布施、斋供。其三,超度敌我双方亡灵。其四,整顿佛教,监督僧尼。其五,管理佛典翻译,批准流布。其六,感谢佛教佑护,度僧弘法,树立功德。总之,太宗是把佛教分作意识形态和社会势力两个方面分别对待的,是在公私两种不同场合分别对待的,因而在世界观和政治主张的关系上,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表现出不一致性。
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依据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在贬斥一位崇佛大臣的诏令中所说的几句话:"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报施之征,何其谬也!"(《旧唐书》卷63《萧瑀传》)认为太宗"对佛教宣扬的唯心主义的善恶施报的迷信思想也持否定态度","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批判了佛教"。(胡如雷《李世民传》第165、1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另一种说法依据太宗造寺、度僧、布施、发愿等事迹,认为太宗"媚佛","对佛教'情深护持'","简直是在步隋文帝父子的后尘","可他还时常表现出对隋文帝父子的佞佛很不以为然哩"。(郭朋《隋唐佛教》第290、288、286页,济南:齐鲁书社,1980)这两种说法皆欠公允,所失在于四点:首先,忽视了太宗一生同佛教的动态关系,而把他的一两次言论固定为静态坐标,断定为终生认识。其次,忽视了当时社会一般认识水平对太宗个人的制约。复次,忽视了太宗的思想信仰同政治主张的差别,以政治观代替世界观。最后,忽视了太宗的行政措施与随顺俗情的关系。因此,本文对各方面统筹兼顾,提出一孔之见,庶几近是。
太宗所处的时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全社会对佛教的崇信皈依极其热切普遍。贞观十一年(637),太宗下《令道士在僧前诏》,指出这一状况:"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后汉,方被中华。……洎于近世,崇信滋深。人觊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由是……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廷。"(《全唐文》卷6)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太宗从小便与佛教打交道。大业元年(605),他还是个七八岁的儿童,其父任隋朝郑州刺史,在当地大海寺造弥勒石像一铺。该事的原由是太宗患传染病,其父"比闻大海寺有双王像,治病有验,故就寺礼拜,其患乃除"。(《金石萃编》卷40《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记》)太宗伴随着对佛教的耳濡目染而成长起来,依据当时社会一般认识水平,他即便对佛教不推崇,顶多不过是说不清,处在不可全信不可不信之间而已,不可能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清醒地否定佛教。所以这样说,证据有两个。其一,武德四年(621),太宗身为秦王,在荥阳擒获农民军首领窦建德后,于夜雨朦胧中见"东南云际,光焰射天","观音菩萨,金身毕露",于是便"顿首拜瞻",并对诸将士说:"乃者武事告成,天授神祐,厥功溥哉!"(《全唐文》卷146,陆元朗《敕建广武山观音寺碣》)他向其父唐高祖郑重其事地做了汇报,高祖遂敕令于荥阳广武山建观音寺。其二,太宗继位后,对太史令傅奕一贯反佛大惑不解,一次坐朝,问道:"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傅奕答道:"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听了这番话,"颇然之"。(《旧唐书》卷79《傅奕传》)太宗用"独"字来说傅奕不悟佛教,可见是把包括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置于与傅奕不同的状况上的。傅奕对佛教的抨击,只是就社会后果而言。太宗也只是在这方面有同感,未触及佛教义理,更未宣布自己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不妥。
唐代儒佛道三教并存,太宗两次论及它们。第一次在贞观二年(628),他批评梁武帝父子"惟好释氏、老氏之教",反而国破家亡,"足为鉴戒";宣布:"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6《慎所好》)儒教积极入世用世,是政治伦理学说,不是宗教,规定人们各自的社会位置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用以经邦济世,协调社会关系,因而理所当然地被统治阶级奉为镇国至宝。而佛教、道教是方外势力,消极出世遁世,只追求个人的解脱和久视长生,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治理国家根本无法奉为指导思想。因此,太宗这次比较三教而做出选择,是刚刚作为帝王,在其位而谋其政,把抓纲治国、励精图治的重任放在个人信仰之上优先加以考虑的。那么,太宗未选择佛教,就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自己完全不信仰佛教。道教由于李唐皇帝尊教主老子李耳为始祖而奉为血亲宗教,排列为三教之首,地位至为显赫,但太宗同样未予选择,总不能说他在故意冒犯圣祖、亵渎道教,何况他还一直服用所谓长生不老药呢!这表明公私有别。太宗第二次论及三教是在20年后,说:"朕观佛经譬犹瞻天俯海,莫测高深。……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6)这时,他结识玄奘已逾三年,读过一些佛教典籍,因而是从理论方面入手比较三教的,同第一次所持见解大相径庭。接着,他为玄奘所译经论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颂扬佛教"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因而祝愿"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广弘明集》卷22)次年太宗去世,临死前尚同玄奘"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自己"深信纳",多次攘袂感叹:"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可见太宗一生,佛教观并非一成不变,由起初的信疑参半发展到晚年的信而弥坚。
弄清了这些问题之后,再来看看太宗对待佛教的具体做法,这有六个方面。
其一,同佛教结成统一战线,平定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武德三年(620),身为秦王的太宗受诏率军讨伐割据东都洛阳僭称天子的隋旧将王世充,经过多次战斗,次年完成任务。其间,嵩山少林寺僧众协同唐军作战。《秦王告少林寺主教》披露太宗是如何争取和鼓励他们的,说:我国家"护持正谛","化阐缁林","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奉顺输忠之效,方著阙庭;证果修真之道,更宏像观。……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终茂功,以垂令范"。(《金石萃编》卷41)僧众通力合作,立下战功,获得千段绢帛和40顷土地的赏赐,释昙宗授为大将军,全寺僧众为其部下,官爵不等。但僧众谢绝官爵,只求出家。
其二,为亡亲追崇冥福而造寺、布施、斋供。为报答先母太穆皇后的生养之恩,贞观元年(627),太宗将长安通义坊由父母故居所改的通义宫造为尼寺兴圣寺;贞观八年(634),又在修德坊造僧寺弘福寺。太宗《舍旧宅造兴圣寺诏》说明其本意:"永怀慈训,欲报无从,静言因果,思凭冥福。……庶神道无方,微伸《凯风》之思。"(《全唐文》卷9)《为太穆皇后追福手疏》说:"欲报靡因,唯资冥助,敬以绢二百匹奉慈悲大道。倘至诚有感,冀销过去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全唐文》卷10)《宏福寺施斋愿文》说:"用斯功德,奉为先灵:愿心悟无为,神迁妙喜;策绀马以入香城,蹑金阶而升宝殿;游玩法乐,逍遥净土;永荫法云,尝餐甘露;疾证菩提,早登正觉。"(《全唐文》卷10)至于追念亡臣,可一例看待,《为故礼部尚书虞世南斋僧诏》说:"宜资冥福,申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全唐文》卷9)(www.chuimin.cn)
其三,超度亡灵。唐朝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和巩固政权,敌我双方死亡很多。贞观三年(629)十二月,太宗下《于行阵所立七寺诏》,责成官府在太原起兵以来的重要战场,为阵亡的义士和凶徒建置佛寺,以便"树立福田,济其营魄";"望法鼓所震,变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广弘明集》卷28上)于是在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境内立了七所佛寺,由朝臣撰文立碑。太宗还下《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说自己南征北战,亲手杀掉的敌人将近一千。他们虽然都是"逆命乱常,自贻绝殒",但自己"恻隐之心,追以怆悯",因而"皆为建斋行道,竭诚礼忏"。"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以宏济。"(《全唐文》卷4)
其四,整顿佛教,监督僧尼。太宗初继位的三年中,几次在全国范围内检校佛法,清肃非滥,禁断私度,致使大量僧人和私度者还俗,所剩寥寥。贞观三年(629),他担心庄稼久旱不收,遂请僧众在长安天门街祈雨七日,并颁布《度僧于天下诏》。诏文要求全国共度僧尼三千,但宁缺毋滥。"务须精诚德业,无问年之幼长。其往因减省还俗,及私度白首之徒,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实际上是借机对清肃后果进行甄别。诏文还对僧徒违背戒律的败德行为一一进行揭露:"多有僧徒,溺于流俗,或假托神通,妄传妖怪;或谬称医筮,左道求财;或造诣官曹,嘱致赃贿,或钻肤焚指,骇俗惊愚。"前述论者引太宗"情深护持"语,即出自此诏。原意是说僧徒的这些败德违戒行为已经触犯世俗"刑网","有一于此,大亏圣教,朕情深护持,必无宽舍","务使法门清整"。(《全唐文》卷5)"情深护持"一语,明明是太宗为了毫不手软地打击违法僧徒而故意讲的门面话,怎么被说成是在"媚佛"?太宗还下达《佛遗教经施行敕》,说《佛遗教经》"劝诫弟子,甚为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因此,责成有司抄写经文,发给五品以上官员及各州刺史。"若见僧尼行业与经文不同,宜公私劝勉,必使遵行。"(《全唐文》卷9)《佛遗教经》是一卷小品,相传是释迦牟尼灭度前的最后一次说法,强调"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僧尼奉戒应毫不懈怠。比如阐述以戒破贪,经文说:"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经文还阐述以定破瞋,提倡"忍之为德","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提醒疑惑、邪曲的心理状态不符合佛教正道,因而"宜应质直其心"。此外,还有诸多注意事项。这些说法既是宗教伦理道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太宗敕文"缁素"并提,既针对僧尼,又包括俗人,要用《佛遗教经》的条文要求、监督佛教徒,防止违戒败德,以求纯洁佛教;同时也含有警戒五品以上官员和州刺史的用意,正人者先正己,监督他人者必须以身作则,故而人手一卷。
其五,管理佛典翻译,批准流布。贞观元年(627),天竺僧波颇携带梵本佛典来长安,两年后太宗诏令在兴善寺从事翻译,由僧人19人充当证义、译语、缀文,由左仆射房玄龄等几位官员监阅详辑。贞观十九年(645),玄奘由天竺回国,请立译场,太宗派他去弘福寺译经,遇事与房玄龄联系。译场有证义12人、缀文九人、字学一人、证梵文一人,全是僧人,国家未派官员参加。《瑜伽师地论》译讫,太宗读后,推许佛教远胜儒道九流,遂命秘书省组织抄写玄奘刚译出的佛教经论一式九份,颁发雍、洛、并、兖、相、荆、扬、凉、益等九州,辗转流通。但太宗时的译经同前代相比,显得很冷落,释灵佳评论波颇译事道:"昔苻、姚两代,翻经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续高僧传》卷3《波颇传》)玄奘后来也流露出抱怨不如前代重视的情绪。
其六,感谢佛教佑护,度僧弘法,树立功德。太宗多年积疾,有忧生之虑,自遇玄奘后,留心佛法,健康状况一度好转。贞观二十二年(648),他下《诸州寺度僧诏》说自己老病缠身,"比加药饵,犹未痊除,近日以来,方就平复,岂非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耶?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当时全国共有佛寺3716所,共度僧尼18500余人。"未此以前,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缁僧将绝,蒙兹一度,并成徒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加上原有僧尼,时人释道宣估计约略不超过七万。
认识太宗同佛教的关系,应该综合他的佛教观、政治身份和社会背景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关于他的佛教观及其变化,以及社会背景,前文已做论述,这里再就他的政治身份为主做出立论。太
(原载河南大学《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有关隋唐历史文化的文章
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
2024-07-03
张人表 先生摛藻属对有年矣,今将部分诗词对联作品结集为《守拙斋吟草》一书予以刊布,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读者对 张 先生创作方面的情况,玩味《守拙斋吟草》后,似乎可以知其梗概;但了解到他修改他人作品方面的情况,对于他的创作才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张先生参与编辑的,上面有他的七律《庆贺洛阳市北京大学校友会成立》。同年暑假中, 张 先生和我受洛阳诗词学会的委托,编辑会刊《河洛诗词》创刊号。......
2024-07-04
"他因此认为即如彪炳史册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了。因此,诗人们常把刻意求新作为自己创作的鹄的,写出大量不落窠臼的篇章。《唐才子传》卷5《李贺》条说:李贺诗以"奇诡"著称,标新立异,"绝去翰墨畦径"。"这虽然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但求新的精神还是应当肯定的。这是赞扬昭君的高贵品质,比作国中的杰出人才。......
2024-07-04
这是许敬宗借修史之便,对封德彝挟私报复所致。关于封德彝何以在史籍中屡屡受到奚落谴责,自古以来尚无人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一孔之见,以供参考。太宗所以责成封德彝举荐贤人,是由于仆射是宰相班子中的当然成员,宰相的职责包括举荐贤人。以上这些情况,发生在封德彝去世后20年间。......
2024-07-04
窦建德死后,其同伙继续叛乱,基本力量是豪强地主。因此,夏政权是封建主义的政权,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具备另外的性质。夏政权成立伊始,就把俘获招纳的一批隋官员吸收为自己政权的成员。二现在再考察夏政权的一些重大活动,来看它的政权性质。不难看出,作为夏政权领袖的窦建德,其是非爱憎是以隋政权的旧秩序为标准的。......
2024-07-03
《晋书·王羲之传》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韩偓《题怀素草书》描写为:"怪石蹲秋涧,寒藤挂古松。上文所述,即可见书法对诗文创作的积极影响。"唐代中外联系空前活跃,书法作品成为外国的抢手货。截至目前,日本擅长和热爱书法者,多如过江之鲫,中日双方的书法艺术交流也时有举办。太宗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多方重金搜求其书法真迹,甚至死后随葬入陵墓中。......
2024-07-04
同时,社会各界创作格律诗的热情逐渐增高,首先也遇到平仄问题,如果不懂不遵守,即使写上千首万首,依然在门外徘徊,遑论登堂入室。其一,格律诗是传统的文学体裁,千余年来,约定俗成,人们遵守其平仄规则,写下大量作品,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其二,现代声韵的标准如何掌握,是创作格律诗不能回避的大问题。当今不讲究平仄的所谓格律诗,固然不值得提及,就是企图遵循格律的作品,也往往存在平仄不合的现象。......
2024-07-04
然而北宋初年僧人赞寧撰写《宋高僧传》,却题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无疑是考虑到武周取代李唐时期,法藏在神都洛阳从事政治和宗教活动,并在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创立了华严宗。武则天称帝后,命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讲解新译《华严经》。关于法藏在洛阳的政治活动,崔传记载了两件事。形势稳定后,中宗赏功,让法藏荣升三品。法藏在洛阳的宗教活动,是他的本色,主要表现为翻译并研究佛经,以及进行佛教的宣传教育活动。......
2024-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