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人生胜境平常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禅诗名为《颂平常心是道》,是南宋大德无门慧开禅师所作,流传很广。禅诗中描绘的世间极乐境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神往。
无门慧开禅师(1183—1260),杭州钱塘人,俗姓梁,最初拜天龙肱和尚为受业师,披剃出家后,遍历天下名山道场,寻师访道。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契机开悟。有一天,他来到平江府(在今江苏省)万寿寺参礼月林禅师。月林禅师教慧开参“无”字话头。慧开每天对着“无”字苦苦参究,历经六年寒暑,就像蚊子咬铁牛,依然找不到揳入的缝隙之处。慧开就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无一完好之处!”从此,更加精进勇猛。有时,疲惫至极,就在大殿廊庑之下经行,甚至以头颅撞击露柱,以示限期取证的决心。有一天,慧开在法堂内经行,参“无”字话头,寂寥之中,从遥远的斋堂那头,传来一阵阵绵绵密密如排山倒海般的鼓击,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性”的思想要旨。因此,特别着重“无”字法门,后世称他无门和尚。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甄选汇编,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其中,收有“平常心是道”这则公案,作了《颂平常心是道》这首禅诗,以此表达他对“平常心是道”这句禅语的理解。我们不妨参读一下“平常心是道”这则公案。
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阴事业锋头血;
临潼会上胆气雄,丹阳县里箫声绝;
时来顽铁有光辉,运退黄金无颜色;
万寿寺大雄宝殿
南泉禅师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一天,弟子赵州禅师向前发问:“什么是道?”南泉禅师答:“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不明白再问:“可以再描述一下吗?”南泉禅师答:“一描述,就违离真正的道了。”赵州禅师追问:“不描述怎么知道是道?”南泉禅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蒙昧无知。如果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天空一样,辽远开阔,岂可硬是分别这是道,那不是道呢?”
南泉普愿画像(www.chuimin.cn)
逍遥且学圣贤心,到此方知滋味别;
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
——邵康节《养心歌》
这则公案思辨色彩很浓,无门慧开禅师评论说,赵州禅师从南泉禅师那里得到开示后,花了三十年时间才参悟了平常心是道,在生活修行中,才达到知行合一,圆润自如。
无门慧开禅师的这首诗从反面告诉人们,为什么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闲事,太多的忧虑悬挂在心头:忧虑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发达,待遇不够优厚,夫妻生活不够融洽,儿孙不够孝顺、成才,朋友待我不够真诚,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肚里填满了功名利禄,心中充斥着财势情欲,再也无心去感觉春天原野百花、夏日江上凉风、秋天山间明月、冬日窗外白雪,一切良辰美景与我无缘。
度人解脱的佛理就是生活常理,佛心就是平常心。六祖慧能说:“佛在世间行,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作为众生的人,生来就是五蕴色身,与三毒烦恼并生,离开烦恼而寻求解脱烦恼,就如寻找长角的兔子一样,绝无可得之理。“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法就在世间,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你善于养护自己的本心,细细体察,就会事事有佛理,处处有禅机。正如高僧马祖道一禅师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平常心就是一颗去掉矫揉造作的清净心,正如唐代长沙景岑禅师所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向火,在生活中顺任自然的本性。平常自如,却暗喻着妙道。可是,听似如此简单的道理,被三毒缠绕的众生却不易觉悟。唐代有位不信禅、专门研究戒律的有源律师,一天,他遇到大珠慧海禅师,故意诘问道:“和尚修道,不知用不用功?”大珠慧海禅师回答:“用功。”有源律师追问:“如何用功?”师曰:“饿了就吃饭,困来就睡觉。”有源律师反问:“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在用功?”大珠慧海禅师平静地回答说:“不一样。”有源律师继续追问:“有什么不同?”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心中有百种索求;睡时不肯睡,心中千般计较。因而不同也。”有源律师顿时闭口。这则公案是对平常心的最好开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即使无衣食之忧,高官厚禄,却寝食不安,以至于心力交瘁,未老先衰,甚至疾病缠身,就是胸中放不下一颗普普通通的平常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断除烦恼,举止安详,心如止水,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你去挣脱妄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守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御心如牧牛,须时时看护,以免毁坏人家苗稼。
赵州和尚画像
在贪欲面前,知足就是平常心;在是是非非面前,平静就是平常心;在虚伪狡诈面前,善良、正直、纯洁就是平常心;在得失面前,拿得起放得下,随缘就是平常心;在诱惑面前,清醒坚定就是平常心;在奢华面前,简朴就是平常心;在弱小者面前,同情就是平常心,在颠簸流离失所面前,随遇而安就是平常心。有了这颗清净自然的平常心,人生就趋于胜境:晴天时,则喜晴;雨天时,则喜雨;饭菜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香气;有乐趣时,快乐,没乐趣时,也快乐。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人间都是好时节。
讲经说法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再如佛家武术,其产生也是出于健身助禅的目的。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人的身体也是假有,反对过分维护身体,可佛家修行中,处处蕴含养生的大道。佛家不把养生求得长寿作为目的,却包含了人生的大养,可谓无养而大养。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2024-06-14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品味八苦在佛家看来,品尝体味人生之“苦”,也是养心,也是清除三毒的良药、觉悟的法门。八苦,即是常说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我们的生命本身,在刹那间刹那间地变化,极不稳固,导致了痛苦的形成。因此,它属于极微之苦。在佛家看来,众生之苦,遍存于三界。到那时,天人会痛苦非常。佛陀悟道以后,便阐发了以八苦为内容的苦谛,为人们提出了解脱人生之苦的佛家人生哲学。......
2024-06-14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