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闲情偶记:语言文字的声韵之道

闲情偶记:语言文字的声韵之道

【摘要】:声务铿锵宾白之学,首务铿锵。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

声务铿锵

【原文】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1]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2]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注释】

[1] 金声掷地:意思是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2] 探骊觅珠:也叫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译文】

写宾白首先要做到听起来悦耳。有一句不顺口,就会使听的人耳朵不舒服得像进了羡琴;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提起精神。世人只知道在曲词中用音韵,不知道宾白的丈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骄文要平仄相间,不能混乱重复,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写丈章共同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音的。如果上一句句尾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就读得嗓子沙哑,不能让人听。如果下一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说出来就会像咆哮一样,让人听了不舒服。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不是说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句骄丈的方法用在宾白里边,字句就会铿锵比耳,人人爱听,就会得到“金声钾地”的评价了。

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但是有时连续几个都用平声字,或连续几个都用仄声字.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比耳,却被情理所局限,想把平声改成仄声,或者把仄声改成平声,却绝对没有可以替换的平声仄声字。这是自古写曲词的人没有探究尽其中的诀窍,我经历很多苦,冒了很多险,用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诀窍,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表现出我的无私,但是不免有所可惜啊。

字有四个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仄声占三个,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上声虽然和去声、入声不一样,但实际上可介于平仄之间,因为它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字相比要略徽高一东,和去声字相比又略徽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仄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从这个地方过渡。比如各地的发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吴地有吴地的发音,越地有越地的发音,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相交界的地方,就是吴地和越地的发音各占一半,吴地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越地人听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晋、楚、燕、秦以至矜、蜀,这些地方的发音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发音中的过渡音,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人想让声韵怪锵悦耳,却被内容所局限,想找一个字代替也不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一个可以替代的字也找不到,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取代,用它代替平声字可以,代替去声字、入声字也可以。知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明明是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解释不明白,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却实际上不应传授。这种方法一旦流传开来,就会处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都找不到了。

声务铿锵

【原文】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1]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2]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注释】

[1] 金声掷地:意思是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www.chuimin.cn)

[2] 探骊觅珠:也叫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译文】

写宾白首先要做到听起来悦耳。有一句不顺口,就会使听的人耳朵不舒服得像进了羡琴;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提起精神。世人只知道在曲词中用音韵,不知道宾白的丈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骄文要平仄相间,不能混乱重复,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写丈章共同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音的。如果上一句句尾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就读得嗓子沙哑,不能让人听。如果下一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说出来就会像咆哮一样,让人听了不舒服。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不是说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句骄丈的方法用在宾白里边,字句就会铿锵比耳,人人爱听,就会得到“金声钾地”的评价了。

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但是有时连续几个都用平声字,或连续几个都用仄声字.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比耳,却被情理所局限,想把平声改成仄声,或者把仄声改成平声,却绝对没有可以替换的平声仄声字。这是自古写曲词的人没有探究尽其中的诀窍,我经历很多苦,冒了很多险,用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诀窍,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表现出我的无私,但是不免有所可惜啊。

字有四个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仄声占三个,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上声虽然和去声、入声不一样,但实际上可介于平仄之间,因为它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字相比要略徽高一东,和去声字相比又略徽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仄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从这个地方过渡。比如各地的发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吴地有吴地的发音,越地有越地的发音,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相交界的地方,就是吴地和越地的发音各占一半,吴地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越地人听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晋、楚、燕、秦以至矜、蜀,这些地方的发音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发音中的过渡音,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人想让声韵怪锵悦耳,却被内容所局限,想找一个字代替也不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一个可以替代的字也找不到,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取代,用它代替平声字可以,代替去声字、入声字也可以。知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明明是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解释不明白,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却实际上不应传授。这种方法一旦流传开来,就会处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都找不到了。

声务铿锵

【原文】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1]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2]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注释】

[1] 金声掷地:意思是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2] 探骊觅珠:也叫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译文】

写宾白首先要做到听起来悦耳。有一句不顺口,就会使听的人耳朵不舒服得像进了羡琴;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提起精神。世人只知道在曲词中用音韵,不知道宾白的丈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骄文要平仄相间,不能混乱重复,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写丈章共同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音的。如果上一句句尾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就读得嗓子沙哑,不能让人听。如果下一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说出来就会像咆哮一样,让人听了不舒服。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不是说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句骄丈的方法用在宾白里边,字句就会铿锵比耳,人人爱听,就会得到“金声钾地”的评价了。

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但是有时连续几个都用平声字,或连续几个都用仄声字.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比耳,却被情理所局限,想把平声改成仄声,或者把仄声改成平声,却绝对没有可以替换的平声仄声字。这是自古写曲词的人没有探究尽其中的诀窍,我经历很多苦,冒了很多险,用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诀窍,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表现出我的无私,但是不免有所可惜啊。

字有四个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仄声占三个,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上声虽然和去声、入声不一样,但实际上可介于平仄之间,因为它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字相比要略徽高一东,和去声字相比又略徽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仄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从这个地方过渡。比如各地的发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吴地有吴地的发音,越地有越地的发音,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相交界的地方,就是吴地和越地的发音各占一半,吴地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越地人听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晋、楚、燕、秦以至矜、蜀,这些地方的发音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发音中的过渡音,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人想让声韵怪锵悦耳,却被内容所局限,想找一个字代替也不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一个可以替代的字也找不到,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取代,用它代替平声字可以,代替去声字、入声字也可以。知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明明是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解释不明白,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却实际上不应传授。这种方法一旦流传开来,就会处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