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集惟《演习》、《声容》二种,为显者陶情之事,欲俭不能,然亦节去靡费之半。其它如《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各部,都把把节俭的原则寓于制度之中,在规则中把奢糜摒弃在外,富有天下的人可以实行,贫无立锥之地的人也可以施行。究其日甚之故,则以喜新而尚异也。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实具婆心,非同客语,正人奇士当共谅之。......
2024-01-27
声务铿锵
【原文】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1]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2]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注释】
[1] 金声掷地:意思是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2] 探骊觅珠:也叫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译文】
写宾白首先要做到听起来悦耳。有一句不顺口,就会使听的人耳朵不舒服得像进了羡琴;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提起精神。世人只知道在曲词中用音韵,不知道宾白的丈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骄文要平仄相间,不能混乱重复,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写丈章共同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音的。如果上一句句尾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就读得嗓子沙哑,不能让人听。如果下一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说出来就会像咆哮一样,让人听了不舒服。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不是说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句骄丈的方法用在宾白里边,字句就会铿锵比耳,人人爱听,就会得到“金声钾地”的评价了。
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但是有时连续几个都用平声字,或连续几个都用仄声字.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比耳,却被情理所局限,想把平声改成仄声,或者把仄声改成平声,却绝对没有可以替换的平声仄声字。这是自古写曲词的人没有探究尽其中的诀窍,我经历很多苦,冒了很多险,用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诀窍,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表现出我的无私,但是不免有所可惜啊。
字有四个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仄声占三个,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上声虽然和去声、入声不一样,但实际上可介于平仄之间,因为它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字相比要略徽高一东,和去声字相比又略徽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仄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从这个地方过渡。比如各地的发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吴地有吴地的发音,越地有越地的发音,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相交界的地方,就是吴地和越地的发音各占一半,吴地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越地人听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晋、楚、燕、秦以至矜、蜀,这些地方的发音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发音中的过渡音,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人想让声韵怪锵悦耳,却被内容所局限,想找一个字代替也不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一个可以替代的字也找不到,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取代,用它代替平声字可以,代替去声字、入声字也可以。知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明明是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解释不明白,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却实际上不应传授。这种方法一旦流传开来,就会处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都找不到了。
声务铿锵
【原文】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1]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2]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注释】
[1] 金声掷地:意思是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www.chuimin.cn)
[2] 探骊觅珠:也叫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译文】
写宾白首先要做到听起来悦耳。有一句不顺口,就会使听的人耳朵不舒服得像进了羡琴;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提起精神。世人只知道在曲词中用音韵,不知道宾白的丈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骄文要平仄相间,不能混乱重复,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写丈章共同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音的。如果上一句句尾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就读得嗓子沙哑,不能让人听。如果下一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说出来就会像咆哮一样,让人听了不舒服。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不是说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句骄丈的方法用在宾白里边,字句就会铿锵比耳,人人爱听,就会得到“金声钾地”的评价了。
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但是有时连续几个都用平声字,或连续几个都用仄声字.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比耳,却被情理所局限,想把平声改成仄声,或者把仄声改成平声,却绝对没有可以替换的平声仄声字。这是自古写曲词的人没有探究尽其中的诀窍,我经历很多苦,冒了很多险,用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诀窍,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表现出我的无私,但是不免有所可惜啊。
字有四个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仄声占三个,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上声虽然和去声、入声不一样,但实际上可介于平仄之间,因为它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字相比要略徽高一东,和去声字相比又略徽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仄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从这个地方过渡。比如各地的发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吴地有吴地的发音,越地有越地的发音,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相交界的地方,就是吴地和越地的发音各占一半,吴地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越地人听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晋、楚、燕、秦以至矜、蜀,这些地方的发音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发音中的过渡音,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人想让声韵怪锵悦耳,却被内容所局限,想找一个字代替也不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一个可以替代的字也找不到,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取代,用它代替平声字可以,代替去声字、入声字也可以。知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明明是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解释不明白,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却实际上不应传授。这种方法一旦流传开来,就会处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都找不到了。
声务铿锵
【原文】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1]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2]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注释】
[1] 金声掷地:意思是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2] 探骊觅珠:也叫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译文】
写宾白首先要做到听起来悦耳。有一句不顺口,就会使听的人耳朵不舒服得像进了羡琴;有几句话清晰响亮,就会使观众在疲倦的时候提起精神。世人只知道在曲词中用音韵,不知道宾白的丈字更应该符合声律;世人只知道四六句的骄文要平仄相间,不能混乱重复,不知道散体的文章也是这样。“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两句话是自古写丈章共同的诀窍,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可以不考虑声音的。如果上一句句尾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应该用仄声,连续用两个平声字,就读得嗓子沙哑,不能让人听。如果下一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那么这句话的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平声,连续用两个仄声字,说出来就会像咆哮一样,让人听了不舒服。这是说的全篇的整体要求,不是说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这样。如果能把写四六句骄丈的方法用在宾白里边,字句就会铿锵比耳,人人爱听,就会得到“金声钾地”的评价了。
声音要怪锵悦耳的方法,不过就是注重平仄、仄平。但是有时连续几个都用平声字,或连续几个都用仄声字.明知道声音不够铿锵比耳,却被情理所局限,想把平声改成仄声,或者把仄声改成平声,却绝对没有可以替换的平声仄声字。这是自古写曲词的人没有探究尽其中的诀窍,我经历很多苦,冒了很多险,用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其中的一点诀窍,所以把它告诉各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样做表现出我的无私,但是不免有所可惜啊。
字有四个声调,就是平、上、去、入。平声字只占其中的一个,仄声占三个,这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都属于仄声。但人们却不知道上声虽然和去声、入声不一样,但实际上可介于平仄之间,因为它另外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和平声字相比要略徽高一东,和去声字相比又略徽低一点。古代的人造字定音,让上声介于平仄之间,明知道它是一个过渡的声调,从平声到仄声,就从这个地方过渡。比如各地的发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吴地有吴地的发音,越地有越地的发音,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到了两个地区相交界的地方,就是吴地和越地的发音各占一半,吴地人听了觉得和自己的语言一样,越地人听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晋、楚、燕、秦以至矜、蜀,这些地方的发音也都是这样。这也是发音中的过渡音,就像上声介于平声、去声、入声之间一样。写宾白的人想让声韵怪锵悦耳,却被内容所局限,想找一个字代替也不能,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或两三句都是用仄声,找一个可以替代的字也找不到,就可以用一个上声字取代,用它代替平声字可以,代替去声字、入声字也可以。知果两三句都是用平声,其中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一定读仄声,这是不用说的。即使两三句都是用去声、入声,中间加一个上声字,那么这个字明明是仄声听起来却像平声,让人听了不知道这几个句子连续用了几个仄声字。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明白但又解释不明白,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却实际上不应传授。这种方法一旦流传开来,就会处处都是动听的音乐,想找到一句难听的都找不到了。
有关闲情偶记的文章
是集惟《演习》、《声容》二种,为显者陶情之事,欲俭不能,然亦节去靡费之半。其它如《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各部,都把把节俭的原则寓于制度之中,在规则中把奢糜摒弃在外,富有天下的人可以实行,贫无立锥之地的人也可以施行。究其日甚之故,则以喜新而尚异也。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实具婆心,非同客语,正人奇士当共谅之。......
2024-01-27
音律第三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今置散体弗论,而论其分股、限字与调与叶律者。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非止音律,文艺亦然。填词除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非但责其文词,未究音律。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出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非但彼此不可通融,次第亦难紊乱。词家所重在此三者,而三者之弊,未尝缺......
2024-01-27
戒浮泛词贵显浅之说,前已道之详矣。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当存其说,以俟其人。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象张三,难通融于李四。善填词者,当为所难,勿趋其易。如前所云《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
2024-01-27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若用一二古人作主,因无陪客,幻设姓名以代之,则虚不似虚,实不成实,词家之丑态也,切忌犯之。传奇所用的题材,有古代的,有今天的,有虚有实,随人选择。实,就是根据事实编写,不假造情节,每件事都有根有据。......
2024-01-27
语求肖似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元帝时入选掖廷,呼韩邓单于入朝求美,帝以墙赐之。万案其事,画工皆弃市。越王句践败于会稽,范蠢取西施献吴王夫差。后以西施为美女的代称。西天为佛教圣境;蓬岛为“蓬莱仙岛”之省称。写一个人像一个人,不让他们隆格雷同,不使人物语言浮泛。......
2024-01-27
《礼》不幸为两人所用,用《周礼》之过,而非《周礼》之过也。苏明允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4]。”余读李子笠翁《闲情偶寄》而深有感也。昔陶元亮作《闲情赋》[7]《周礼》一书,本言王道[1],乃上自井田[2]军国之大,下至酒浆屝屦[3]之细,无不纤悉具备,位置得宜,故曰:王道本乎人情。然王莽一用之于汉而败,王安石再用之于宋而又败者,其故何哉?盖以莽与安石,皆不近人情之人,用《周礼》固败,不用《周礼》亦败。......
2024-01-27
密针线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终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者也。一座两情,两情一事,此其针线之最密者。诸如此类,都是十分违背常理的。并且大公帮助她是崇尚义气,而不是贪图利益。......
2024-01-27
结构第一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着。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
2024-0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