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韵易重:韵脚犯重与词意相合不易

合韵易重:韵脚犯重与词意相合不易

【摘要】:合韵易重句末一字之当叶者,名为韵脚。一曲之中,有几韵脚,前后各别,不可犯重。末后数语,在前后各别者,有前后相同,不复另作,名为“合前”者。然合前之韵脚最易犯重。故作前腔之曲,而有合前之句者,必将末后数句之韵脚紧记在心,不可复用;作完之后,又必再查,始能不犯此病。韵脚犯重,犹是小病,更有大于此者,则在词意与人不相合。合前之曲既使同唱,则此数句之词意必有同情。

合韵易重

【原文】

句末一字之当叶者,名为韵脚。一曲之中,有几韵脚,前后各别,不可犯重。此理谁不知之?谁其犯之?所不尽知而易犯者,惟有“合前”数句。兹请先言合前之故。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么篇”,犹诗题之有其二、其三、其四也。末后数语,在前后各别者,有前后相同,不复另作,名为“合前”者。此虽词人躲懒法,然付之优人,实有二便;初学之时,少读数句新词,省费几番记忆,一便也;登场之际,前曲各人分唱,合前之曲必通场合唱,既省精神,又不寂寞,二便也。然合前之韵脚最易犯重。何也?大凡作首曲,则知查韵,用过之字不肯复用,迨做到第二、三曲,则止图省力,但做前词,不顾后语,置合前数句于度外,谓前曲已有,不必费心,而乌知此数句之韵脚在前曲则语语各别,凑入此曲,焉知不有偶合者乎?故作前腔之曲,而有合前之句者,必将末后数句之韵脚紧记在心,不可复用;作完之后,又必再查,始能不犯此病。此就韵脚而言也。韵脚犯重,犹是小病,更有大于此者,则在词意与人不相合。何也?合前之曲既使同唱,则此数句之词意必有同情。如生旦净丑四人在场,生旦之意如是,净丑之意亦如是,即可谓之同时,即可使之同唱;若生旦如是,净丑未尽如是,则两情不一,已无同唱之理;况有生旦如是,净丑必不如是,则岂有相反之曲而同唱者乎?此等关窍,若不经人道破,则填词之家既顾阴阳平仄,又调角征宫商,心绪万端,岂能复筹及此?予作是编,其于词学之精微,则万不得一,如此等粗浅之论,则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矣。后来作者,当锡予一字,命曰“词奴”,以其为千古词人,尝效纪纲[1]奔走之力也。

【注释】(www.chuimin.cn)

[1]纪纲: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

【译文】

句末应该钾韵的字.取名为韵脚。一支曲子里面有几个韵脚,前后韵脚句末应该钾韵的字,取名为韵脚。一支曲子里面有几个韵脚,前后韵脚各有区别,不能用重复了。这个道理谁不知道呢?谁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不全知道因而容易犯错的,只有几个“合前”的句子现在先说“合前”的原因。用同一个曲牌名写几首曲子的只在第一支曲子的前面写上曲牌的名字,后面的曲子,在南曲中就叫“前腔”,在北曲中就叫“么篇”,就像诗歌题目有‘其二”、“其三”、“其四”一样。曲子里的最后几句话,有前后曲子都相同的;有前后曲子都相同、不再另外写,叫做“合前”的。这虽然是填词人偷瀚的方法,然而交给演员表演时,实际上有两个好处。最初熟悉曲词时,少读几句新台词可以省去很多记忆的功夫,这是第一个好处;登台演唱时,前边的曲子各人分开唱,“合前”的曲子要全场合唱,既省精力,又不寂寞,这是第二个好处。但是“合前的韵脚最容易写重复为什么呢?大凡写第一支曲子时都知道查查韵脚,用过的字就不愿意再用了;等,ll写第二、第三支曲子时,就只图省力气,只顾前边.不顾后边,早把“合前”几句话忘了,认为前边的曲子已经有了,不必再费心了,而哪里知道这几句话的韵脚虽然在前面曲子里各不相同,但凑进这支曲子,怎么知道没有偶尔相同的呢?所以写“前腔”曲子而有“合前”的句子时,一定要把最后几句牢记在心,不能重复使用;写完之后,又一定要再检查一下,才能不犯这种错误。以上是就韵脚而言的。韵脚用重复了,还是小毛病,还有比这大的,就是与角色不相合。为什么呢?“合前”的曲子既然让各个角色一起唱,那么这几句话的意思必然能表这出几个人共同的感情。如生、旦、净、丑四个人共同在场,生角和旦角的感情是这样,净角和丑角的感情也是这样,就可以说是共同的感情,就可以让他们一起唱;如果生角、旦角是这种感隋,净角和丑角不都是这种感情,那么两种感情不一样已经没有合唱的道理了,更何况还有生角和旦角的感清是这样,净角和丑角的感情不是这样的清况,那么难道有把相反的曲子让人一起唱的事情吗?这种窍门,如果没有人说破,那么写曲词的人既要顾阴阳平仄,又要调角撒宫商,“绪万端,哪能又顾得上这一氛呢?我写这段文字,叶于戏曲创作的精微之处没有能知道万分之一像这种粗浅的话,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后来的写作者应该踢给我一个名字:“词奴”,因为我曾经为千古词人就填词的法式尽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