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丹·拉瑟:一鸣惊人的明星主持人,影响美国政治生活

丹·拉瑟:一鸣惊人的明星主持人,影响美国政治生活

【摘要】:一鸣惊人的丹·拉瑟1982年8月17日晚6点30分,丹·拉瑟在CBS《晚间新闻》节目中抨击了里根政府增加税收的政策,他告诉观众说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已激怒了包括总统在内的共和党党员。丹·拉瑟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责问丹·拉瑟:“你有什么事不便说出口吗?”丹·拉瑟没有“大明星”架子,乐于助人。

一鸣惊人的丹·拉瑟

1982年8月17日晚6点30分,丹·拉瑟在CBS《晚间新闻》节目中抨击了里根政府增加税收的政策,他告诉观众说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已激怒了包括总统在内的共和党党员。当时正在白宫私室中收看电视节目的里根按捺不住了,到7点零2分晚间新闻第二次播出时,总统接通了CBS编辑部的电话,向丹·拉瑟解释了这一政策的意义,并要求他改变态度,不要再批评政府的税收政策。几分钟后,丹·拉瑟向观众报道了这次“电话”的对话,他说总统刚才打来电话,表示决不改变既定政策……

丹·拉瑟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丹·拉瑟这种不惧权势的无畏精神,早在他作为CBS驻白宫记者时就已铸就。1974春的“水门事件”,他对揭示“真相”的锐利逼问,使尼克松及其同伙们对他怀恨在心而给他施加巨大的压力。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责问丹·拉瑟:“你有什么事不便说出口吗?”丹·拉瑟立即反唇相讥:“我没有。总统先生,你呢?”这是对尼克松的谎言的挑战。电视现场直播将他挑战总统谎言的沉着坚定形象,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丹·拉瑟

丹·拉瑟出身贫寒,自小养成拼命苦干的精神,靠半工半读完成主修新闻的大学学业。其间当过汽车加油工、石油钻台工,大学毕业后在休斯敦的地方媒体当过记者、播音员,后来又成为休斯敦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他当时为自己立下一条规定:只要有重大新闻,不管白天黑夜,随时都可打电话到他家中唤醒他——因为新闻绝对置于第一!于是,他经常在半夜中被电话唤醒,如1961年,飓风袭击得克萨斯州,他闻讯后立即起身前往,随后单独一人站在气象大楼的三层楼上,手不离话筒,连续三天三夜报道飓风的最新动态,当时,飓风卷起的洪水已冲上了气象大楼的二楼。丹·拉瑟在危急时刻的出色表现被CBS看中,1962年进入了美国传媒的三大龙头之一CBS当记者。

丹·拉瑟的记者生涯可圈可点。从报道肯尼迪遇刺、驻伦敦首席记者、采访中印边境冲突、深入越南战争,到化装进入阿富汗披露前苏联当局入侵的真相,硕果累累。1981年3月9日,经过了近20年的CBS记者风雨生涯,终于以其对新闻特有的洞察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CBS王牌栏目——《晚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

丹·拉瑟没有“大明星”架子,乐于助人。比如他要去餐厅取咖啡,总是要问一下同事是否有需要,然后可能托着满满一大盘回来,媒体同行们对他赞美有加。现在已很有地位的主持人吉姆·万斯,回忆当年作为一名年轻而且缺乏经验的黑人记者被派往白宫,第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时说:“当时我很胆怯,几乎尿要撒到裤裆里了。恰在这时,丹·拉瑟正从我面前走过,他看到我一脸的沮丧就说,‘我敢肯定,你需要别人帮助。’于是,他用不到10分钟时间向我介绍了那里的大致的情况……于是,大大地壮了我的胆!”(www.chuimin.cn)

丹·拉瑟向尼克松提问

【评析】

从丹·拉瑟身上可以挖掘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以供我们参考。

其一,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自何方?——譬如一个将军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更必须在行伍中参与一次次战役,身经百炼,最后才能晋升至部队的首领;那么对于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他首先应投入一次次的记者战役(像丹·拉瑟即使到了CBS,仍当了近20年记者),然后才有可能成为主持人!然而比照一下我国内地,事情却往往不是这样。君不见有一阵子在一些电视台招聘主持人时,几乎全是清一色的“俊男靓女”当选,这未免有点滑稽吧。

试问他们主持什么?对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竞争、新闻采访、新闻分析、新闻评论、新闻幕后乃至新闻的有机运作……凡所有一切,他们能了解、掌控多少?如果不能,那么是否也会像吉姆·万斯一样“很胆怯,几乎尿要撒到裤裆里了……”当然,现实的情况是完全由他人幕后捉刀,但那又叫什么主持?

其二,退休有法定年龄,各国皆然。但有些特殊职业,有它自己的黄金岁月。比如一个模特的黄金年华,是十七八岁至二十多岁;一个足球运动员的闪光时间,是十七八岁至三十多岁;那么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风华正茂”是什么时候?特别是男性,比较理想的起点应接近年届不惑(白岩松在多年前就渴望“年老”),至于“光辉灿烂”则可以在五六十岁,像丹·拉瑟已73岁,华莱士已86岁,即使如女性的芭芭拉(后面有案例评析)也达到75岁。宝刀锋自磨砺出,“宝刀越老”,常常越有惊人的能量!尤其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竞争社会,不是“宝刀越老越锋利”,那早已被弃之如敝屣!

但按照我们现在的惯例,包括新闻战线,凡40多岁已退到二线,过了50岁则打入另册。我们天天在强调“人才”,呼吁珍惜“人才”,为什么“人才”真的要来了,就像叶公好龙那样而唯恐避之不及呢?!如果这是“幼稚”,那还让人感到可爱;但成为“老幼稚”,这一定是哪里出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