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独家采访萨达姆2003年2月下旬,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已箭在弦上。2002年2月24日,丹·拉瑟独家采访萨达姆萨达姆:这是美国官员的担心?最后要说的是,从表象上看这次采访似乎萨达姆稍占上风,其实,这恰恰也是丹·拉瑟更为成功的地方。但此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丹·拉瑟独家专访萨达姆。昔日海湾枭雄萨达姆......
2023-12-06
一鸣惊人的丹·拉瑟
1982年8月17日晚6点30分,丹·拉瑟在CBS《晚间新闻》节目中抨击了里根政府增加税收的政策,他告诉观众说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已激怒了包括总统在内的共和党党员。当时正在白宫私室中收看电视节目的里根按捺不住了,到7点零2分晚间新闻第二次播出时,总统接通了CBS编辑部的电话,向丹·拉瑟解释了这一政策的意义,并要求他改变态度,不要再批评政府的税收政策。几分钟后,丹·拉瑟向观众报道了这次“电话”的对话,他说总统刚才打来电话,表示决不改变既定政策……
丹·拉瑟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丹·拉瑟这种不惧权势的无畏精神,早在他作为CBS驻白宫记者时就已铸就。1974春的“水门事件”,他对揭示“真相”的锐利逼问,使尼克松及其同伙们对他怀恨在心而给他施加巨大的压力。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责问丹·拉瑟:“你有什么事不便说出口吗?”丹·拉瑟立即反唇相讥:“我没有。总统先生,你呢?”这是对尼克松的谎言的挑战。电视现场直播将他挑战总统谎言的沉着坚定形象,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丹·拉瑟
丹·拉瑟出身贫寒,自小养成拼命苦干的精神,靠半工半读完成主修新闻的大学学业。其间当过汽车加油工、石油钻台工,大学毕业后在休斯敦的地方媒体当过记者、播音员,后来又成为休斯敦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他当时为自己立下一条规定:只要有重大新闻,不管白天黑夜,随时都可打电话到他家中唤醒他——因为新闻绝对置于第一!于是,他经常在半夜中被电话唤醒,如1961年,飓风袭击得克萨斯州,他闻讯后立即起身前往,随后单独一人站在气象大楼的三层楼上,手不离话筒,连续三天三夜报道飓风的最新动态,当时,飓风卷起的洪水已冲上了气象大楼的二楼。丹·拉瑟在危急时刻的出色表现被CBS看中,1962年进入了美国传媒的三大龙头之一CBS当记者。
丹·拉瑟的记者生涯可圈可点。从报道肯尼迪遇刺、驻伦敦首席记者、采访中印边境冲突、深入越南战争,到化装进入阿富汗披露前苏联当局入侵的真相,硕果累累。1981年3月9日,经过了近20年的CBS记者风雨生涯,终于以其对新闻特有的洞察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CBS王牌栏目——《晚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
丹·拉瑟没有“大明星”架子,乐于助人。比如他要去餐厅取咖啡,总是要问一下同事是否有需要,然后可能托着满满一大盘回来,媒体同行们对他赞美有加。现在已很有地位的主持人吉姆·万斯,回忆当年作为一名年轻而且缺乏经验的黑人记者被派往白宫,第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时说:“当时我很胆怯,几乎尿要撒到裤裆里了。恰在这时,丹·拉瑟正从我面前走过,他看到我一脸的沮丧就说,‘我敢肯定,你需要别人帮助。’于是,他用不到10分钟时间向我介绍了那里的大致的情况……于是,大大地壮了我的胆!”(www.chuimin.cn)
丹·拉瑟向尼克松提问
【评析】
从丹·拉瑟身上可以挖掘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以供我们参考。
其一,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自何方?——譬如一个将军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更必须在行伍中参与一次次战役,身经百炼,最后才能晋升至部队的首领;那么对于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他首先应投入一次次的记者战役(像丹·拉瑟即使到了CBS,仍当了近20年记者),然后才有可能成为主持人!然而比照一下我国内地,事情却往往不是这样。君不见有一阵子在一些电视台招聘主持人时,几乎全是清一色的“俊男靓女”当选,这未免有点滑稽吧。
试问他们主持什么?对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竞争、新闻采访、新闻分析、新闻评论、新闻幕后乃至新闻的有机运作……凡所有一切,他们能了解、掌控多少?如果不能,那么是否也会像吉姆·万斯一样“很胆怯,几乎尿要撒到裤裆里了……”当然,现实的情况是完全由他人幕后捉刀,但那又叫什么主持?
其二,退休有法定年龄,各国皆然。但有些特殊职业,有它自己的黄金岁月。比如一个模特的黄金年华,是十七八岁至二十多岁;一个足球运动员的闪光时间,是十七八岁至三十多岁;那么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风华正茂”是什么时候?特别是男性,比较理想的起点应接近年届不惑(白岩松在多年前就渴望“年老”),至于“光辉灿烂”则可以在五六十岁,像丹·拉瑟已73岁,华莱士已86岁,即使如女性的芭芭拉(后面有案例评析)也达到75岁。宝刀锋自磨砺出,“宝刀越老”,常常越有惊人的能量!尤其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竞争社会,不是“宝刀越老越锋利”,那早已被弃之如敝屣!
但按照我们现在的惯例,包括新闻战线,凡40多岁已退到二线,过了50岁则打入另册。我们天天在强调“人才”,呼吁珍惜“人才”,为什么“人才”真的要来了,就像叶公好龙那样而唯恐避之不及呢?!如果这是“幼稚”,那还让人感到可爱;但成为“老幼稚”,这一定是哪里出毛病了。
有关世界明星主持人的文章
两次独家采访萨达姆2003年2月下旬,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已箭在弦上。2002年2月24日,丹·拉瑟独家采访萨达姆萨达姆:这是美国官员的担心?最后要说的是,从表象上看这次采访似乎萨达姆稍占上风,其实,这恰恰也是丹·拉瑟更为成功的地方。但此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丹·拉瑟独家专访萨达姆。昔日海湾枭雄萨达姆......
2023-12-06
丹·拉瑟惨遭“滑铁卢”因揭露“虐俘门”事件,丹·拉瑟的主持生涯如日中天,却不料因一次意外,他遭遇了“滑铁卢”,彻底坠落。至9月20日,CBS和丹·拉瑟不得不发表郑重声明表示道歉,称其对布什总统服兵役记录所进行的报道是“判断错误”,受虚假资料的误导,并将进一步调查而对公众作出信服的交代和处理结果。其实,要说丹·拉瑟与布什一家的“过结”,由来已久。......
2023-12-06
奇迹般的宗毓华宗毓华是个颇受争议的主持人。1993年6月1日,47岁的美国华裔主持人宗毓华,与全美年薪最高的主持人丹·拉瑟联袂主持CBS《晚间新闻》。在此前她的《与宗毓华共度周六晚》,后来的《与宗毓华面对面》等节目,是辛勤攀升的阶梯。1970年,23岁的宗毓华获得机会担任晚间10点的新闻播报。其一,1993年7月24日《新民晚报》副刊《奇迹般的宗毓华》。不过,“奇迹般的宗毓华”这一题目仍有价值。......
2023-12-06
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默罗与“麦卡锡主义”的初次交锋是“米洛案件”。而这时,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一致声讨麦卡锡。1954年底,美国参议院最终以67票对22票通过了一项“谴责”麦卡锡的决议。看来,反“麦卡锡主义”还任重道远,但默罗已为我们举起大旗,为“主持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2023-12-06
好莱坞明星心目中的偶像有关“芭芭拉”的介绍和评析,本已尘埃落定;但突然感到不妥,因为这位“美国电视第一夫人”并非只有凌厉攻势,而且还有“刚柔相济”的另一面。)而女明星像莎朗·斯通,她认为才够得上“性感”、光彩照人。“美国电视第一夫人”是好莱坞影星心目中的偶像。无意好高骛远,只是心中的疑问,旨在抛砖引玉。......
2023-12-06
“这里是伦敦”现场直播默罗不仅开创了“新闻联播”,而且还是推出“现场直播”报道的第一人。1940年8月18日,默罗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以无比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开创了电子媒介传播史上又一奇迹——第一个“这里是伦敦”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的影响无远弗届。其二,“现场直播”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冲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有了“现场直播”,才使“主持人”这一职能显得如此不可或缺了。......
2023-12-06
95岁的主持人库克大众传播中有关“主持人”的历史,现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的爱德华·默罗;其实,仅比默罗晚一年出生的BBC主持人阿利斯泰尔·库克,显然也算“主持人”的源头。默罗已于1968年去世;幸运的是库克的主持生涯直到2004年95岁高龄,才从BBC光荣退休。他不仅是迄今世界上年龄最大、也是唯一贯穿“主持人”全部历史的主持人。1968年,库克主持《美国来鸿》库克的《美国来鸿》,BBC原来计划仅安排一个季度。......
2023-12-06
布鲁考的厄运与趣闻金牌主持总是叱咤风云,“过关斩将”,那是否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呢?布鲁考再有,2000年美国大选,在关键时刻布鲁考抢先报道了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佛罗里达州获胜的消息;但不久,佛州爆出计票争议,经最高法院裁决,最后为布什获胜。布鲁考风度迷人,趣闻也不少。现在的布鲁考虽已从“金牌主持”的职位退下,但仍将为NBC做顾问等工作。......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