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对西方思考的研究成果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对西方思考的研究成果

【摘要】:第四节对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的思考一、空想社会主义城乡理论思考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16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反映了当时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要求对社会实际普遍改造的最初愿望,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所以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

第四节 对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的思考

一、空想社会主义城乡理论思考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16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反映了当时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要求对社会实际普遍改造的最初愿望,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所以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22)。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论证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初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积聚,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者们试图用新制度取代它,提出了一些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观点:

(1)提出批判产生城乡差别的生产资料和私有制,呼吁改革所有制,人人都参加劳动,各尽所能,不能有寄生虫存在,要按劳动能力评定报酬。

(2)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消灭旧的分工,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业家掌握国家机器的观点,对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3)通过对资本主义活动过程的考察,对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就是造成城与乡差别、贫与富对立之根源。

(4)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出社会要以农业为主,工业要与农业相结合,城市与乡村要结合,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受历史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可能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寻求到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途径,存在理论上的明显缺陷:

(1)追求目标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不能揭示产生人剥削人和城乡差别的真正根源,将希望建立在通过宣传、呼吁、搞实验示范等空想途径去实现其所追求的人人平等、城乡平等的目标。

(2)个别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虚无飘渺的手法来描写所谓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却又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保留了奴隶制以及对外侵占殖民地等新的不平等现象。

(3)把拥有资本和实业的农场主、资本家、银行家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混为一谈,称为劳动者或实业家,将资本家看做劳动者的领袖。圣西门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合二为一,企图通过这种天真的合一思想去谋求所谓的理想社会与城乡平衡。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思考

刘易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基础,揭示了欠发达国家不仅在现代和传统的生产意义上,而且在组织意义上都是二元经济。由于他以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甚至为负,工业部门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处于发展扩张阶段,其边际生产率明显高于农业为前提,从而证实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直到被城市完全吸收后,才会逐渐地出现农业和工业的工资趋于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但是刘易斯在证明上述过程的理论模型中,贬低农业的地位作用,把农业完全置于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地位,这一现象被费景汉和拉尼斯所修正,费-拉提出要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必须在确保农业的增长是以满足更多的非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前提下进行。经修正后的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成为二元结构的经典理论,对此理论可以归纳以下积极意义:

(1)揭示了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包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劳动力流动变化的规律,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以及工业部门的扩张,正是这些国家的必经之路。尽管并非唯一模式,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可以说明刘-费-拉模型并非纯粹的理论假设,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具有客观性

(2)揭示了农业在整个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规律是:农业部门就业比重不断下降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刘-费-拉模型描述的路径很清晰:工业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增强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农业因劳动力流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且收入上升;并因此促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至此,工业若还要从农业中吸纳劳动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尽管模型并没有揭示农业发展的每个方面的运行过程,但明显揭示了其最基本的方面。

(3)费景汉、拉尼斯针对刘易斯不重视农业而完善后的模型,揭示工业化是经济的主流,但没有忽视必须高度关注农业,保持工农业的平衡的规律。理论模型的表述如下:二元化是个动态的概念,技术更新和资本积累是其重要内容,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劳动力的不间断配置来消除劳动力的过剩,这需要工业、农业部门共同投资和变革才可能实现平衡增长。模型认定这是个长期动态过程,直到农业劳动隐性失业者全部挤出为止。还值得一提的是:刘-费-拉模型以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相关发展理论为前提,足以显示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很多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当今最有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作为历史的阶段性产物,刘-费-拉模型在不断丰富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画卷面前,逐渐暴露出明显的缺陷:

(1)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证明模型的一些基本假定不成立。首先,模型假定农村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也不存在失业,而实际上,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较多的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不仅农村存在着大面积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也存在着较大范围的失业。其次,模型认为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会普遍存在失业,但事实是部分国家的农村虽然存在着季节性和区域性失业现象,但很多国家这一现象并不普遍。第三,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工业后会实现充分的就业,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部分劳动力转向城市以后,也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的失业现象,可见劳动力的失业问题核心在于素质结构的差异。第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被收纳完毕之前,工业工资水平一直保持不动,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即使公开失业在增加,工业工资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都在上升。这说明模型用了静止和孤立的方法在研究劳动力的转移,只注意到部门间劳动者收入的比较利益作用,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生活消费水平的拉动作用。

(2)工业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唯一部门。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都把城市工业部门视为吸纳农业劳动力的唯一部门,忽视了服务部门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注意到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扩张对农业劳动力形成的巨大吸纳力。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恰恰是服务业部门和农村工业化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3)在模型中,农业始终处于依赖和从属地位,农业没有被作为优先甚至独立发展的产业部门。刘易斯模型的重点是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工业部门始终居于主动积极的位置,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农业只是向工业部门输送劳动力的被动部门。费景汉和拉尼斯虽然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这种重要性是由工业部门扩张的必要性而引发的,没有工业部门的扩张对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剩余的需求,就没有农业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的前提,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取决于现代化要素(如化肥、知识等),同时还取决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商业化。工业性的扩张并非唯一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农业现代化对工业的依赖性是明显的,但农业正是在与工业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也同时依赖社会变化的其他因素中,来加强自身的现代化。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工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舒尔茨改造传统产业观点思考

20世纪60年代在诸多国家工业化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的背景下,舒尔茨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似乎更贴近于当时的现实。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农民在处理成本、收益和风险时是精于计算的主体”。舒氏理论特别强调教育和人力开发的作用,其进步意义在于:

(1)批评了轻视农业的思想,肯定了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工业化带动模式认为农业在进程中是被动地从属地起作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多少贡献。舒尔茨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农业部门,可以对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并昭示出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突破,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审慎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指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路径和方案。舒尔茨设计的路线一是要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高增长率的部门。二是要通过对传统农业投资的方式使其拥有现代农业要素,这种要素的源泉是拥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农民主体。三是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依赖市场的机制,以形成对农民行为的正常激励,但他同时也提出政府应该在此方面有所支出。他说:“如果我们政府仅把30年代以来为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剩余产品消除计划而拨付的基金的1/5用于改善农村青年教育,培训他们从事非农业工作和帮助他们中一些人离开农业,那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问题现在就不大了” (23)

(3)仍然重视农业对工业化的依赖作用。在舒尔茨的理论中,不乏对工业化的批评,强调了农业发展的一定独立性,但他高度认可工农业的相互依赖作用,他说:“农场并不能生产农业拖拉机,也不能生产化肥和农药(24)

舒尔茨对农业的认识依旧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在他所处的时代,经济文献疏于讨论发展中国家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仅把农业作为处于为工业化发展作贡献的地位,舒尔茨的著作中对工业化战略进行抨击,但也没有把农业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足够的地位,例如工业化进程必然受到来自农业粮食供应不足及其他农业原料、初级产品供应不足而使其受阻,即便在他40岁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内容尽管十分广泛,很系统地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但仍然没有摆脱轻视农业的倾向。其次,舒尔茨首次提出了向农民投资的观点,这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农业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既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难题,也是长期以来经典学家们无解的题目,舒尔茨也没有研究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这仍然等于没有全面解决问题。第三,舒尔茨坚持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不可分性特点,强调农业生产基本单元是农业运行的固定形式,并同时对大农场的观念进行了批评,这显然不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四,在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方式设计上,舒尔茨坚持只能采取市场方式,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不顾,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生产方式推广初期以及经济要素市场不成立的背景下,政府的帮助和政策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农民使用新生产要素需要知识,而具备知识要投资,政府在这个关键环节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钱纳里结构转变模型思考

迄今为止,在对经典学家的评价时,多对钱纳里揭示工业化进程的贡献予以赞赏,他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论至今被广泛应用,但人们往往忽略他在农业发展与工业关系上的两点重要贡献。

(1)钱氏模型是依赖于发达国家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大量数据建立的,正因为如此,钱纳里依据模型所引申的农业发展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比刘-费-拉模型更高。(www.chuimin.cn)

(2)钱氏模型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即任何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份额呈下降趋势,这个过程中农业表现出对工业化的依赖,伴随这个进程完成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结构转变过程证明了模型所揭示的这一规律,任何农业地位重要的国家,不论其如何重视农业发展,在较长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能违背农业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但我们同时看到,钱纳里结构转变模型虽然注意到农业发展,也看到了“如果农业维持高速增长的能力有限,那么这个部门扩张过分迟缓仍然可能阻碍整个经济的增长” (25)。但总体上看模型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与刘-费-拉模型一样,其主要着眼点在工业化方面,总体上模型认为农业是从属和依赖于工业部门的,在离开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工业技术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外,看不出农业发展的其他路径。与费景汉、拉尼斯相比,钱纳里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更少。当然我们应该看到,钱纳里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变,但从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以农业为主体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结构转变的内在规律看,如此重要的结构模型对农业发展的相对忽视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注释】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7-8.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

(4)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

(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

(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

(7)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

(8)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

(9)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9.

(1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8.

(1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8-79,100.

(1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2.

(13)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92.

(14)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17.

(1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8.

(1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4.

(17)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8)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9)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48,57.

(20)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97.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6.

(23)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4)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5)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