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贺兰山岩画中的独足人面像-贺兰山岩画百题

贺兰山岩画中的独足人面像-贺兰山岩画百题

【摘要】:这是符合整个贺兰山乃至世界人面像岩画系统作画规律的,表现的是史前人类赋予人面形象的各种崇拜物,包括有人的面部表象的神灵鬼怪。因此,贺兰山第一幅独足人面像岩画是神话传说中的“山鬼”无疑。

43.贺兰山岩画中的独足人面像

在贺兰山贺兰口沟内北山壁上,我们发现有两幅长着一只脚的“人面像”,我们称其为“独足人面像”(图113)。

img227

图113 贺兰山贺兰口的独足人面像岩画

上述人面像下的独足,像人足形。康殷先生解释为“整个用足行动的人形的足部特写”,“表示人、动物,甚至非生物向前行走、运动”,是“表示活动之意的意符”。(1)人面像岩画是史前人类将他们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的对象物化为人的面部形象,以便加以崇拜和祭祀的产物。那么,这两幅表现独足“活动”的人面像岩画究竟是谁的形象?它们有什么深层文化内涵?

看第一幅独足人面像。其头部之上已残坏,左眼是一凿坑,右眼则刻以眼廓线,表示左眼是闭着的,右眼是睁着的。嘴用一圆圈表示张口。一足用线条表示,与第二幅人面像通凿的一足截然不同,显得轻浮,以示一足轻轻着地。

闭着左眼,张着嘴巴,一只独脚轻轻地走动着,这是什么形象呢?笔者认为,这是康殷先生所说的“非生物向前行走、运动”的形象,是原始人心目中的鬼怪。那么,这是什么鬼怪呢?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载只有一足的神灵鬼怪很多,《山海经》中有两篇记载了人面一足的怪物:

“……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辉,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西次四经·刚山》)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大荒东经·东海夔牛》)韦昭注《国语·鲁语》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

根据第一幅独足人面像的表征特点,我们对《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辉”、“夔”两种人面一足的怪物进行讨论,看贺兰口第一幅独足人面像为何物。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辉”、“夔”两种人面一足的怪物都为兽身,而贺兰口独足人面像仅表现一人面一足。这是符合整个贺兰山乃至世界人面像岩画系统作画规律的,表现的是史前人类赋予人面形象的各种崇拜物,包括有人的面部表象的神灵鬼怪。至于这些千奇百怪的人面像是人身或兽身已并不重要,且在岩石上凿刻人体兽身费时费力,并不容易,所以大多略去,不予表现,仅刻一具人面,故称之为人面像岩画,在表现形式上,与后世的“肖像画”有相同的意蕴。至于独足人面像,其所要表现的神灵鬼怪,既无人之两足,又无兽之四蹄,更无鸟之双爪,太过怪异,故在人面之下着一足,刻意表现其古怪。

《山海经·西次四经》所载“神img228”,郭璞注:“img229亦魑魅之类也,音耻回反。”在中国古代鬼怪神话中,魑魅往往与魍魉并称,魍魉亦作罔两,释文引《说文解字》“罔两,山川之精物也”。故神img230、魑魅、魍魉,皆为山川鬼怪之属。

《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夔”,其形貌为牛身一足无角,但在其他古文献中,还有人面“猴身”、“一足”(韦昭注《国语·鲁语》)、“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如龙有角”(《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状如鼓一足”(《法苑珠林》卷五八引《白泽图》)等形貌。而在《国语·鲁语》中,孔夫子说:“木石之怪曰夔、罔两。”(www.chuimin.cn)

上述“神辉”为“罔两”(魍魉),为“山川之精物”;“夔”亦为“罔两”(魍魉),为“木石之怪”。故“神辉”、“夔”应是一种鬼怪,均系魍魉之属。

据韦昭注《国语·鲁语》,“夔……越人谓之山缲”。“山缲”,又作“山img231”或“山臊”。《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扑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多有之。”

又“山缲”亦称“山都”,《太平御览》卷八八四《邓德明商康记》云:“山都形如昆仑人,通身生毛,见人辄闭眼张口如笑,好在深山中翻石蟹啖之。”

又“山缲”亦称“山精”、“蚑”,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足向后,喜来犯人,人入山谷,夜闻其音声笑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

又“山缲”亦称“山鬼”,《太平御览》卷九四二引《永嘉郡记》:“安国县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啖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伐木,犯之即不利也。喜于山涧中取石蟹,伺伐木人眠息,便十十五五出就火边,跂石炙啖之。尝有伐木人见其如此,未眠之前,痛燃石使热,罗置火畔,便佯眠看之,须臾魑出,悉皆跂石。石热灼之,跳梁叫呼,骂詈而去。”

综上所述,《山海经》所载一足人面像怪物,是“神img232”,是“夔”,又称“魑魅”、“魍魉”,又称“山缲”(img233、臊),也称“山都”、“山精”、“蚑”、“山鬼”。

这种山鬼身高一尺有余,遍身长毛,见人入山谷,便闭目张口如笑。它昼伏夜出,爱偷食盐巴,喜欢将翻开石头抓住的“石蟹”烤在烫热的石头上蘸着盐吃。进山的人经常把竹子抛进火中,使竹节受热爆出响声将其吓退;或者在睡觉前将身边的石头用火烤得滚烫,山鬼一只脚踩在上面,便会烫得乱跳乱喊,骂骂咧咧地跑开。山鬼不怕人,有时也伤害人。如果进山的人碰到山鬼,能喊出它的名字,这个人便不会受到伤害。

山鬼吃的“石蟹”也叫山蟹,其实就是在石头下生长的蝎子,也称“山蝎子”。贺兰山一带的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翻起石头抓山蝎子的习惯,并且往往也会把石头烧热,把蝎子放在石头上,活活烤死焙干,蘸盐末吃。看来,山鬼喜欢偷盐,喜欢翻石抓蟹(蝎),在热石头上焙干吃的嗜好是跟人学的。贺兰山第一幅独足、闭目、张口的人面像岩画,与《太平御览》卷八八四《邓德明商康记》里所说的“一足人面”、“闭眼张口如笑”的“山都”,也即“山鬼”,在形象上是相同的。因此,贺兰山第一幅独足人面像岩画是神话传说中的“山鬼”无疑。

那么,贺兰口第二幅独足人面像又是谁呢?第二幅独足人面像的人面部分,基本构图img234img235img236的变形。img237是中外学者公认的女阴符号,这个符号的变体img238img239,也是女阴符号。上下左右的4个半圆弧,是女阴的大小阴蒂、左右阴唇的意符。在云南纳西族摩梭人达巴教卜书的象形文字中,这个图画文字翻译为汉文,就是“女性生殖器”,读如“尼直”(参见本书第47题)。在这个女性符号img240顶上加头饰成为img241,再在其两侧加发式成为img242,这便是在贺兰山贺兰口常有发现,并已经程序化了的女性生殖崇拜类人面像。

那么,给这个将女阴人格化了的人面像加上一只脚,又是什么意思呢?受第一幅独足人面像的启发,笔者认为,“夔”或者别称为“山精”、“山鬼”的独足人面像,是赋予人的面孔,人的某些性格、嗜好的精灵鬼神,它的神奇古怪主要表现在一只脚上,如果没有这只独足,那它与贺兰山众多的人面像就没有区别。而第二幅女性生殖崇拜类的人面像,有了独足,则更显得神奇、精灵。在这幅独足人面像中,独足是女阴神灵的特征,也是生殖力传递的意符,与一般女阴崇拜类人面像相比,它因为有了一只山精、神灵的独足,可能会“跑”得更快,具有神速的生殖力传递功能。其深层含义是祈盼生殖快速繁盛,以解决增加氏族生齿人口的问题。

【注释】

(1)康殷:《文字源流域浅说》,荣宝斋,1979年,第110~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