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与王有龄重逢,因资助王有龄留下的恶名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可以说,这种强烈的自立门户,打下自己一片江山的气魄,正是胡雪岩能够时刻注意去发现财源,不断开拓自己的财源的基础。总之,一个人要有这种自立门户的气魄,机会不可错过。......
2023-12-02
一个商人拥有一个省的眼光,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看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就能做天下一等一的商人;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一定要看大局。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复杂多样,商场也是如此。基于此种背景,要想在商界站稳脚跟、一展鸿图,必须要有判断局势的“远”“准”的生意眼光。
远,指的是要能在商海变幻莫测的复杂形势中,看出有利于自己的大方向,并依照此方向来经营好自己的生意;准,是能够在五花八门的商业行当中,准确发现既适合自己做又能使自己获利的买卖。
从胡雪岩一生的经商历程来看,他的长远眼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并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胡雪岩从信和钱庄出来,干了一段时间的杂工,接着拒绝了王有龄的提携,最后又干起了老本行,走上开钱庄的道路。为什么要开钱庄而不是做其他生意呢?
胡雪岩是这样想的:“我早就说过,我们不要做‘回汤豆腐’,得自立门户。因为战争的影响,银价时涨时跌,只要你眼光够准,进出都好赚钱,任何机会都不能让它溜走。”
所以刚开始做生意时,胡雪岩就选择了开钱庄。
胡雪岩之所以选择这一行业,不仅是因为熟悉里面的套路,更主要的是他看准开钱庄一来可以安身立命,二来可以大显身手,三来可以为不断开拓事业提供一个稳定又长久的经济来源。正如要取水必须要有水源一样,要赚钱也必须先要有财源。
我们从胡雪岩选择的行业不难看出,他年轻时就有非同一般的见解和既远又准的眼光。作为生意人,就得有“准”和“远”的眼光,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大。(www.chuimin.cn)
还有一件事,能够说明胡雪岩眼光的准、远,就是在做生丝之前,他就有和洋人做生意的打算,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由于十八、十九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胡雪岩为什么会想到和洋人做生意?这是一次胡雪岩偶然与一位船主随便聊天谈到蚕丝想到的。船主对他说,要想销给“洋庄”,就得囤积上万两的丝,如果价钱讲得好,自然很有赚头。不过,这种买卖投资大,洋人也不是傻瓜,嘴上说你的价钱高,慢条斯理地跟你绕圈子,实际上背地里还会找别的门路,导致那些资金周转不灵、急于脱手的人,亏本售出自己的货。这样,往往是没赚到洋人的钱,反而会让他们占了便宜,说起来销给“洋庄”还是很有风险的,必须慎重才行。
胡雪岩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同行们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生丝生意的商行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大家一个价,要买就买,不买也没别的地方可找,这样洋人也就束手无策了。对于因资金原因而急于脱手卖货的问题,也有办法解决:第一,用同样的价格收购,与其卖给洋人,不如卖给自己人;第二,如果对方不同意收购,那就跟对方约定不能卖给洋人。自己这里有钱庄顶着,可以让你拿货物做抵押,先救救急,等洋人购买,你将货物卖出去之后再还给自己也不迟。洋庄生丝能卖个好价,有钱谁不愿意赚呢?倘若这样还有商行把货以低价卖给洋人,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拿了洋人的好处。那就鼓励同行暂且孤立他,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他认识到中国商人必须齐心协力才能抵制外敌。
这真是一个有远见、有气魄的构想,胡雪岩后来事业的发展也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刚做生丝生意时,胡雪岩时常穿梭于杭州、湖州、上海三地之间,今天联合同业,明天稳住市场,后天又控制价格,每天都在为跟洋商斗智斗勇而绞尽脑汁地精心筹划着。他的第一笔洋庄生意,净赚了18万两银子。然而,比这18万两银子更有意义的是,在做这笔生意的过程中,他一方面与丝商巨头庞二建立起了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和外商合作所积累下的经验,为他日后驰骋十里洋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雪岩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使得自己的生丝生意成为他仅次于钱庄、典当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据《光绪实录》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专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1872年,在新丝将出的时候,胡雪岩专门派人到各地收购生丝,这一年他为了控制生丝市场投入了200万两银子,使外商“欲求一斤一两而不可得”。胡雪岩的生意真的是做遍了全球。
由于胡雪岩独特的眼光,在初来乍到的时候就为他今后的道路显示了光辉的前景,从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界奇才。
在生丝方面,胡雪岩不管是从时间长短、商业经验,还是从经济实力上来讲,都不如作为上海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刚一上手就能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多年的生丝洋庄生意都没想到这么做。从这两点足以看出胡雪岩的眼光要比常人看得更远、更深、更准,而且更善于抓住商业机会。正因为胡雪岩有着过人的气魄和胆识,才使得他能够跳出行业的种种框架限制,不断成就自己的事业。
有关每天学点胡雪岩处世经商智慧的文章
胡雪岩与王有龄重逢,因资助王有龄留下的恶名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可以说,这种强烈的自立门户,打下自己一片江山的气魄,正是胡雪岩能够时刻注意去发现财源,不断开拓自己的财源的基础。总之,一个人要有这种自立门户的气魄,机会不可错过。......
2023-12-02
“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胡雪岩有这样一句话:“观察别人的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胡雪岩深知这一点,自然也就明白如何去投其所好。而我们若想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兴趣,也就是投其所好。我们投他人所好笼络对方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细察对方心理,我们才能了解对方的喜好,从而做到投其所好,笼络对方的心。......
2023-12-02
胡雪岩能够在生意场上纵横捭阖,成为富甲天下的商人,就是他在“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点的最出色诠释。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多元化投资,也是生意人经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这是一句非常古老的话,但却是很实用的经营手段。胡雪岩的成功很值得人们去借鉴,在做事之前,他总是深思熟虑来筹划好自己的路线,从来不盲目行事,而他最终的成功主要是他找准了最佳的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3-12-02
气郁闷于心中时,不但于事无补,更伤心伤身,得不偿失。胡雪岩得知王有龄自杀殉职后,十分悲痛。但他在交往中逐渐发现,蒋益澧谨慎有余,远见不足,对官场中事也是不甚了了,不能成为强有力的靠山。左宗棠是一个传统的官僚,一向对商人有偏见,“无商不奸”的思想在他的脑中作怪,而且他又风闻胡雪岩在王有龄危困之时,居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侵吞巨款而逃。左宗棠视而不见,仍怒目圆睁。......
2023-12-02
由于胡雪岩善于抢占地盘,增加自己店铺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年时间,在全国各地都有阜康的分号,尤其是在一些商业和手工业重城,阜康甚至还设立了多家分号。胡雪岩是在抢地盘,他占有了很大的市场。而且胡雪岩对抢地盘的理解力也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他善于抢地盘,善于做大市场,这也可能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成功的独到之处吧。......
2023-12-02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资金变成资本,而不使任何一笔自己筹借的可用的资金闲置。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一定要活络”,要知道如何去拆借资金而且不穿帮,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本事。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在创业之初就有雄厚殷实的资本做后盾,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想办法,玩资本游戏,将手头的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善于拆借资金,为我所用。......
2023-12-02
胡雪岩知道,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在近代中国,胡雪岩就是这样善于看到风险中的商机,并且能将这些商机牢牢抓住的人。当时,胡雪岩就是靠着冒险精神在上海做生丝生意的。他知道上海的洋商都需要生丝,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物品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但是,胡雪岩既然决定做这件事情,这中间的风险,他也是相当清楚的。最后的结果表明,胡雪岩成功了,漂亮地完成了这次冒险,不仅是同行,就连洋人也对他刮目相看。......
2023-12-02
尽管如此,忍痛割爱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因为要获得利益之前一般都要先付出,有的时候这种付出比较惨烈,可以归结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对于阿巧,胡雪岩自相遇之日,便有“西南北东,永远相随无别离”的情意。但是作为胸怀大志的大丈夫胡雪岩,还是在痛苦中作出了抉择。由此可见,胡雪岩舍了“孩子”最终还是套到了饿“狼”,从收益上看似乎要大于支出。......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