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由于三大压力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过去乃至将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服务的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
2023-12-01
二、技术创新理论
1.模仿论[1]
模仿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曼斯菲尔德,他在新技术推广问题上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一个空白——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变动的速度。为了研究同一部门内技术推广的各个经济因素的作用,曼斯菲尔德首先明确了四个假定:(1)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之下;(2)专利权的影响很小;(3)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变化;(4)企业规模的大小差别不至于影响采用新技术。
据此假定可知,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部门中采用某项新技术的企业增加的程度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一是模仿比例,即一定时期内某一工业部门中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与总企业数之比。模仿比例越大表明有关采用新技术的情报和经验越多,模仿的风险就越小,对其他未采用该中心技术的企业的推动力就越大。二是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相对盈利率,即指相对于其他投资机会而言的利润率,不是指绝对利润率。该指标数值越高,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越乐意采用新技术。三是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投资额越小资本供给与筹集就越容易,模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上述理论表明,各个不同工业部门内凡是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所占比重越大,新技术的相对市盈率越大,所要求的投资额越小的部门,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就越快。
2.投资模式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萨哈尔在熊彼特等“创新——模仿扩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学习——理解”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即通过学习进行导入性的扩散,通过理解进行规模性的扩散。该模式指明了将科学技术成功地转化为商品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及途径。
技术扩散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技术在企业内的扩散;二是新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三是新技术在国际间的扩散。企业内的扩散又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流行病”模型,即企业没有“传染”的部分更容易得病(接受新技术),其扩散的速度取决于其财务特性(利润和成本);二是通过经验来学习。企业间扩散的理论分为三个分支:其一可称为心理学方法,即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必须有一个滞后时间,此滞后时间因人而异。其二称为概率方法,即影响个人作出创新决策的因素中至少有一个不为常数,但却能在不同程度上用连续的频率密集函数所描述。其三可称为博弈论方法,即不同新技术的不同采用日期(包括扩散在内)是垄断博弈对策的结果,国际间的扩散实际上是各国间及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扩散。
3.市场结构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茨从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进一步开创了熊彼特理论。他们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决定技术创新的变量有三个:
一是竞争程度。它导致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因为创新者可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
二是企业规模。它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企业规模越大,它的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会越大。
三是垄断力量。它决定技术创新的持久性。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强,它的创新就越不易被对手在短期内模仿,技术创新越能持久。
因此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完全垄断统治条件下,因为缺乏竞争的威胁从而难以引起重大的技术创新,只可能出现小的技术创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缺少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同样也不利于引起大的技术创新。因此市场竞争保持在一定程度下,可以使技术创新的速度达到最快,技术创新的内容也会较有价值。
介于垄断与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它指一个企业由于预计自己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够获得具有垄断利润的前景而主动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它指一个企业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被迫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通常在只存在前一种创新动因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动停止,因为创新者已经独占了垄断利润。而在只存在后一种创新动因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活动就难以出现,因为现实的情况中大多数人愿意成为风险小、成本低的模仿者而不是相反。
4.企业规模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戴维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一个企业若要采用某种新技术至少要达到某种规模,若达不到这个企业规模“起始点”,则会被认为采用新技术是不合算的。因为这会导致产品成本提高,盈利减少。他分析了决定企业规模“起始点”的若干因素,并指出降低规模的“起始点”是推广新技术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根据技术创新和推广之间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这种趋势,提出了具有知识密集性质的小企业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观点。这与传统观念正好相反,传统观念从规模经济考虑,认为大企业由于规模大,在竞争中易于占据有利地位,但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则并非如此。比如就知识密集型的小企业来说,他们常常只从事产品生命周期中第一个阶段的产品开发,一到成熟期就将产品转让出去,它们可以不断从事技术创新而无须担心别人模仿。这种企业易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专长,使每个职工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保持一致,并有利于和大企业联合形成协作关系;即使在生产和竞争中遭到挫折也易于收缩,不至于长期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www.chuimin.cn)
5.线形序列论
即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一种简化的现行序列过程。它又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科学发现推进论,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技术创新”。布什的著名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揭示了该模式的内涵:企业“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是以新的概念为基础的,而这些新的原理和概念是由基础科学的研究生成的”。原子弹、计算机等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正是这种模式的产物。另一种是市场需求拉引型,即“市场需求——应用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著名学者布鲁斯提到:“是那些对未来市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用户和目标的了解与创新的成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那些科学发现或闪光的想法。”而弗里曼等则认为,技术创新常常是在上述两种模式复杂结合中产生的,技术创新往往以反映需求为特征,但同时也包含由于科研活动所带来的新技术知识所提供的机会。
6.动态考察理论[2]
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研究是在模仿不存在进入障碍的前提下进行的。弗里曼关于企业规模与创新关系的论述虽已经注意到了小企业进入某些行业是存在壁垒的,但他的分析仍属于静态的、描述性的。理查德·列文(R.Lerin)进一步从动态上考察了影响企业进入创新行业的诸因素。
列文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程度和企业生产量的增长函数之间的变动关系影响企业的进退:(1)如果企业规模的扩大程度与企业生产量的增长幅度相等,那么企业的超额利润不变,R&D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变,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也保持不变,此时,没有新企业的进入,原有企业也不退出。(2)如果企业生产量的增长函数大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程度,企业的超额利润上升,R&D支出增加,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有新企业加入而原有企业不会退出该行业。(3)如果企业生产量的增长程度小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程度,企业的超额利润将减少,相应地R&D支出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企业减少技术创新的举措,出现原有企业的退出现象而不会有新加入者。
列文指出,在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收入的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产品的需求弹性对企业进退该行业起决定性作用:(1)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大,新加入者容易进入该行业;(2)需求的收入弹性减小,进入壁垒比较大。实际上,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增大,意味着收入增加后,对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幅更大,也就是该产品的市场容量加大,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旺盛的需求拉动新企业通过引进或模仿进入该行业。与此相类似的是放宽收入增长率既定的限制,在整个经济的增长率是上升的,也就是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如果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会出现需求拉动的进入。
7.企业目标函数理论
R&D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技术创新的内在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势必在企业的目标函数中加入新的变量并使之发生偏移。尼尔森(Nelson,R.)温特(Winter,S.G.)和弗里曼等人研究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即便生存和利润约束在解释企业行为方面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理性的利润最大化(或福利最大化)行为很少有可能实现。这并不是否认新古典短期理论对于企业行为的解释是一个有价值的、精确的、抽象的模型,只是意味着这个模型不十分贴切。
尼尔森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创新其不确定性的程度不同。温特在1965年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将不确定性分为可测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测量的不确定性或称真正的不确定性两种。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通常属于后者,即便具有最低程度的不确定性的技术创新也很少能够直接从资本市场上得到资金支持,企业内部资金仍是其主要来源。表2-1列出了不确定性程度与技术创新类型的对应关系。
表2-1 各类型创新的不确定性程度
上述论点认为,增长最大化比利润最大化是一个更现实的解释,虽然其假定前提是增长政策从属于利润约束。弗里曼认为,一个企业面临技术变革时将采取不同的战略或目标。他认为,任何企业都得在伴随世界科学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兴起的技术和市场可能性边界之内运行。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重视这些限制和历史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并非自由或随意的,而是受历史约束。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它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适应和改变的能力。而传统经济理论无视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在多数国家多数行业中变化着的技术构成这一事实。在这些约束范围内,企业也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战略目标,按照弗里曼的划分,主要有:进攻性战略、防御性创新战略等。
8.源泉论
以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为代表,他系统地阐明了技术创新机会的七种源泉的内在规律。他认为系统的创新就在于对变化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寻找,即对创新机会的七种源泉进行监测。这七种源泉中前四个存在于企业内部,后三个存在于企业外部。
德鲁克根据创新源泉的系统分析阐明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它包括:一是应当做到的事情:有目的的、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会的分析,创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觉性的;为使创新有效,它必须是简单的而且是高度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创新常常从小事开始。二是不应该做的事情:首先是千万别过于巧妙;不要分散,不要四分五裂,不要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三是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即要有知识;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创新涉及一切人的行为上的改变。
德鲁克的创新七种源泉:(1)意外事件,如意料之外的成功与失败及外部事件;(2)不一致性,包括各种经济现实情况之间、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它的假设之间、企业努力与顾客的价值观和期望之间、某个过程的节奏或逻辑上的内部不一致性;(3)过程的需要,它指基于过程需要的、成功的创新;(4)工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结构的变化;(6)观念的变化;(7)新知识。
有关中小企业永续经营之道——理论·准则·方法的文章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由于三大压力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过去乃至将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服务的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
2023-12-01
单一业主制企业的生产资料由业主一人投资,所有权归其享有。单一业主制企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企业的利润由业主分配,尽管业主的收入可能会很高,但只要经营合法,就应当允许。⑤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合伙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2023-12-01
各国一般以企业所有权集中程度、自主经营程度、管理方式和在本行业所处地位为标准,对中小企业做定性分析。凡符合其中两个条件的,可视为小企业。事实上,美国对中小企业的这两个定义是在定性划分的基础上辅以定量分析,是两种标准的结合。素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比较发达,各自都有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2023-12-01
核心理念提供一贯的基础,使高瞻远瞩公司可以据以演进、试验和改变,而获得进步,明确了什么是核心和非核心,公司才更容易在不属于核心的所有事情上追求变化和行动。......
2023-12-01
依据传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这一全部过程通常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并研究其各个阶段上的特征会有助于我们深刻揭示中小企业的成长机理。②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正常发挥,生产成本逐步降低,销售额进一步增大。......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