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二字,见于我国古籍最早者为“译”字,周《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随着翻译活动的全面展开,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现代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翻译阶段。......
2023-11-30
2.5多元化的翻译研究
翻译学的研究具有科学与艺术多元化研究的特点。翻译学是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翻译理论,是一门科学。翻译主要通过语言进行,有时也具有艺术色彩,但是,翻译过程中还有心理过程,还要处理与语言和艺术无关的其他信息,因此,翻译研究可以与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但翻译学却不能仅仅研究与语言学或文学有关的内容,更不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一学科。翻译学要研究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探究翻译这一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其演变规律,说明构成翻译系统各要素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因此,翻译学应该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学、符号学、心理学、美学、思维科学及一些现代科学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只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代翻译研究的理论家从个案描写、文本内微观的语言层次的精细分析到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论证,从哲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学、信息论、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甚至大众传媒、计算机识别和机器翻译等跨学科领域所做的深入细致的探讨似乎证明,以一种主导理论号令世界翻译届的局面译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冲突、对抗、互补和多元的翻译研究格局。
翻译研究从单一的翻译科学论走向了文化论,翻译的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的研究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方法企图找到一种科学可方法,用于解决翻译问题,但是,在解决文学翻译时却遇到了极大的麻烦。巴斯奈特曾经说:“机器翻译的成功使人们相信,翻译的语言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他们又说,由于文学的翻译非常特殊,所以他们的翻译方法不适用于文学翻译。难道文学不是语言写成的吗?难道文学的寓言就跟翻译家们所研究的语言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鉴于这种情况,巴斯奈特提出翻译研究方法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移到文化转换(culture turn)上,并进一步指出: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表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归根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按照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他还指出,文化具有四大特征:
(1)文化就是由社会习得的,而不是靠遗传获得。
(2)文化是一个团体所共有的,而不是某个人所独有的。(www.chuimin.cn)
(3)文化具有象征性,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4)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互关联。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热点放在文化的研究上。随着文化研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并不断地向周缘学科广泛渗透,翻译理论界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翻译放在文化交流的总体环境中进行关照。因此,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也就相应地从语言传递本身的忠实和流畅转移到文化翻译的异化和归化。这种转变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观察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翻译研究呈现了中西合璧、多元互补的研究态势。有人提出,中国有着悠久的翻译史,中国的翻译家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进行过一些理论研究,我们只要在此基础上略加发展,就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或者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但是,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无论是“信、达、雅”说还是“神似”说、“化境”说,都主要从美学角度讨论翻译的标准和经验,倾向于艺术性和经验性。而现代的翻译理论应该利用科学技术和各种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研究。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只是译学研究中很小的一部分,既不全面,也不完善,远不足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翻译学这样一门综合性的现代化的边缘科学。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经验之谈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发掘和继承传统译论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吸收各种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吸收外国译论中的合理内核,共同为翻译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虽然大多数西方翻译理论都是印欧语言间翻译实践的结晶,语言和文化间的跨度不大,而汉语和西方语言间的跨度大,且文化迥异,西方理论中的很多实例都不能照搬过来指导中国翻译研究,但西方翻译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有用的,很多西方理论和中国理论往往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不应该互相排斥,而应该并存。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绝不应该有优劣之别,而应多元互补,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跨学科综合研究、回归文化、多元互补和融合的趋势表明:未来的翻译研究在深入进行个案研究和描述的同时,必将会打破自身的局限,营造不同见解和思潮的交流、竞争、互补的氛围,使翻译研究得以健康发展。
有关翻译意识培养与翻译教学研究的文章
第3章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二字,见于我国古籍最早者为“译”字,周《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随着翻译活动的全面展开,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现代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翻译阶段。......
2023-11-30
词在“格”与“数”等语法范畴改变时所产生的词义。英语词语具有形态之分,如单复数、大小写等,有时这也是限定词义的重要依据。这类词汇数的变化带来的词义变化,翻译时也要特别注意。汉语词义独立性较强,英语词义独立性很弱,因此后者的联立关系极为重要。......
2023-11-30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传统。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2023-11-30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译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文学翻译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家把翻译文学与文学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一身兼二任,创作与翻译并重,相互促进。或换言之,其翻译观对其创作......
2023-11-30
第5章翻译教学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从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各大专院校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翻译师资;第二,各级各类翻译研究机构中的翻译科研人员;第三,各行各业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的译员。高层次翻译研究人才的培养,严格地说应该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任务。但是,翻译教学仍然处于英语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
2023-11-30
第2章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翻译高潮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当时的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许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把翻译学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023-11-30
正是这两种类似的比喻,对后人对翻译的认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小句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直译和意译。逐词翻译是建立在单词级上的等值关系;意译意义不受限制,可以在上下级之间变动,总是趋于向较高级的等级变动,甚至超过句子的层次;直译则介于逐字翻译与意译之间。自翻译活动开始,就有了直译法与意译法的争论。......
2023-11-30
机器翻译是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而诞生的。虽然人们曾对机器翻译的发展产生过种种疑虑,但是,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翻译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