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模糊情境中信息不对称对评价差异的作用

模糊情境中信息不对称对评价差异的作用

【摘要】:不同实验条件下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间差异比较①自我评价和对陌生人反思评价间差异比较为探讨被试自我评价和对陌生人反思评价间的差异,对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3。不同实验条件下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间差异比较表16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间差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由表16可以看出,两类评价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信息对称与否与两类评价交互作用边缘显著。

四、模糊情境中信息不对称在他人评价和反思评价差异中的作用

1.实验目的

探讨在社会比较信息情境下,当个体处于积极情景中时,个体是否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探讨信息对称与否在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差异中所起的作用。

2.实验方法

(1)被试

选取某职业院校学生64人,每两人一组,两人为同学关系较为熟悉,组成32对,年龄18~22岁。

(2)实验设计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信息对称与否(是,否)

(3)实验工具

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测验,文件夹,纸笔等

(4)实验程序

①先将被试进行分组,每组4人,被试间互不认识。

②主试指导语:“你好,欢迎参加本实验,我们这个实验目的是帮助你们了解自己的创造能力。具体做法问卷上面已经清晰表述了,做完后我将把你们做的答案拿给一个专门研究创造力的硕士研究生,让他对你们的答案根据有关规则进行评分,并会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其他人。”每人发一份创造力测验。

③被试做完后,将作品放入文件夹中夹起,主试告诉被试:“我将你们的作品交给研究者让他们根据相关规则进行评分,大概需要3分钟的时间,请稍等。”

④主试将被试答案拿给实验助手,接着回来,休息,期间让被试自我介绍,目的是不让被试间交流刚才做的测验。

实验者逐个叫走被试,呈现给被试两个人的作品及主试所提供的分数(真实情况是:一份为被试自己的作品,另一份为被试事先准备好的作品,但实验中告诉被试那份作品为该组中的另外一个人的作品。其中被试作品成绩在77~81之间,事先准备好的作品成绩为65~68之间。目的让被试体验正向或积极情绪。)

⑥实验者在反馈给实验组被试的成绩后:

其中告诉一半被试(对称组被试)的指导语为:“为了让其他人对创造力测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将会把你刚才看的这两幅作品展示给你的朋友,并会告诉他(她)这幅是你的作品,这样可以帮助其他人更为直接客观地了解创造力测验。”

告诉另外一半被试(不对称组被试)的指导语为:“为了让其他人对创造力测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将会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的朋友,他只能看到你的作品,这样可以帮助他更为直接客观地了解创造力测验。”

⑦然后实验助手让被试完成问卷。指导语:“我们实验的最后一部分需要你填写一份问卷,请认真作答,谢谢!”

⑧给被试朋友呈现创造力测验,以让其对该测验有所认识,然后让他人观看被试和(或)其他人的作品,看完后填写问卷。

3.结果与分析

(1)几种评价在信息对称与否条件下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12 几种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

img34

表12展示了几种变量在信息对称与否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以及对第二次表现满意程度在信息对称与否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2)不同实验条件下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间差异比较(www.chuimin.cn)

①自我评价和对陌生人反思评价间差异比较

为探讨被试自我评价和对陌生人反思评价间的差异,对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3。

由表13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和对陌生人的反思评价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信息对称与否在该变量上的差异也不显著。自我评价高于对陌生人的反思评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两种评价低于在信息对称情况下,而两种评价间的差异大于信息对称情况下。这些结果说明,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在信息对称情况下,个体的确在进行自我评价和对陌生人的反思评价时考虑到更多的信息。

表13 自我评价与对陌生人反思评价间差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img35

续表

img36

②自我评价和对朋友反思评价间差异比较

由表14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和对朋友反思评价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信息对称与否在该变量上的差异也不显著。被试的自我评价低于对朋友的反思评价,即被试认为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要高些,信息对称情况下,两种评价都高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大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表14 自我评价与对朋友反思评价间差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img37

③对陌生人和对朋友反思评价间差异比较

表15 对陌生人与对朋友反思评价间差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img38

由表15可以看出,对陌生人和对朋友的反思评价间的差异显著,信息对称与否在该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对朋友的反思评价显著高于对陌生人的反思评价,也就是说,与对陌生人相比,个体认为朋友对自己在创造力方面的评价更高一些。在信息对称情况下,两种评价都高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虽然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被试的确在根据更多的信息来推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不同实验条件下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间差异比较

表16 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间差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img39

由表16可以看出,两类评价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信息对称与否与两类评价交互作用边缘显著(p=.073)。他人的实际评价显著高于对朋友的反思评价,即两种评价并不一致;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两种评价间的差异大于信息对称情况下,即是说,当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被试认为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要低于被试的实际评价,而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对于被试而言,由于考虑更多的信息,即被试与他人创造力分数的差异,被试便根据相应的信息来推断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情况下反思评价要优于不对称情况下;而他人看到更多信息后,有了一定的比较和参考,这种情况下对被试创造力的实际评价低于非对称情况下。

(4)不同实验条件自我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差异间差异比较

表17 自我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差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img40

由表17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两种评价并不一致。他人的实际评价高于被试的自我评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两种评价的差异大于信息对称情况下。

4.讨论

实验二主要探讨在社会比较信息条件下三种评价间的关系,以及信息对称与否在其中的作用,并对实验一的一些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在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方面,两者没有差异,但是对朋友的反思评价显著高于对陌生人的反思评价,这与实验一结果相同。即个体在推断朋友对自己评价时,会从更积极的角度来思考。而在反思评价和对他人的实际评价之间,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虽然被试认为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更积极一些,但仍低于朋友对自己的实际评价。

信息对称与否在两种评价间差异中起着一定作用,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两种评价间的差异大于信息对称情况下。当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被试认为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要低于被试的实际评价,也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两者之间的分歧更大一些,而当信息较为对称之后,两者考虑的都较为相同,因而分歧也在变小。在本实验中,被试的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其的实际评价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评价要低于别人对自己的实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