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隋代隆起的洛阳石狮,宫廷佑护石刻

隋代隆起的洛阳石狮,宫廷佑护石刻

【摘要】:隋代石狮1965年洛阳中州路东段建筑机械厂生活区出土石狮高96厘米,作昂首挺胸蹲坐状,颈毛卷曲呈规律化的螺旋形,胸两侧各有一道形似云气的浮雕装饰纹,狮尾甩在狮背下部。石狮正面图洛阳出土的北朝造像碑上的狮子图案蹲坐式石狮从北朝开始出现,经过隋代得以传承,因此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唐代帝陵前石狮,绝大部分都为蹲坐式。这件隋代石狮的出土地点位于隋唐东都城的宫城范围内,应该属于宫廷殿宇前具有佑护作用的石刻。

隋代 石狮

1965年

洛阳中州路东段建筑机械厂生活区出土

石狮高96厘米,作昂首挺胸蹲坐状,颈毛卷曲呈规律化的螺旋形,胸两侧各有一道形似云气的浮雕装饰纹,狮尾甩在狮背下部。这件石狮除双耳略残,左侧上下大齿残缺外,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中国狮子文化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王遣使沿着丝绸之路把狮子作为礼物运至洛阳,献给章帝。其实,再往前推至西汉张骞凿空前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的形象就应进入人们视线。《传灯录》中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佛说太子瑞应经》中则说:“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侍到门前,故狮子乃为护法者。”因为狮子是可以驱除邪恶的灵瑞之兽,所以,这类中土罕见的动物成了庄严吉祥的化身。石雕狮子可分走狮和卧狮两种,讲究“走”则雄风穿谷,“卧”则有腾跃之气势。汉代石狮颀长劲健,魏晋时体态趋向短小,隋唐以后,石狮子造型变得气宇轩昂。从现有的实物资料考察,早期的石狮多作行走状。例如,东汉末年的山东嘉祥武梁祠石狮和四川雅安高颐墓石狮均为肆意行走状,有汉代石雕粗犷古拙之美。南北朝时期的石狮造型有伏卧状和蹲坐式两种,其中蹲坐式石狮前肢撑于地,后肢弯曲,臀部贴于地面,有跃然而起之态。这种实例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列龛、云冈石窟第十窟前室西壁屋形龛等处都清晰可见。(www.chuimin.cn)

石狮正面图

洛阳出土的北朝造像碑上的狮子图案

蹲坐式石狮从北朝开始出现,经过隋代得以传承,因此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唐代帝陵前石狮,绝大部分都为蹲坐式。蹲坐式石狮的风行,与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长足发展密切相关。当时,战事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佛教重来世利益的思想成为芸芸众生的祈求。越来越多的人在参拜佛祖的同时,渐渐接受了蹲坐在佛旁护法的狮子形象,他们要求工匠将佛教中狮子的造型雕刻出来,以求得到佛祖最大佑护。

有学者认为,中国石狮子在文化上有“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的意义,一般作为护卫的形象出现在宫殿、寺庙、府邸、陵墓前或印钮上,所以,在中国古建筑大门左右两侧均要放置石雕狮子,门左置雄狮,门右置雌狮。这件隋代石狮的出土地点位于隋唐东都城的宫城范围内,应该属于宫廷殿宇前具有佑护作用的石刻。洛阳隋代石狮既追求写实效果,又保留夸张变形装饰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从北朝石刻艺术向唐代石刻艺术过渡的时代特征,是研究蹲坐式石狮源流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