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理性认同的基本底线。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中对逝去的封建制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的变相诅咒相联系。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因素。......
2023-11-29
四、“天人合一”要“合”到哪里去
为什么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那么强烈?为什么其权谋文化如此发达?除了长期的专制制度的毒化以外,还导源于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与扭曲。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观、人生观的根本学问,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大意是,无论在自然界(科学技术层面),还是在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与政治层面),都要“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
从汉字字形而论,“天”是一个张开双手和双脚大写的人——“大”字头上加上一横,天在人上,人在天下,天人合一。天,不单指天空,它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可以与人感应,能够主宰国家和个人命运,赋予人吉凶祸福,赋予人仁义礼智信的本性,人们必须敬畏侍奉。天由气构成,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天气与地气交合产生了“人”。人融化于天地万物之中,通过男女与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正负、阴阳等宇宙二元之力相应。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形体上,天有四季,人有四肢;上天一年有365日,人有365个关节;道德上,人有好恶喜怒,天有春秋寒暑;人有仁、义、礼、智、信,天有金、木、水、火、土,自然观上,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
“天人合一”思想早在老子、庄子那里已经出现。老子、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但却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5]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56]。后来,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57]董仲舒认为“天人相副”,人是天的拷贝。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时期的张载。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后来程朱理学又予以进一步发挥,使“天人合一”进一步成为论证君权神授的思想工具。至今,天人合一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含义。
“天人合一”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根本规律,发展出整体统摄、辩证通变、贵和尚中、和平和谐等传统文化精神。中国的古代科技、中医学、天文、地理,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无不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与核心。
毋庸置疑,“天人合一”思想也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特色:重现实功用和前人经验,轻抽象理论和逻辑分析;重直觉顿悟,轻视理性思辨和科学发现等。我国近代科技开始落后于世界,不能说与这个思想没有一点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也遭遇过质疑。荀子认为,天人相分,天人各有其道。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道不能干预人事,国家治乱根源在社会人事本身,无需乞求于天、怪罪于天。[58](www.chuimin.cn)
本有局限的“天人合一”思想,却被历代统治阶级扭曲和利用,来论证君权神授,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蒙昧策略统治。“天人合一”问题,类似于人与自然、神圣与世俗、精神与物质、灵与肉的关系问题,这是每个民族、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西方社会在极端的世俗化与极端的宗教化两极中找到了平衡:一方面是极端的世俗化,另一方面是极端的宗教化。宗教保证了人的精神存在,世俗保证了人的现世存在。宗教天国的超越以现实的感性存在为依托,现世的感性存在以宗教天国为支撑。既有形而上的灵魂寄托,又有形而下的世俗关怀,可以相互审视,相互依靠,找到天与人的平衡而合一。
中国社会既缺乏西方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又缺乏西方市民社会的现实依托。因而,在世俗与神圣的关系中,采取了一种特别灵活和实际的方式。人生在世,只能依照天的意志,去适应天,而不是去征服和改造。因此,中国人讲究天人和谐,并不十分提倡人定胜天。中国文化虽然也强调天与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的因素,但最终大都落实到“二元同一”、“天人合一”、“性天合一”、“天人合德”方面,重视的是天与人的“合一”,忽视了天与人的对立与分离,缺少对世界和人生本体、本源的形而上的理性探索。
西方社会虽然在天人合一问题上偏重天与人的对立,但同中国一样,仍然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中西方的不同在于“合”到哪里去?是合到人,还是合到天?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始终毫不含糊。老子《道德经》第68章讲配天,强调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老子主张“配天”,以人合天,使人与天从相分、相抗,达到与天一体,天人和谐,同归大道。中国古代认为,大自然各种现象都是天意的体现,王朝更变自然是天命所驱使。皇帝是“天子”,是“天”在人间的代表者和代言人,因此,皇帝的意志即是天意。反皇帝反君主即是逆天。
实质上,西方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是“天”合到“人”,人敢于冒险进取,征服和战胜自然,个人智慧得到张扬;中国是“人”合到“天”,人要努力屈服上“天”的威力以及“天”在人世间的代表“天子”的意志,抑制自然本性服从“天”和“天子”的天条;西方发展出了人本、人文、人道、人权,注重个人的能力、智慧、自由和权力。中国,则发展出了“天”、“天子”,铸造出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随着君主专制政体的逐步完善与强化,“天子”最终成为“天”的代名词和代言人。天子以外真正的“天”事实上被悬置起来;西方文化虽然没有合到天,而是合到人,合到人的创造能力,但对天却十分敬畏,把天看成是一个激发生命本质能量的对象,既看重人,也敬畏天,手段与目的统一,突出了有信仰的人生;中国虽然表面上没有合到人,而是合到天,但合到的是虚假的“天”,即天在地上的代表“天子”,相反,对天却始终是敬而远之,远离形而上的和抽象的推论,特别看重实用、现世利益和人际关系,终究没有形成统一的信仰传统。
中国社会始终把《易经》作为学问之学问的“元学问”,因为《易经》讲“易”,讲变通,《易经》既为社会和人生提供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同时又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所整合,和成为道学的道教一样,同样没有摆脱为权谋文化提供思维方法支撑的命运。
有关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的文章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理性认同的基本底线。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中对逝去的封建制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的变相诅咒相联系。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因素。......
2023-11-29
[42]作为中国现代化初期最大事件的市场经济,它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思想解放的经济基础。传统惰性的巨大张力,暴露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人格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3-11-29
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毛泽东热”,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可以预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都将存在着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诸多领域中的前现代社会文化倾向形成了一种超越大众文化和文学艺术本身的社会文化思潮。......
2023-11-29
政府采取的有所倾斜的富民政策对解放社会生产力,启动中国现代化航船,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一切,实际上都为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动荡和危机埋下了祸根。一位当代中国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专家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0.4。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多数社会成员逐步具有了清醒的认识。......
2023-11-29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承接和吸取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真实性”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
2023-11-29
作为全球社会现代化典范的西方国家,现代化初期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城市化、工业化对宗法制小农经济的冲击,都面临着大致相似的、怀旧夹杂着复古之类的社会心理问题。[21]到18世纪,随着社会贫困人口剧增,社会成员流离失所现象的普遍增加,欧洲许多国家出现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反现代化社会文化思潮。......
2023-11-29
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应当置于2000多年以来的自然经济和1949年以来的计划经济背景才能看清楚。市场经济把自由平等竞争的法则和机制引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人格和力量,促进了当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然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百业待兴,各种体制和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一时表现得比较集中。......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