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理视角下能源研究方法与效应研究

地理视角下能源研究方法与效应研究

【摘要】: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下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包括能源发展总战略、能源开发战略、能源节约战略、能源贸易战略和能源环保战略”等。徐寿波等也都对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3 国内外能源研究的主要方法

2.3.1 综合评价方法

王家诚(2005)对中国能源资源、环境和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下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包括能源发展总战略、能源开发战略、能源节约战略、能源贸易战略和能源环保战略”等。

张文泉(2004)探讨了能源供求与价格互动、能源产业内部价值链上各环节价格互联、能源市场与监管互补“三位一体”的集成管理机制。

朱训(2003)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国内外资源条件,提出应建立全球能源供应体系。

吴巧生等(2002)对能源战略评价的产生、特点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展开分析,指出评价内容应把能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着重于能源开发战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www.chuimin.cn)

田垒(2007)探讨了区域能源发展战略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集中对内蒙古能源发展效果进行战略评价(strategic evaluation)。徐寿波等(2008)也都对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3.2 定性定量方法

国内能源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王立杰、孙继湖,2002;李德敬、李金峰,2005)。许多专家从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角度,从培育区域能源支柱产业的需要出发,展开区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吴伟(2001)分析了陕西能源产业收入弹性率,陈世联(1992)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云南省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电力消费量以及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的灰色模型,对研究云南能源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雷明(1996)提出了最优资源使用补偿费及污染治理费确定方法。干飞(2008)探讨了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建立矿产资源消耗的经济系统模型问题,模型中分析了人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与矿产资源消耗演化的关系。赵媛、郝丽莎(2008)研究了中国石油资源的空间流动格局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以互动模型(阿隆索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优化我国石油资源的流动配置的对策建议。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日益增强,学者们对复杂的地理系统开始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研究,陈彦光(2008)分析了地理系统多视角研究案例。他借助La氏乘数法预测奇对称Braess网络的车流优化分配,采用模拟方法论证Braess交通网络中的车流会通过自组织过程自动向着优化分配的方向演化,即车流运行的耗时总量最小化。同时,他利用Markov链预测各个阶段的车流分配数值,借助最大熵原理理论、对偶规划和对称思想揭示证明车流优化分配过程的本质是地理系统的熵最大化,而熵最大化就是车流运行的耗时总量最小,陈彦光用不同理论和方法互相印证了同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