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刺史领兵到坞壁林立-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成果

从刺史领兵到坞壁林立-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成果

【摘要】:第十节从刺史领兵到坞壁林立刺史领兵,坞壁林立,这也是秦汉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与当时的军队建设与战略战术运用有着一定的联系。可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打击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原先担任各州监察官的刺史,渐渐被赋予领兵之权。地方军阀裂地称雄,豪强地主和小军阀出于防卫需要也纷纷修筑坞壁“拥兵自保”,一时间坞壁林立,成为东汉末年乱世的奇观。坞壁原本是边境上的防御工事。

第十节 从刺史领兵到坞壁林立

刺史领兵,坞壁林立,这也是秦汉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与当时的军队建设与战略战术运用有着一定的联系。

春秋时期,卿大夫通常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称为“私属”(37),它往往是中央政权的离心力量,因此,随着战国各国中央集权不断趋于强化,尤其是秦代建立起高度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私属”武装便逐渐式微,遭到国家政权的取缔。

可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打击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原先担任各州监察官的刺史,渐渐被赋予领兵之权。安帝永初四年(110),以御史中丞琮督青州刺史法雄镇压张伯路等武装举事,成为东汉刺史领兵的开端。(38)顺帝以后,刺史领兵作战的事例更加增多。至东汉后期,刺史基本上变为“内亲民事,外领军马”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除州一级之外,地方内部的太守自东汉中期起也开始领兵作战,掌握了郡一级的军事行政大权。如建康元年(144)九江太守领兵击范容,中平四年(187)长沙太守孙坚率师击观鹄等。他们所拥有的武装力量事实上相当于秦、西汉时期的郡县地方兵,这恰好弥补了刘秀“罢省郡国兵”后在地方上所形成的兵力空缺。

地方刺史(州牧)、太守不但拥有领兵权、发兵权,同时还拥有了募兵权。当时地方军政官临时招募兵士的情况已相当普遍。这些募领之兵,到东汉后期,往往成为部曲私兵,而且可以父子相袭并任意转让,这样,就渐渐形成了地方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并在兵役制度上开了世兵制的先河。如初平元年(190),袁绍在渤海起兵,他的弟弟袁术和幽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北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各领私兵数万。(39)刺史(州牧)、太守将招募来的人员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私人武装部队———部曲、家兵,这意味着他们已转变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地方军阀裂地称雄,豪强地主和小军阀出于防卫需要也纷纷修筑坞壁“拥兵自保”,一时间坞壁林立,成为东汉末年乱世的奇观。(www.chuimin.cn)

坞壁原本是边境上的防御工事。“壁”指军队野战宿营地的外墙,“坞”是用于守卫的小城。据居延汉简记载,西汉时期边境驻军曾有燧长夜间查“坞”视事的情况。(40)东汉时边郡坞壁增多,如顺帝永和五年(140)“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41),将多所坞壁组合配置,便构成了地区性的防御体系。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中绘有坞壁图。图上的坞壁呈四方形,四边环以高墙,一隅带有角楼。这应该是北方坞壁的形状。另外,在今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也发现了一种楼院式的坞壁模型。这一坞壁的四周也筑有高墙,正门上有门楼,四隅有角楼。除正门外,其他三面还设重墙,重墙各开一门,院中还建有五层高楼,楼的正面开门窗,门楼与角楼和各个角楼之间有带栏槛的天桥相通。(42)

当时坞壁的大小不一。东汉末年,凉州军阀董卓曾经“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43),此郿坞当属是该时期的大型坞壁了。

为了适应军事防御的需要,坞壁内部的结构相当复杂。据居延汉简的记载,当时坞壁有外坞和内坞之分(44),既有候望、侦察敌情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存粮积谷、设兵屯守的重要据点。坞壁在内地的大量出现以及它在军事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是当时兵学文化发展中的防御方法改进提高的一个具体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