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秦汉兵学的建树秦汉时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大统一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自始至终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并多次引发大规模农民战争、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这一客观现实,刺激推动着当时兵学的形成和发展。秦代兵学主要体现于对军事活动的谋划、指导和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之中。在这之后,又有《黄石公三略》等兵书诞生面世,进一步充实了秦汉的兵学宝库。......
2023-11-28
第十节 从刺史领兵到坞壁林立
刺史领兵,坞壁林立,这也是秦汉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与当时的军队建设与战略战术运用有着一定的联系。
春秋时期,卿大夫通常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称为“私属”(37),它往往是中央政权的离心力量,因此,随着战国各国中央集权不断趋于强化,尤其是秦代建立起高度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私属”武装便逐渐式微,遭到国家政权的取缔。
可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打击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原先担任各州监察官的刺史,渐渐被赋予领兵之权。安帝永初四年(110),以御史中丞琮督青州刺史法雄镇压张伯路等武装举事,成为东汉刺史领兵的开端。(38)顺帝以后,刺史领兵作战的事例更加增多。至东汉后期,刺史基本上变为“内亲民事,外领军马”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除州一级之外,地方内部的太守自东汉中期起也开始领兵作战,掌握了郡一级的军事行政大权。如建康元年(144)九江太守领兵击范容,中平四年(187)长沙太守孙坚率师击观鹄等。他们所拥有的武装力量事实上相当于秦、西汉时期的郡县地方兵,这恰好弥补了刘秀“罢省郡国兵”后在地方上所形成的兵力空缺。
地方刺史(州牧)、太守不但拥有领兵权、发兵权,同时还拥有了募兵权。当时地方军政官临时招募兵士的情况已相当普遍。这些募领之兵,到东汉后期,往往成为部曲私兵,而且可以父子相袭并任意转让,这样,就渐渐形成了地方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并在兵役制度上开了世兵制的先河。如初平元年(190),袁绍在渤海起兵,他的弟弟袁术和幽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北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各领私兵数万。(39)刺史(州牧)、太守将招募来的人员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私人武装部队———部曲、家兵,这意味着他们已转变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地方军阀裂地称雄,豪强地主和小军阀出于防卫需要也纷纷修筑坞壁“拥兵自保”,一时间坞壁林立,成为东汉末年乱世的奇观。(www.chuimin.cn)
坞壁原本是边境上的防御工事。“壁”指军队野战宿营地的外墙,“坞”是用于守卫的小城。据居延汉简记载,西汉时期边境驻军曾有燧长夜间查“坞”视事的情况。(40)东汉时边郡坞壁增多,如顺帝永和五年(140)“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41),将多所坞壁组合配置,便构成了地区性的防御体系。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中绘有坞壁图。图上的坞壁呈四方形,四边环以高墙,一隅带有角楼。这应该是北方坞壁的形状。另外,在今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也发现了一种楼院式的坞壁模型。这一坞壁的四周也筑有高墙,正门上有门楼,四隅有角楼。除正门外,其他三面还设重墙,重墙各开一门,院中还建有五层高楼,楼的正面开门窗,门楼与角楼和各个角楼之间有带栏槛的天桥相通。(42)。
当时坞壁的大小不一。东汉末年,凉州军阀董卓曾经“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43),此郿坞当属是该时期的大型坞壁了。
为了适应军事防御的需要,坞壁内部的结构相当复杂。据居延汉简的记载,当时坞壁有外坞和内坞之分(44),既有候望、侦察敌情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存粮积谷、设兵屯守的重要据点。坞壁在内地的大量出现以及它在军事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是当时兵学文化发展中的防御方法改进提高的一个具体例子。
有关国学研究文库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文章
第一节秦汉兵学的建树秦汉时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大统一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自始至终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并多次引发大规模农民战争、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这一客观现实,刺激推动着当时兵学的形成和发展。秦代兵学主要体现于对军事活动的谋划、指导和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之中。在这之后,又有《黄石公三略》等兵书诞生面世,进一步充实了秦汉的兵学宝库。......
2023-11-28
第一节战国兵学的地域文化特征所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都显示,人的地域文化品性,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换言之,先秦时期的兵学文化,同样显示出鲜明突出的地域特征。齐鲁兵学文化的突出地域特征,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最早,地位最尊。这些有关战神蚩尤的传说与祭祀活动,正好从一个侧面透露了齐鲁兵学文化源远流长、植根深厚的消息。......
2023-11-28
第九节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秦代的单一征兵制,到西汉以征兵为主,募兵制为辅,再到东汉盛行募兵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普遍征兵制的特点是耕战结合,兵役与徭役结合,预备役与现役结合。这样就基本上废止了秦至西汉所实行的普遍征兵制,而代之以募兵制。募兵制是以雇佣形式招募兵员的一种兵役制度,“应募”从军者,官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政治待遇,使其承担当兵作战的任务。......
2023-11-28
第七节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兵器装备的改善军事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突出反映在武器装备领域中,它既包含着对旧有武器装备的改进,也包含着新型武器装备的孕育、研制和推广。目前在各地已发现许多矿冶和铸造遗址。从已出土的青铜兵器以及铭文看,中原列国大多具备制造青铜兵器的能力。三是各种有青铜兵器的形制更趋完善,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能。矛的长度一般为近三米,装备于车兵和步兵。......
2023-11-28
第一节步兵跃居诸兵种之首进入战国时期,各国步兵开始大规模组建。战国时期各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步兵部队。所谓“带甲”,就是成建制的步兵部队,它们一般都被置于“车”、“骑”之前,显示出步兵已成为各国的第一兵种,地位最为重要。《战国策韩策一》对秦国军力的记载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步兵的数量相当巨大。秦、魏两国的步兵状况实际上就是当时各国步兵建设的一个缩影。这表明建制步兵的结构体系已相当完备。......
2023-11-28
尽管如此,《管子》一书还是有其主导思想的,这主导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反映了当时齐国推崇管仲的法家学派的理论要求和政治愿望。《管子》一书的军事思想十分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齐国法家学派对战争问题的理性认识。基于这一认识,《管子》反对无条件的偃兵息武,指出兵不可废置。从以上论述看,《管子》的基本立场是主战的。《管子》认为,战争的性......
2023-11-28
第十一节军事预测的进步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与之相应,中国古代军事预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宗教迷信性质的卜筮吉凶方法的日趋没落,建立在经验分析判断基础上的传统军事预测方法的全面确立。通观这些战争的胜负结局,显而易见,与战争双方战前或战争进程中军事预测的高下得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再次,对军事预测的根据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罗列。......
2023-11-28
所谓兵儒合流,就是将儒家政治理论与兵家权谋之道相结合,以儒家学说为治军用兵的原则,而以兵家的权谋诡诈之道作为克敌制胜的方法。秦汉兵儒合流完成的具体标志,就是东汉的创建者刘秀的军事言行与实践。......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