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剥削阶级的消灭。......
2023-11-28
一、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欧洲大陆的民主运动、工人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和前提,即客观条件。
18世纪60年代在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导致了三个结果:一是建立了机器大工业。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了过去从封建社会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和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英国成了"世界工厂",法国在1836-1846年10年间机器纺织工业的生产额增加了十倍,仅次于英国,相继德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发展起来;二是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三是现代产业工业、现代生产力,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与能力,使人们精神上获得解放。工业革命的这三个结果,表现在社会运动上是使民主运动、工人运动出现了新局面。
在民主运动方面:早在1815年欧洲合约签订以来,在英国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争夺统治权、参政权的斗争,就已经成为英国政治斗争的中心和欧洲政治生活关注的焦点。至1832年,经过议会改革,有选举权的公民人数增加了20多万,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但是90%的平民仍然没有选举权。在法国,由于波旁王朝的复辟,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旷日持久。1830年经过七月革命,建立了七月王朝——资产阶级上层金融贵族的统治。然而,包括工业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社会阶层仍被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运动的向前发展,必然集中到某种政治价值的追求上。到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英国法国的民主运动成为欧洲大陆社会运动的主要潮流。
在工人运动方面:随着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对孪生子,又是一对天生的仇敌,经过19世纪30到40年代,出现了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在斗争的内容、方式、规模以及组织性上等比以往的工人运动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斗争内容变化了,由原来的经济斗争(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到提出独立的政治要求(如建立共和国、争取选举权)甚至还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问题。其次斗争方式由破坏劳动工具到罢工。游行、示威、请愿、起义等方式。规模由个别孤立走向全国联合。并且建立了类似政党的组织。如宪章运动中,1840年用宪章派团体的全国统一性组织——宪章协会在曼彻斯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还有如法国的家族社,四季社他们的宗旨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君主制度,彻底消灭剥削。因此,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充分显示了工人运动的力量,表明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天敌最革命的阶级成为了改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政治学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有价值的思想材料。(www.chuimin.cn)
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学说和民主理论。
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是人的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法律应保障人的自由,而要实现自由,必须实现平等。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特别是封建特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实现自由、平等,并保护不平等关系。因此,必须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恢复人的天赋自由、平等的权利,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秩序。民主理论是卢梭在古典民主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人民主权理论,即"人民作为整体来说是主权者"人民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侵犯的。人民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公意",行使主权,人民意志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公职人员受人民委托执法,是国民的公仆。国家政体当然要实行共和制,因为只有共和制下"一切都用于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启蒙学者政治学说的理论认知精神、人民主权理论及自由、平等、民主共和制的合理因素,而摈弃了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克服了他们无法超出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在19世纪中叶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提出的各种原则。
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观点、方法,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亚当。斯密提出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认为利润来自生产性劳动。在这种认识下,亚当。斯密的理论以一种比较实际的态度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和福利状况,以及阶级分化、对立和冲突,并对资本家的道德有所批评。他承认财产权赋予某些人"不劳而获的权利";政府对财产权的保护主要是"为保护富者来抵抗贫者";劳资"两方的利害关系绝不一致",双方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斗争,资本家总是占上风。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是否能够解决劳资矛盾问题,亚当。斯密的著作给读者留下极端模糊或自相矛盾的印象,即似乎能够实现劳资和谐,似乎又不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例如,他承认"如果工资上涨,那么,利润必然会下降"。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同时,他重复了亚当。斯密的见解,认为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母国和殖民地的冲突的补救办法,是使交换和贸易更加自由化。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观点、方法,指出了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看不见的手"不可能消除强势阶级和弱势阶级之间不平等现象而实现社会和谐。
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米涅、基佐等人指出了"占统治地位的势力总是掌握着各种机关",并利用国家机关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用暴力镇压一切损害其利益的社会运动。因此,统治阶级"只有使用暴力能够使人们承认自己的权力"。所以,资产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必需的。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这些法国历史学家所揭示的阶级斗争历史知识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作用的大体正确的认识,摈弃批判了他们对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厌恶、恐惧心理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把阶级斗争的理性放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分析方法。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罪恶之源。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揭露了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与欺骗性;抨击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指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是什么"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3.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在组织工人运动和国际无产阶级组织的活动中,进行理论认知上的加工制作和依据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意,提出了其政治学说的理论的政治的实践的大纲,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形成的主观条件。
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专题研究的文章
毛泽东党的建设学说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认真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建党学说,对于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周年时,毛泽东总结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经验,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党的建设过......
2023-11-28
三、邓小平政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邓小平政党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推向一个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毛泽东政党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23-11-28
马克思对历史上的和现实生活中的阶级构成和阶级斗争状况所作的全面分析,以及其批判精神和理论勇气,更非基佐等人所能望其项背。正因为如此,有充分理由证明,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阶级斗争学说方才真正成为科学理论。......
2023-11-2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理论基础的初步建立。再次是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这些著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正式诞生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2023-11-28
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31]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