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电话笑谈:毛泽东典故引彭德怀取首如探囊取物

毛泽东电话笑谈:毛泽东典故引彭德怀取首如探囊取物

【摘要】:毛泽东在电话里笑道:“《三国演义》里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毛泽东信手拈来的“张飞取上将头如探囊取物”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彭德怀实现了“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军令状!

1948年,“张飞”又出现在陕北战场上。

到这年初,战斗在陕甘宁边区的我西北野战军,经与敌人胡宗南部几番较量,已漂亮地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和沙家店战役,沉重地打击了蒋胡军的嚣张气焰,此时已由战略防御逐渐转入战略进攻。胡宗南部在被我军先后消灭六七个旅后,在陕北为确保延安、洛川、宜川各地,阻止我军南进,采取了机动防御的部署,以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整编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师于洛川、黄陵、宜君地区机动。

针对胡宗南集团确保延安、洛川、宜川各据点的布防,而以宜川守敌兵力最为薄弱的情况,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决定先取宜川。并制定了围城打援的作战方针,寻机歼灭敌二十九军。

2月24日,我西野三纵、六纵完成了对宜川的包围,按照彭德怀关于“攻城要猛,但要攻而不克,逼敌呼救求援”的意图,我军一开始攻城,便火力很猛,打得守敌晕头转向。守军敌二十四旅旅长张汉初惊慌失措,急向刘戡呼救,并电请胡宗南派兵驰援。

宜川为陕北通达关中、山西通达陕北的重要通道,是南护关中的屏障,胡宗南对宜川防务十分关注。接到告急电报后,严令刘戡率第二十七师、二十九师共4个旅8个团的强大兵力增援,以确保宜川。

2月26日,刘戡奉令率部轻装驰援,27日到达宜川西南瓦子街一线。对于增援之敌,西野做好了充分的歼灭准备。早在援敌出动的前一天,即2月25日,彭德怀和副司令员张宗逊等,已亲往瓦子街看地形,调动兵力,做好了围歼部署。

2月29日,敌人的增援部队全部进入我伏击圈。我5个纵队将敌人团团围住,准备聚歼。

总攻发起前,彭德怀给毛泽东打去电话:“刘戡这个龟儿子,主席要活的还是要死的?”

毛泽东在电话里笑道:

“《三国演义》里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375页)

毛泽东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作战决心。

彭德怀心领神会,在电话里说:“主席,我立军令状!”(www.chuimin.cn)

毛泽东接完电话,吸着烟,用他那浓厚的湖南腔说:“林彪打仗刁、狠,彭德怀打仗勇、韧。这两个人叫蒋介石头痛得很哩!”

毛泽东信手拈来的“张飞取上将头如探囊取物”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此回书中称关羽颜良后,“(曹)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小说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也有类似记述:“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吾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长坂坡前的曹操对猛张飞印象深刻,“去其伞盖”是怕暴露目标,首级为张飞“探囊”。

且看陕北战场的“猛张飞”如何取敌将之首。

刘戡发觉自己身陷重围,企图集结兵力突围,作困兽之斗。怎奈我军火力凶猛,将其所部25000余人死死压缩于乔儿沟、任家湾等狭小地带。敌多次突围均未成功,死伤惨重。

3月1日上午9时,西野各纵发起总攻。枪声、炮声、喊声惊天动地,排山倒海,敌人狼奔豕突,混乱不堪。战至下午5时,援敌全部被歼,无一漏网。敌中将军长刘戡、中将师长严明被击毙。接着,西野乘胜攻克宜川,全歼二十四旅,俘敌中将旅长张汉初,少将参谋长刘振世。整个宜瓦战役,歼敌近三万人。

彭德怀实现了“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军令状!

宜瓦大捷是西北战场的关键一仗,战后毛泽东当即起草了《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的评论。毛泽东指出“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中原的形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291页)一个月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题为《战局的转折点》的社论中指出:“西北战局的转折点,同时就是全国战局的转折点”,并预言“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为攻势”。

战局确如毛泽东所料,1948年4月21日,即《战局转折点》发表三天后,胡宗南被迫撤出了延安。蒋介石哀叹:“我们处处受制,着着失利,看来战略上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