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备三顾茅庐:辉煌篇章与精彩片断

刘备三顾茅庐:辉煌篇章与精彩片断

【摘要】:“三顾茅庐”是刘备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是《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片断。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张三顾茅庐,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玄德曾经三顾茅庐请人才。三顾茅庐是刘备事业中的闪光点,是他留给华夏子孙的一笔精神财富。“三顾茅庐看出铁”的决心和意志,表明毛泽东真想把钢铁工业抓上去。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钢的年产指标达到1070万吨,要比1957年增加一倍。从这以后,毛泽东心中就时刻惦念着钢铁的生产。

9月10日,他南巡到达武汉。当天,专门听取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关于全省钢铁生产情况的汇报,并决定在武汉、黄石分别视察一批钢铁企业。

到武汉钢铁公司视察是在9月13日。

那天下午2时许,毛泽东由王任重等陪同从蒋家墩轮渡码头上岸,上了汽车往厂区驰去。不一会儿,车开到总经理办公室。

毛泽东一坐下,便问:“什么时候出铁?”

副总经理韩宁夫看看表说:“3点左右可以出铁,今天看到出铁还是有把握的。”

毛泽东道:“好哇!今天出不了铁我明天再来看,明天出不了后天再来,三顾茅庐也要看到出铁。”(吴晓梅 刘蓬:《毛泽东走出红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02页)

离出铁还有段时间。武钢负责人抽空汇报厂里的基本情况。

毛泽东听韩宁夫讲,将要去看出铁的1号高炉有70多米高,12米直径粗,日产2000多吨生铁时,满意地说:“你们这跟一般的高炉不同,应该叫大大高炉。”

正说着,有人匆匆来报告说,一号高炉快出铁了。大家便起身朝那边走去。

听说毛主席要来看出铁,许多工人群众都聚拢来,足足有上千人。毛泽东被人流簇拥着,由干部们在前开路,攀上高炉炉台。

在炉台中部,毛泽东接见了武钢的职工代表,他们都是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红旗手的工人。毛泽东握着他们的手,向他们道辛苦,称赞他们的工作成绩,鼓励他们再立新功。

这时,炉前工用6瓶氧气将炉口烧开了。炉内立即喷出一阵金星火花,又射出一道几尺长的火舌。

台上有人叫了声:“快出铁了!”

毛泽东连忙起身往炉前来。一边问:“出铁需要多少时间?铁水流到哪里?”

旁边的人做了回答。话音未落,红彤彤的铁水就犹如一条巨龙,从炉内冲出,沿着槽道奔流出来,映出一片红光,炉前一片欢呼。这时刚好是下午3时25分。(www.chuimin.cn)

头炉铁出的时间不长。毛泽东意犹未尽,问身边的先进生产者们:“隔多少时间出一次铁?”

大家说:“4个小时。”

他犹豫了一会儿,向总经理李一清说:“到前面去看看,看得更清楚些。”

他下到铁台,走到电动泥炮附近仔细看了看冒着火光的铁水,便沿着栏杆向台下走去。

毛泽东的意思是还想看一遍出铁,但时间不允许了。王任重上前说:“主席是不是去看看炼焦炉?”“去看看吧!”毛泽东有点不舍地离开了1号高炉。

9月24日下午,武钢职工用1号高炉炼的铁,制成一座精美的高炉模型,送给毛泽东。同时他们写信说:“正当我们1号高炉出第一炉铁水的时候,主席到了武钢,这对我们武钢65000名建设者和生产者,是一种伟大无比的力量,我们一定要以建设好钢铁工业、锻炼成坚强的队伍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主席对我们的关怀。”

“三顾茅庐”是刘备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是《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片断。

小说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叙徐庶走马诸葛之后,刘备与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诸葛亮的茅庐,亮已外出,三人仅在归途遇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备命人探知诸葛亮已回隆中,即与关、张二顾茅庐。途中,遇见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了茅庐,仅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又于前日出游。刘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正欲离开,又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乃怅然而归。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张三顾茅庐,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刘备虚心请教天下大事,诸葛亮侃侃而谈。刘备深受启发,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亮被其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

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史实上也是有根据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公元227年,诸葛亮统帅大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内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刘备三顾茅庐是史实,经过《三国演义》以多达三回文字的铺排渲染,更有魅力,更有感染力了,以至“三请诸葛”成了约定俗成的被普遍运用的口头语,以表达反复多次地或诚心诚意地去做一件事情。

刘玄德曾经三顾茅庐请人才。

毛泽东也要三顾茅庐为钢材。

三顾茅庐是刘备事业中的闪光点,是他留给华夏子孙的一笔精神财富。这个故事激励多少后人千方百计不辞万苦寻访真正的人才。

这个典故的内涵是表达寻访聘请人才时的诚心诚意,毛泽东运用其表达自己“看出铁”的坚定决心,这种活用有典范意义。

取得了革命事业成功的毛泽东,急于使贫弱的民族工业强盛起来。“三顾茅庐看出铁”的决心和意志,表明毛泽东真想把钢铁工业抓上去。为此他在1958年提出了颇具“左”的色彩的“钢铁元帅升帐”“以钢为纲”的口号,搞全民大炼钢铁。可惜,为了进一步,结果退两步。他看到的武钢高炉炼出了铁水,可全国的许许多多的“小高炉”却只炼出了一炉炉废渣。这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