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之邦”城门楼江阴民风淳厚,民性刚强,富有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荣传统,素以“忠义之邦”闻名于世。江阴古城的南门即朝宗门的“忠义之邦”城门楼,从明代中后期到清初的不足百年间,见证了江阴人民抗击倭寇入侵和反清抗暴守城两场重大斗争的历史,也是江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十八日,刘良佐策马近南门前来劝降,阎应元大义凛然站在城楼严加痛斥。......
2024-05-16
杜越曾是河北定兴县秀才,他年轻时拜鹿善继为师,鹿老师对他的人品、学品十分赞赏,觉得他远远高出他人,于是给他起了个别名“君异”。杜越自小家庭贫寒,常常穿着破旧的布衣,一日三顿全是清淡的蔬菜,他丝毫不在意过这种清苦的日子。他靠教书维持生计时,就经常这样教育他的学生说:“人的一生应该超越庸庸碌碌的境界,要有正确的理想,高尚的精神,要自觉抵制世俗那些庸俗、功利的思想,同时要尊老爱幼,时刻在义利问题上保持警醒,绝不能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他言行一致,既是这样教育学生,也是这样约束自己,丝毫不敢懈怠,所以,一些有名的学者也来拜见他,希望以他为师。
有一次,杜越过生日,有个学生知道了,连忙拿了一匹上好的丝绢前来拜寿。杜越婉言谢绝道:“我知道你尊师重道,这份心意我收下了,但我不能接受这么华贵的礼物啊。我既然已经收了你应交的学费,就不应该让你花费多余的钱。教书育人是我职责所在,我怎敢因此居功自得呢?所谓‘临财勿苟得’,我实在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额外的报酬。这不仅不能让我添寿,反而会让我折寿的。”学生见老师如此坚持,只好收回礼物。许多学生和家长听说此事之后,对杜越更加敬服推崇,称他为真正的“有德之士”。
明朝天启年间,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大臣因为上疏直谏,指责宦官魏忠贤专权跋扈,扰乱朝纲,被魏党逮捕入狱,备受折磨。与此同时,魏党还下令大肆搜捕、迫害与这些大臣交往密切的人。一时朝野震动,大臣们慑于魏忠贤的淫威,一个个如惊弓之鸟,噤声不语。这时,只有杜越不畏强权,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倡议同仁们集资,为下狱的忠义之士赎罪。同时他又不顾自身安危,将朝廷下令追缉的两位反魏党的志士藏在自家夹壁墙中,使他们得以安然脱险。
清初,他迁居到新安,与学生们一起到群众中去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试图重新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拯救日益沦落的人心。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新安风俗焕然一新。(www.chuimin.cn)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第一次设置博学鸿词科,很多大臣荐举他参加殿试,他认为这是清朝笼络汉人,借口年老多病不去应试。因为他名声高,影响力大,在百姓和士人之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康熙帝下旨授予他“内阁中书”的头衔,他毫不为意,从来不在乎这一头衔可能带给他的高官厚禄和优裕生活,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连大学者王士帧也称赞他堪与北宋哲学家邵雍相媲美,一生不皱眉头,乐观无忧。
可以说,杜越的一生就是正心克己的一生,是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不屈的行为实践儒家理想的一生。
俗话说得好,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杜越的一生无疑值得我们尊敬,他一生都在实践高尚的道德原则,无论大小事宜,无论是否有生命危险,他都毫不犹豫,奋然前往,决不肯屈服于任何的阻力。如此,才称得上真正的“慎独”之人,真正的有德之人。“慎独”精神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经历多长的岁月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决不能放弃道德理想。杜越以自己一生漫长而复杂的际遇为这一精神做了精彩的注解。如今,我们重提“慎独”,目的也在于重新推崇这种十年如一日,坚持理想、节操的高贵精神。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忠义之邦”城门楼江阴民风淳厚,民性刚强,富有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荣传统,素以“忠义之邦”闻名于世。江阴古城的南门即朝宗门的“忠义之邦”城门楼,从明代中后期到清初的不足百年间,见证了江阴人民抗击倭寇入侵和反清抗暴守城两场重大斗争的历史,也是江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十八日,刘良佐策马近南门前来劝降,阎应元大义凛然站在城楼严加痛斥。......
2024-05-16
所以拥有一颗正直的心,对于做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正直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在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词义指的是完整。正直的人,实际上意味着他有某种内在的一定之规。而且,正直有时可以创造出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成功的基石。正直使人们拥有坚持原则和正义的力量。然而,不管怎样,一位正直的人是会做到这些的。......
2023-12-04
王士俊弹劾田总督清代雍正年间的田文镜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当的官,十分厌恶科举出身的官员。田文镜得知王士俊上书揭发自己之后,更加愤怒,立即给朝廷起草了一个弹劾王士俊的折子,罗列了许多严重的“罪行”,企图把王置于死地。这样一来,王士俊的乌纱帽得到暂时的保全。王士俊“得罪”田文镜后,不仅没有逃匿躲避,反而大胆地弹劾田总督,把事情扩大。......
2023-11-29
古之善为士a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上古之时,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和大道相通。这里的“士”,指懂得“道”的人,并不是指普通读书人,而是指学问、品德都要融会贯通,才能称为“士”。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变幻莫测。以礼相待主动示好,以沟通情感,体现的是谦下之德。以上七句,是老子对“善为道者”所作的描述。正因为不盈不满,才能消除错误的观念,不断取得新成就。......
2023-10-17
盖自陆少保炳为世宗乳母之子,揽权怙宠②,自谓系出宣公,创祠祀之。祁彪佳《陆宣公祠》诗:东坡佩服宣公疏,俎豆西冷蘋藻香⑦。直到陆炳死后,陆炳祠堂被官府没收,因为陆宣公是贤臣,故而没有废除对陆宣公的祭祀。明穆宗隆庆年间,御史谢廷杰在陆宣公祠堂后面又增祀了两浙一带的贤明之士,于是就增加了严光、林逋、赵忭、王十朋、吕祖谦、张九成、杨简、宋濂、王琦、章懋、陈选等人。......
2023-10-09
可见习经之风之盛,也可见明经之士备受社会各界的敬重。由是礼有大戴、小戴之学。此后《易》遂有高氏之学。下邳人翼奉治《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皆通晓经术,并爱好律历阴阳之学。并继承其父前业,复领《五经》。此外,《左传》《周官》之所以能得到保存,并未像《古文尚书》《逸礼》那样散失,也有赖于刘歆的抗争和传授。尽管如此,由于衣冠南渡,加之苏北不属于北朝统治的核心地区,这里的习经之风有所衰落。......
2023-07-31
如果不能出仕,力田也是不错的生活方式。戴名世在《种杉说序》中,谈到明清之际读书之士的谋生困境:余惟读书之士,至今日而治生之道绝矣。从谋生的角度看,“读”的根本目的在于出仕。顺治三年到四年,离京监督山东临清关。......
2023-11-29
村牌坊附近那座横跨于六乡涌上的石桥,便是被称为中山现存最早桥梁的杜婆桥。午后,附近的孩童便在那晾满衣服的空旷庭院里玩耍,骑着单车追逐着,来回奔跑于古老的桥面。桥南岸有块石碑写着杜婆桥的历史,但那字迹已模糊,欲辨不清。于是,善心的杜婆日夜守候渡口旁,向往来客商劝募筹款,建此石桥。流水不逝,但龙澳河的面貌却改变了许多。可是,河流如今已被污染,站在杜婆桥上,时而腥风阵阵,让在河边长大的老村民们颇感惋惜。......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