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
2024-01-2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闻名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宏富,共有1500万言的著作存世。梁启超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首先是他刻苦求知,勤奋治学的结果,但也得益于他一贯的谦虚精神,能听得进对他学术提出批评的逆耳忠言。
有一次,他的好友周善培宴请他。席间,周善培直言不讳地批评他做学问的毛病说:“你的一支笔惊醒了长久处于睡梦中的中国人,这方面无需我来恭维你。但是写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是能动人,读了你的文章没有不感动的,这一步你已做到了。第二个境界是留住人。司马迁死去快两千年了,至今《史记》中的许多文章还是百读不厌。你这几十年中;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但你想想看,别说百读不厌,就是让人愿看两遍三遍的能有几篇文章?”梁启超听了这种刺耳的言语,犹如冷水浇头。而他却毫不生气,并且还虚心地进一步请教周善培:“你说文章怎样才能留人呢?”周善培认真地回答说:“文章要留人,必须做到言外有无穷之意,让读者读了又读,仍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如果一篇文章把作者所有的想法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思想先穷尽了,谁还肯费力再去读第二遍呢?文章开门不见山不能动人,但一开门就把所有的山都看完了,里面没有沟壑、没有层次,人自然一看就掉头而去,怎么可能会深入山中探求沟壑呢?”梁启超深感老朋友的批评透彻精当,很有见地,点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便连声称谢,虚心接受。从此,梁启超的文章果真大为改观,更加精益求精。
梁启超学识广博,学术研究领域宽阔,他对各种学术问题都有浓厚的兴致,所以,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与人家争论。周善培对他这种做学问赶热闹、随大流的作风,也很有看法,因此又批评他说:“论你的文章,你的学术地位应该站在提倡和先导的位置,要别人跟你跑才对,你却总是跟着人家跑。这就不能充分发挥你的作用。”梁启超对此亦欣然接受,以后他在学术研究上更加注意专一和高深。(www.chuimin.cn)
梁启超崇拜墨子的人格,自称“任公”。他一直以吃苦耐劳、修身齐家、养性律己,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始终以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大气派,关怀着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并以此影响自己的孩子。关于梁启超的学问、人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虚心接受好友的批评,也正是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的性格、气质的培养确实也就是在这个从不马虎对待自己的任何一个缺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改正自己缺点的机会而在无形当中形成的。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伍 博学的人都喜欢孤芳自赏吗道家大宗师老聃曾经在《道德经》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但自古以来,博学多识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羁的做人态度著称于世。可以说,他们多少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陈寅恪从不因自己博学而傲视他人。也许,正因为陈寅恪没有“孤芳自赏”的狂生做派,才能赢得学术界不同圈子的共同尊敬,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史国学大师。......
2024-01-23
第四章进化主义与渐进“变法”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视角从进化主义出发来要求渐进变法或社会改革,是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比较接近或一致的地方,他们也都是变法时代要求制度和思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所以把严复独立出去,主要是考虑到他在中国进化主义思潮中的开创性地位和影响力度。就此而言,康有为的“进化主义”与梁启超一样,至少在形式上是以“成分的”复杂性这一外貌呈现给人们的。......
2024-06-16
但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不是“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学术造诣,而是1911年武昌起义至1924年国共合作的民国初期“支那学者”内藤湖南的“支那论”。从这些言论看,内藤湖南俨然是个中国统一论者,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民族分裂论者。在前述的时评《支那时局的发展》中,内藤反对中国南北分治论,但同时又指出了中国存在着各种分裂因素。三年后,内藤湖南在自称“代替代支那人、......
2023-12-03
梁启超称自己是“趣味主义者”。作为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人文学养丰厚。梁思成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眼光亦属一流。但是梁启超非常担心儿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唯恐其“学问兴味太过单调”,所以特意写信嘱托他。梁启超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担心,害怕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也变成这样。因此他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这封家书中,循循善诱地讲给赴美留学的儿子梁思成。......
2023-12-03
法国学者白吉尔教授,在其《孙逸仙传》中,批评中国大陆自1979年发轫的孙中山史学不值西方学者一顾。[3]偏见在于她“对大陆孙中山史学的一笔抹杀”。如此种种,均研究孙中山不容或缺的珍贵史料,提供学者利用,功德无量。本侦探在其《三十岁前的孙中山》[7]中尝试回答了。若白吉尔教授能抽空阅读1979年之前特别是在国民政府时代中国史学界某些有关孙中山的权威著作,同样会觉得它们“不值西方学者一顾”。......
2023-09-18
吉他拥有几百年的历史,到了现代更是受到音乐人和业余爱好者的喜爱。初学时要先掌握的乐理知识是:1.了解吉他的结构及术语;2.记住左手、右手的符号标记和注意事项;3.熟练掌握六线谱的读法以及和弦图的读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吉他学习者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初学时专心很重要,学吉他的难度需要用专心和坚持两大绝技攻破,找出固定的时间来专心练琴。......
2023-11-20
从1899年到1902年,在《自由书·破坏主义》、《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破坏与成立》、《新民说·论进步》等论著中,梁启超对“破坏主义”的热衷无以复加。从他的“激进”破坏主义中,我们不难想像梁启超对“革命”可能采取的态度。......
2024-06-16
虽然与砖、石等其他材质的仿木构建筑相比,对金属建筑的研究一直很少,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察中国的国外学者、旅行家、传教士在初识中国建筑时,就已经注意到了铜殿、铁塔、铜塔这些奇异的,或闪耀着光芒或沉淀着古铜色、黑铁色的金属建筑。当时中国建筑研究的体系尚未建立,因此伯施曼的研究尚未能充分认识、理解金属塔的建筑本体。但其著作并非专门针对金属建筑,故利用价值主要在于资料性。......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