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优秀男孩是这样教出来的:塑造男孩完美人格的99个智囊

优秀男孩是这样教出来的:塑造男孩完美人格的99个智囊

【摘要】:可是,如果见义不为,“小悦悦”的悲剧就在眼前,我们谁也不希望孩子成为“冷血动物”。只是,在勇为的基础上,更要教会孩子一些策略,一些技巧,教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做到既“勇为”,又“智为”,智勇双全才能维护正义。

保护男孩的正义感,是不是就等于鼓励男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呢?如果不是,那是不是意味着,要禁止孩子见义勇为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两则新闻报道

第一则:

“一位不会游泳的13岁少年,发现同伴落水后,马上跳入潭中,用尽自身的最后一丝力气,在深达2米的水潭中,把落水的同学推到20米开外的岸上,而自己却再也无力上岸……4月5日,梅县桃尧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张戈柯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第二则:

据《重庆晨报》报道,杭州一名高一新生将帮助倒地老人的事情告知家长后被训斥,愤而在网上发帖,称“在场那么多成年人都没有反应,只有我这个未成年人打了电话,为什么不去批评他们却来训斥我?”

这两则新闻,为我们出了一个难题:男孩年龄尚小,在通常情况下,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作面对面抗衡的能力。如果贸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就可能危及男孩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如果因此而阻止男孩见义勇为,那就不仅挫伤了男孩的正义感,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观,同时也等于是向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诚信危机低头绕道,默许这种危机逐渐扩大、默许道德继续向下滑坡。如此一来,我们所处的社会将彻底陷入“正不压邪”、“黑白颠倒”的境地,“小悦悦”的悲剧恐怕也会一次又一次重演。

那么,面对这样两难的境地,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做法,才真正对自己的孩子有利呢?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看看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乘公交车出游,因为节假日的缘故,公家车上乘客特别多,大家拥挤地站在一起,一位青年男子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开了一位乘客裤子后口袋上的纽扣。

母亲和男孩几乎同时看到了。儿子将眼神转向母亲,片刻,男孩的声音打破凝重的空气:“妈妈!那个字念什么?”男孩的小手指向车厢内的一条标语,继续提高了声音问,“小心什么手?提手旁加个‘八’字?”

“扒手。”母亲回答说。

“什么叫扒手?”孩子继续问。(www.chuimin.cn)

“就是贼,偷别人口袋里的钱或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声音替母亲向男孩解释。

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这个话题议论起来,包括那个刚才差点被偷的乘客也扭着身子参与进来。他不知道,刚刚有一只手在舆论声里从他的口袋上撤了回去。

男孩若无其事地接着问母亲:“妈妈,那是什么止吸烟呢?”

“禁止。”

“哦,今天我认识了两个生字。”男孩自言自语地说得挺来劲,一副求知欲很强的样子。

车子刚刚站稳,那个扒手急匆匆地跳下车去。

这个男孩的母亲经常告诉孩子,遇到坏人做坏事,不能不顾自己的安全就去见义勇为,也不能眼睁睁让坏人得逞而“见义不为”。一定要阻止坏人做坏事,还不让他察觉到,避免遭到坏人的报复,也就是“见义智为”。这种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站在传统的道德立场上,见义勇为就得不顾一切。当年,因扑救山火而牺牲的少年赖宁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标尺更须切合实际。好多时候,仅仅不假思索,有勇无谋的见义勇为,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是,如果见义不为,“小悦悦”的悲剧就在眼前,我们谁也不希望孩子成为“冷血动物”。

我们都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小伙伴掉进水缸时,小司马光用石块把水缸砸破,运用自己的机智,不仅使伙伴得救,自己也没有受到任何危险侵害。敌人夜袭布鲁塞尔,想用炸弹摧毁整座城市。正巧,一个叫于连的小男孩发现了燃烧的导火索,情急之下,小于连用尿浇灭了它,挽救了一座城市。

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正义感绝对不能丢,见义还是要勇为。只是,在勇为的基础上,更要教会孩子一些策略,一些技巧,教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做到既“勇为”,又“智为”,智勇双全才能维护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