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晋古城的历史与宋氏宗祠

东晋古城的历史与宋氏宗祠

【摘要】:东晋古城城门当地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东晋城并不是晋代留下来的古城,而是南宋绍兴年间建起来的一座城池。而这些地名传到朝廷,被奸臣扣上企图谋反的罪名,当地官员听到消息后,急忙改“东京城”为“东晋城”,“大宋湖”为“大纵湖”。宋氏宗祠是东晋古城的亮点所在。大纵湖东晋古城景区“宋氏宗祠”主体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长72米、宽18米、檐口高8米、屋顶高12米,为砖木结构、三进四合院式仿古建筑。

大纵湖自南宋年间形成至今这800多年间,亦是经历过沧海桑田般的地理演变。据1993年版《盐城县志》记载:1929年大旱,大纵湖一度“露底”,湖底曾发现许多锅灶、城墙砖、罗地砖、瓷瓦罐等,还看到一根断旗杆和街道、古井及墙基的残迹。至此,“东晋城”的传说得到印证,也为大纵湖的历史文化寻到了源头。如今,为留住历史文化的记忆,在水底沉寂800多年的古东晋城已初步循湖底遗迹、依南宋风格复建完成,为碧波浩渺的大纵湖平添诸多历史文化元素。

东晋古城城门

当地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东晋城并不是晋代留下来的古城,而是南宋绍兴年间建起来的一座城池。据传说,绍兴年间(1131—1162),北宋移民南迁,一支移民队伍到达大湖(大纵湖),看到水草丰茂而人烟稀少,就在湖畔筑城定居。城筑起来以后,移民因怀念故土东京,定城名为“东京城”,改大湖为“大宋湖”。而这些地名传到朝廷,被奸臣扣上企图谋反的罪名,当地官员听到消息后,急忙改“东京城”为“东晋城”,“大宋湖”为“大纵湖”。当然,这种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大纵湖东晋古城紧紧依托大纵湖优越的水资源,结合“东晋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水为魂、以“水城”为特色的“东晋古城”休闲旅游度假区,形成别具一格的“岛屿式”古城,描绘出一幅具有里下河水乡风格的独特的“清明上河图”。

东晋古城老街

东晋古城鸟瞰

东晋古城总体规划为“一河三街五区九岛”:“一河”即位于地块中部的主河,它构成了整个项目的“S”形主轴,在水系中宽度最宽,景观点最集中,赋予古城以水乡的灵动,营造了整个古城丰富的水景街道空间。“三街”即为古城中尽显宋代建筑风格的三条老街,含40余座商铺,有茶坊、酒肆、鞋帽店、客栈等,构成里下河水乡特色湖荡风情小镇。“五区”即为功能、形态相对独立的五个片区:入口综合服务区、历史人文商业主城区、旅游餐饮购物区、宾馆客栈民宿集中区和酒吧休闲娱乐区。“九岛”即为生长于河湖之中形态各异的岛屿,连接岛屿的桥梁形态各异,既有壮观的三孔拱桥,也有简洁的石板桥和斜桥,还有精致的廊桥,让人领略水乡岛城的独有魅力。真如盐城诗家雷春先生所言:“千年沉水底,今日出平湖。九岛廊桥接,三街风物殊。城依东晋貌,人在上河图。最好扁舟放,衔杯戏野凫。”

宋氏宗祠是东晋古城的亮点所在。据新发现的《宋氏家谱》记载,宋氏原籍河南,第五代迁之苏州阊门,历朝为官者众多,后“洪武赶散”时一支迁盐城大纵湖。原家祠大门上的对联“两代辅弼,十世簪缨”就是盐城宋曹所题写,大纵湖北宋庄的宋氏宗祠当时有“苏北第一祠”之称。今人吴振奇先生题宋氏宗祠联,高度概括了宋氏一族的历史人文渊源:“宋姓溯源长,两朝辅弼,十代簪缨,任岁月推来,一脉馨香称旺族。家风传世远,宰相赋梅,状元救蚁,喜人文蔚起,千秋仁德耀宗庭。”

大纵湖东晋古城景区“宋氏宗祠”主体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长72米、宽18米、檐口高8米、屋顶高12米,为砖木结构、三进四合院式仿古建筑。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因材设计了主体“深三进广五间”为月、附属“九宫六院”为星的众星拱月式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富丽堂皇。体现了以徽派为主的明清建筑风格,有“整旧如旧,苏北首祠”之誉。此气势宏大的古代楼宇建筑群,是大纵湖景区建设者从江西赣南山区将一座原叫“敦本堂”的古祠,交由山东省曲阜专业工程队整体拆散,将其建筑构件一箱箱打包,对建筑中有艺术价值石雕、木刻、条石、柱础等全部经火车、再用卡车千里迢迢运至大纵湖畔,依原图纸样式重新组装而成,其规模之浩大、工程之艰辛可想而知。形如飞翼的飞檐反宇、雕刻精美的古屋装饰、原汁原味的明清风格,吸引了众多古建筑研究专家前来观瞻,其文物价值由此可见。这真是:(www.chuimin.cn)

明月证曾经,任几万次潮来潮去,难掩宋时一部史;平湖留旧迹,凭一千年复现复生,尽还东晋几分魂。(1)

宋氏宗祠外景

宋氏宗祠内景

宋氏宗祠一角

宋氏宗祠木雕

宋氏宗祠穹顶

(1)选自“大纵湖杯”楹联诗词大赛,作者王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