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提升《年鉴》记载水平

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提升《年鉴》记载水平

【摘要】:编辑部是《年鉴》成书的主体,30多年来,编辑部专兼职工作人员先后约30人。当前《年鉴》具有的良好知名度、影响力以及稳定发展的态势,是几代年鉴人接力奋斗的结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年鉴》已成为广播电视系统各级管理部门、播出机构、视听制作机构了解情况、制定法规、执行政策、开展业务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在多地组织编写新一轮广播电视地方志的过程中,《年鉴》均成为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1.坚持优良传统

坚持总局的有力领导。创刊以来,《年鉴》先后由广播电视总局(部)领导谢文清、聂大江、刘习良、同向荣、李树文、吉炳轩、胡占凡、李伟、聂辰席、田进、高建民等分管此项工作,许多领导对《年鉴》的编纂出版给予了具体指导和有力支持,对《年鉴》的发展指明目标和提出期待,成为年鉴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坚持全系统的协同合作。30多年来,为《年鉴》记载广播电视事业工作的编委、特约编辑、撰稿人数以千计,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肩负着在本单位供稿、发行、宣传《年鉴》的任务,是《年鉴》事业在全国的“星星之火”。从创刊就建立起来的这支素质优良的队伍,不断更新换代,吐故纳新,以主人翁的精神协助年鉴编辑部,保证了年鉴工作的不断前进。

坚持编辑部优良传统。《年鉴》看似只有一本书,编纂、排版、印刷、发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贯穿全年、琐细繁复。编辑部是《年鉴》成书的主体,30多年来,编辑部专兼职工作人员先后约30人。几代编辑部人员秉承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务实的作风,使得《年鉴》30多年始终保持稳定前进的步伐。当前《年鉴》具有的良好知名度、影响力以及稳定发展的态势,是几代年鉴人接力奋斗的结果。

2.加强创新(www.chuimin.cn)

内容与时俱进。编辑部坚持常变常新,每年栏目内容设置都有调整变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年鉴》已成为广播电视系统各级管理部门、播出机构、视听制作机构了解情况、制定法规、执行政策、开展业务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在多地组织编写新一轮广播电视地方志的过程中,《年鉴》均成为其重要的参考资料。但在新媒体、融媒体、智能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怎样更为恰当地记载广播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琢磨,仔细研究。在《年鉴》创刊30周年之际,两位全程参与了《年鉴》工作的两任主编赵玉明、曲总生撰文《江山常在掌中看——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创刊30周年》,梳理了30年来《年鉴》发展的脉络,为未来发展提出了目标。

形式不断创新。年鉴编辑部始终统一认识,将年鉴作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载体,在保证逐年编纂、连续出版、资料权威、反映及时的基础上,不断在图文并重、提高可读性、提高实用性等方面作出各种努力和尝试。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我们对年鉴的认识还很不够,在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尝试。这需要各方面的不断投入和关心,编辑部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最终达到更好地记载广播事业、服务广电行业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