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声音的回响:国际部-我的新闻生涯

声音的回响:国际部-我的新闻生涯

【摘要】:国际部的主要工作是值班编发新闻稿,一是新华社的稿子,二是驻外记者的稿子。国际部是国际台的国际新闻发稿部门,每天编发近百条国际新闻稿件,供全台各语种选用。国际部是我在国际台工作的第一个部门,也是我新闻生涯的起点,老一辈新闻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仅教会我如何做新闻,更让我看到了新闻人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坚守,引领我树立了正确的新闻观,培养了我作为新闻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干部司办完报到手续,我被告知分在国际台。当时,我只知道广电部下属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的名字还是第一次听说。

随即,干部司同志打电话让国际台来人接我。当时来接我的是国际部主任汪振清,他是东北人,朴实而温和。那时,国际部下设三个组:新闻组、专稿组和体育组。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入台的第三届毕业生。由于单位多年没有新人进入,所以我们这些新入职的大学生们非常受重视,老同志对年青人也非常关照。

国际部的主要工作是值班编发新闻稿,一是新华社的稿子,二是驻外记者的稿子。国际部办公室有三个小木板间,其中一个是接收时政记者的稿子;另一个是录音电话,主要用来接收驻外记者的稿子。国际部是国际台的国际新闻发稿部门,每天编发近百条国际新闻稿件,供全台各语种选用。

国际台国际新闻报道事业的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时任国际部主任汪作舟回忆说,那时,国际台已在海外设立约20多个记者站,报道范围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国际台终于建立起自己的国际报道队伍。国际台驻外记者的稿子时效快,文风清新活泼,令人耳目一新,而且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从不缺位。在1988年和1992年世界十大新闻中,其中有9条的国内首发新闻都是国际台驻外记者的报道。(www.chuimin.cn)

为了提高国际报道的时效和质量,国际部同事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辛苦。“地球是圆的,24小时都在运作。国际报道也应该跟上这一节奏,24小时不停歇。”从90年代初开始,国际部实行每周7天、全天候24小时值班发稿制度。前方记者写稿争分夺秒,后方编辑部也是分秒必争,跟新华社比时效,跟国际主流媒体比时效,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品牌栏目《国际纵横》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国际观察、国际副刊等栏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驻外记者的国际报道稿件也屡获各类全国新闻奖项。

与此同时,台外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最多时达100多家。国际台的名声越来越响。更为可贵的是,国际新闻事业的发展,也锻造出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国际新闻报道队伍,日后他们都成了国际台国际新闻报道的中坚力量。

国际部是我在国际台工作的第一个部门,也是我新闻生涯的起点,老一辈新闻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仅教会我如何做新闻,更让我看到了新闻人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坚守,引领我树立了正确的新闻观,培养了我作为新闻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