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江河湖海污减灾:集中式供水系统建设

中国江河湖海污减灾:集中式供水系统建设

【摘要】:农村供水缺乏系统的管理办法,尚未走上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目前,城市供水有《城市供水条例》,而农村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管理办法、法律和法规,以致于农村水厂从建设审批、方案论证、设计、水质管理、卫生监督到竣工验收等均无法可依。农村自来水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此外,中西部地区已建成的大部分是小型水厂,日供水量仅几十至数百立方米,既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做到计量收费,以水养水。

1.农村自来水厂现状

(1)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国尚有5亿多农村人口未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健康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普及率较高,上海郊县550万农村人口于1994年底全部饮用自来水,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化,浙江省1996年初达到75%,西藏、甘肃等中西部地区低于25%。

(2)农村自来水厂工程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差,无竣工验收制度。农村自来水厂普遍存在工程设计不合理问题,诸如:有高位水池,无滤池;大多没有消毒设施;产水量与实际供水量不配套;有的无统一规划;有的工程甚至根本没有经过勘测设计及可行性论证,把它搞作“自流水”或“方便水”工程;有的工程质量极差,承包者压低造价争包工程,争到项目后偷工减料,材料以次充好,安装技术差,马虎了事;缺乏一套完整的竣工验收制度,很多工程未通水已成为不合格工程,给国家和群众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3)水源保护意识差,自来水水质差。尽管集中式供水比分散式供水水质有所改善,但与城市水厂相比,指标不合格率高,微生物学指标不合格尤为常见(详见本章一部分)

(4)农村水厂仍停留在规模小、管理差、硬件落后、效率低的水平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到1995年底,绝大多数农村水厂的规模均以小型为主,简单的工艺流程,简易的设备装置,简化的管理程序,长时间困扰着农村水厂的发展。很多水厂连一份供水章程都没有;有的水厂生产技术落后,建厂投资后缺乏管理制度,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漏失率高,难以确保供水安全;管理不佳,直接造成了水厂的效益不佳,有的水厂长年累月处于负债亏损状态,有的甚至发生供水事故。

(5)农村水厂管理人员素质差。许多水厂没有根据供水量要求定岗核编;人员文化程度低,有些地区初中及初中以上程度的管理人员仅占20%,将近80%的技术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即使参加过培训,也只是一些短期的、属纯操作性的培训,缺乏系统学习;农村水厂厂长兼职者居多,多由一些村镇干部兼管,他们一边搞村镇工作,一边管自己的家庭企业,很少有精力抓水厂管理,即使想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6)农村供水缺乏系统的管理办法,尚未走上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目前,城市供水有《城市供水条例》,而农村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管理办法、法律和法规,以致于农村水厂从建设审批、方案论证、设计、水质管理、卫生监督到竣工验收等均无法可依。工作上管理不足,监督不力,不少镇村领导观念陈旧,认为自来水工程比较简单,只要能接通就行,往往承包给那些非给水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或施工无资质的单位,承包者为了赚钱,往往采用不合理的工艺流程、残次的原材料,安装技术又不过关,最终造成重新返工,增加了投资,给群众带来损失,也给国家造成浪费。此外,有些地方即使制定了地方性管理办法,也是各行其是,难以形成上下一致的统一格局。

(7)群众对饮用卫生、安全、方便的自来水认识有偏差。不少村民认为祖辈饮用的就是这水,生活一直相安无事,何必把钱投放到喝水上,特别是在文化素质较低的地方,宁可把钱花在建庙、赌博等愚昧消费上,也不愿用于水厂建设。有些村民错误地认为水厂是群众集资的,喝“大锅水”就不该花钱,更不注意节约,水的浪费十分惊人,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转。另外,较普遍地缺乏饮水卫生宣传,广大村民对自来水的意识不强,居住在自然水源较好、水量充足的村镇,大多认为没必要建自来水。目前,很多自然水源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村民喝着污染的水,却不知晓其对健康的严重危害。(www.chuimin.cn)

(8)农村自来水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投入,但是,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多数省市没有列入财政预算,随意性很大,很难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农村供水建设。此外,中西部地区已建成的大部分是小型水厂,日供水量仅几十至数百立方米,既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做到计量收费,以水养水。2000年以后,我国农村供水建设将不能得到世界银行的软贷款,这项工作面临严重的挑战,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强烈需求将很难满足,贫困地区的工作更加困难。

2.农村水厂建设的现代化

(1)用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思想规划建设城乡水厂。作为一个农业大国,8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区域的划分已发生很大变化,早期建设的农村小水厂,供水设施简陋,其水量、水质都不能适应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需求,必须重新统一规划,调整供水布局。在此新形势下,农村水厂发展的总趋势是:撤消以村或联村为单位的小型、分散供水模式,转向相对集中联网的区域供水;更换技术简易的小水站,新建技术工艺合理、设备先进的水厂;适当引进人才,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水厂现代化水平。

(2)着眼于建设跨世纪的、高标准村镇水厂。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水厂建设的发展,诸如:增加了供水的覆盖面,提高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合格率;供水工程由分散向集中,小型向大、中型,简易向先进,低建设标准向高档次的转变;农村供水的社会效益由较为单一的方便生活、卫生防病转化为兼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等综合效益;水厂经营管理体制由福利事业型转变为半赢利企业型;水厂建设资金由国家、集体、个人承担扩展为多元化集资,如股份制、中外合资、国内外贷款和自来水公司自筹等。

(3)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实现水厂的现代化管理。随着农村水厂规模的扩大、先进设备的引进以及电脑化的运营管理,其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规范化必须相应跟上,才能保证水厂的正常运营。

(4)重视农村自来水水质管理。应该强化水厂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强制供水消毒,重视水质监测,严把水源防护、水处理规范操作以及出厂水检验三大环节,突破农村水厂水质管理这个难点和弱点,提高供水质量;卫生防疫部门坚持经常性卫生监督;环保部门要加大水源保护执法力度。

(5)加强宣传,提高农民饮水卫生意识。要向领导宣传农村供水的重要性,增强地方政府的紧迫感,再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黑板报等向农民宣传饮用卫生水、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等知识,为农村供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