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者的权利,首先是每个公民都有的与传播相关的权利,主要为知晓、表达、批评监督权,言论、出版、新闻、信息自由权。与此相应,新闻传者又有义务遵守新闻道德和法规,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权和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等其他法定权利,有义务保守国家机密,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保障和实现受众的权利是新闻传者的重要义务之一。因此职业传者还有义务保证媒介内容质量,提供一定水准的媒介产品和消费服务。......
2023-11-18
1.内容概述
关于新闻本体的探讨也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介绍。在实践中,对新闻传播内容分门别类,可形成相应的报纸版面,电子媒体的栏目和频率频道等,如要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对这些内容的传播分别进行研究和教学,又形成新闻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经济新闻学、体育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和相应的高等学校系科专业,如经济新闻系、体育新闻系和国际新闻专业。
新闻传播的内容大多经过了传者的选择和加工,有意无意地掺入了传者的思想观念和态度情感,同样的内容往往有不同的表达,反映了不同的传者及其环境。对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特定方面的报道和时事评论内容(包括选材和用词)进行科学的抽样统计和分析比较,可在很大程度上看出传者及其社会环境的情况,这种内容分析成为新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今天的新闻报道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记载,不仅通过记下了什么,而且通过怎么记下的。
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研究《人民日报》上“人民”“公众”两词出现的频率,发现“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出现的频率最高,“反右”运动以后进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升高,意义相近的“公众”也逐渐增多,两词相加一度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频率。
2.新闻不是大海全貌,只是瞭望报告
2013年中国发生了多起病人或其家属打伤、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有人怪罪媒体过多报道了医院的负面新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成为医闹泛滥乃至伤害医生的“元凶”之一。按此说法,那么对城管、对官员、对教授、对各行各业人和事的负面情况报道,都应严格限制。
然而,这种限制对监督、解决负面问题是否有利?如果掩盖问题使问题越来越大,是喜是忧?对一个地方的负面情况也是如此。有人说,现在负面新闻那么多,看了心烦,甚至会影响对社会的信心。
其实,如果那些报道是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媒体的报道并没有错,对于引起社会关注,对于加强监督、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等,也是有好处的。然而又确实会使许多人过于关注“黑”的一面。这就需要公众对新闻和媒介的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新闻传者也要顾及其他的新闻传播要求,尽可能避免造成不利的社会影响。
要求新闻媒介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与社会中正面情况与负面情况的比例相当,也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多数飞机在正常飞行,安全到达,这些飞行信息成不了新闻,某一架飞机失事坠毁,便成了新闻,许多人想了解怎么回事、什么原因,等等。可见坏事更容易成为新闻,尽管他们在事物总数中的比例很小。
更好的办法应是让人们正确地认识新闻。如果把社会比喻为大海,那么新闻媒介只是瞭望塔,新闻只是瞭望报告,而不是大海全貌的反映。
如果把新闻报道中的人和事比喻为汪洋大海,新闻媒介仍只是瞭望塔,新闻仍只是瞭望报告,而不是人和事的全貌,并且也不是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可由一斑窥全豹。
如果报告说,前面有条鲨鱼,或一块礁石,不要认为大海里到处都是鲨鱼或礁石。
如果报告的95%以上是风平浪静、阳光明媚之类的信息,估计没人会一直关注。这也正是许多新闻媒体吸引力不强的原因之一。
还有人一看到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负面新闻的比例很大,就断定是敌视中国。怀有敌意的不是没有,但西方大多数新闻媒体是商业性的,吸引眼球、赚钱对他们更重要,他们对自己本国的报道,也是负面新闻占很大比例。
3.数字化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
数字化使新闻传播的内容无限丰富且多元,还使质量更加优化,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新鲜和广泛(www.chuimin.cn)
新媒体使传者能更方便和快捷地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又能更方便地进行即时传播,从而使传播内容更新鲜。大数据还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实时性统计结果和预测性新闻。
新媒体的内容来源可以从各种机构到各种普通人。有些弱小、边缘媒介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媒体进入其他媒介和全社会的视野。新媒体使多元的信息和观点、真知灼见、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展现的机会,不同意见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网络媒体上的不同意见交流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不仅让我们看到多元意见交流的好处,还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意见,也并非洪水猛兽,一般很快会得到补充和纠正。
这种广泛又很珍贵的内容来自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图像,或具有舆论监督价值的内容。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最早的实景纪录及其传播,是地震爆发时一位游客在震中拍摄、上传在自己博客上的录像。
这种广泛还使新闻媒介容纳了许多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实用性内容,以及边缘性的、少数人感兴趣的内容,使新闻泛信息化,微内容在总量上远远超出宏内容的增长速度,“长尾”效应日益显现。
2)客观和全面
传者多元化、人人可参与使新闻传播能反映多来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众多反映的总和,就能更接近事物的原貌,达到客观和全面。以片面报道、虚假新闻欺世蒙人永远会有,但在网络宽带普及的地方却很难。能骗一个人一世,也能骗一世人一时,但要骗一世人一世,在新媒体时代就不容易了。互联网与一世人相通,网民的上网时间加起来近乎无穷,他们如要对某一公开报道的人或事深究,其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
3)反映民情民意
受众的主动化还使传媒机构倾向于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传者的需要,于是传媒内容也会更倾向于反映民情民意。许多新闻机构越来越多地把来自受众的信息纳入其传播内容,如转载受众的帖子,讨论受众提出的话题,阅读、点评受众的短信。
从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兴起博客、微博等个人媒体,或称自媒体(we media),同时发展起“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即非专业新闻传者的普通公民,通过个人传播工具和大众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闻性信息。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并促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客观化、平民化,许多主流媒体还直接把公民新闻纳入其中。
现在博客、微博、微信已成为新闻机构的重要信息源。广播电视主持人也经常利用微博、微信与受众互动。这使新闻和评论更丰富和生动,也更反映民情和民意。
4)消极方面
新媒体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信息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也不利于公民素养的提高。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一方面禁堵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这种难度还被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许多内容的界限很难分清,如色情与人体艺术,暴力与现实生活,合理批评与过分谴责,问题探讨与不良宣传,简单禁堵难免会出现失误,甚至违背宪法中有关传播自由的精神。怎样既阻止这些负面影响,又不妨碍有益的传播,不侵犯人们的传播权,已是全人类的新课题。
4.移动化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
移动终端的分群化、个性化传播以及“长尾效应”,使许多不为大众媒介所关注的信息也得到了传播。移动传播的碎片化又使许多片段的、零散的信息得到了传播,如知情者的揭秘,路人拍的现场视频,还有许多新闻性信息通过评论被人们知晓。2016年的雷洋案、刺杀辱母者案等,多数人都不是从大众媒介上的报道获知的,而是从社交媒介上的各种转发和评论中了解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更关注大众媒介报道的新闻,所谓新闻传播,也是指狭义上新闻的传播。而在移动传播时代,社交媒介大行其道,大众媒介以外的、报道以外的新闻传播十分便利,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这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新闻及其传播的概念,及时重视广义上的新闻,更好地搜集、发现、制作、研究、利用那些零散片段的新闻,长期存在、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新闻,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的新闻,聊天、演讲、评论中的新闻。
有关新闻学通论的文章
新闻传者的权利,首先是每个公民都有的与传播相关的权利,主要为知晓、表达、批评监督权,言论、出版、新闻、信息自由权。与此相应,新闻传者又有义务遵守新闻道德和法规,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权和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等其他法定权利,有义务保守国家机密,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保障和实现受众的权利是新闻传者的重要义务之一。因此职业传者还有义务保证媒介内容质量,提供一定水准的媒介产品和消费服务。......
2023-11-18
2007年,李筑和王颖吉发表文章认为,尽管蔡元培《徐宝璜先生行状》长期以来在新闻学界鲜有人知,但它的存在却表明《徐伯轩先生行状》的原作者并非陈大齐,而是蔡元培,陈大齐的文章是以蔡元培的文章为底稿作了些许修改。......
2023-10-20
⑤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介、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这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新媒体传播中既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又有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被称为混合传播。内容研究,包括信息、符号问题,以及新闻、政治、经济、教育、科技、艺术、文化、体育等各种具体内容。受众是大众传播的服务对象和效果产生者,在传播活动和研究中特别受重视。......
2023-11-18
对新闻传播进行把关的还有传播机构的所有者、管理者。传播学者还借用通信术语,把干扰传播过程的因素称为“噪声”。客观报道中如果掺入传者的观点和态度,就会成为“噪声”。因此对新闻传播过程和环节要有社会调控,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降低消极影响。......
2023-11-18
受众也更多更快发出反馈信息,对传者有更多的影响。移动传播、社交媒介使人人都可方便地成为信息和意见的发送者,大量受众加入到了传者的行列,进行转发、评论或直接提供信息,对社会产生影响。其中许多内容很不专业,乃至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使新闻传播机构、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遭遇虚假、不良、有害、侵权内容的不良影响。......
2023-11-18
要充分落实传者的权利和义务,就要对这两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有正确的、充分的认识。此外,传者履行的义务又是享有权利的条件。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都不应有人大代表选举和被选举权。同时要严格执行规定,最大限度地规避个人的局限性,防止权力的滥用。对传者的权利应采取最大和最小原则,即应予以尽可能大的保护,尽可能小的限制。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包括对传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2023-11-18
同样的传播对不同的受传者有不同的效果,这就与接收方的因素有关,包括受者的个人因素、接收条件和方式、再传和反馈。传者会考虑到传播对象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和别人一起接收会相互影响,单独看球赛与很多人一起看产生的兴奋感大相径庭。受传者的反馈使传者可了解接收情况,了解受者的特点、需求等,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行更针对、更有效的传播。......
2023-11-18
作为“新闻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副刊同样具有“新闻性”,并且与正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报纸的传播过程中,副刊与正刊协调互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建构了一个传播的统一体。副刊与新闻版形成互动组合,成为报纸参与竞争的有效途径。副刊配合新闻,与新闻互为补充,发表富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文章,是副刊与新闻统一的重要表现。这些副刊都带有积极向上的时代烙印,成为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和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