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印章鉴赏:汉代印章繁荣及其审美指导

印章鉴赏:汉代印章繁荣及其审美指导

【摘要】:印章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和凭信的实物。汉承秦制,一般官印、私印均用“印”字,而将军印则用“章”字,俗称“将军章”。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图二十九图三十(三)汉印汉代的印章,其繁荣可说是达到了兴盛的顶峰。图三十一汉印垂范后世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化。鸟虫篆印是指以鸟虫篆书为印文的印章。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我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不少人认为印章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商代就使用印,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普遍使用。印章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和凭信的实物。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印章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印章的种类,也由原来的职官印、姓名印等发展到与文学书法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数个种类。篆刻艺术脱胎于古代玺印,古代玺印又是后世篆刻家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

(一)玺印

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其功用与器物的制作及铭记有关,“印”字古释表示为“信用”的意思。秦代以前的印章统称玺,俗称古玺。秦始皇建国,限皇帝印用“玺”字,臣民的印只能用“印”字。汉承秦制,一般官印、私印均用“印”字,而将军印则用“章”字,俗称“将军章”。有时由于军情紧急,仓促封赐,草草凿成章,后人称为“急就章”。唐代武则天即位,嫌“玺”字音与“死”字相近,很不吉利,帝王印就改用“宝”字。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较细,均出于铸造(图二十六)。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图二十七),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日庚都萃车马”印(图二十八)是战国时期燕国最负盛名的烙马印,现藏于日本藤本有邻馆。原印达6.9厘米见方,为朱文铸造的烙马巨玺,其大开大合,顾盼对比强烈,揖让之间自然错落,灵动多姿,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印人所称道。“日庚都萃车马”印在有意和无意当中铸就了战国时期玺印的辉煌阶段,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极大地丰富了印章的发展。

图二十六

图二十七

图二十八

(二)秦印

秦印泛指战国末到西汉初期的印章,使用的文字为秦篆(小篆)。此时的印章均为白文凿印,印文特点为方中偶圆,得自然风神。四字方印多加田字格(图二十九),长方形印多为日字格(图三十)。这些特征都是秦印与战国古玺和汉印的不同之处,亦是区别战国印和汉印的重要标志。

图二十九

图三十

(三)汉印

汉代的印章,其繁荣可说是达到了兴盛的顶峰。汉印在印文结体上力求美化,在章法处理上力求完整。由于其印文结体的改变,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明清文人印及流派印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图三十一

汉印垂范后世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化。所以,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汉印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是汉官印,泛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图三十一),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图三十二)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做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不用隶书之磔法,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二是汉私印,即汉代的私人用印。姓名印在汉私印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由于使用磨损较大,自然形成了古拙雄浑之感。姓名印多为白文(图三十三),朱文(图三十四)较少,有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图三十五),也有朱白相间的(图三十六)。这种朱白文相间的形式,虽说出现于战国时期,但它的使用在汉代才真正普遍起来。一般笔画相对较少者为朱文,笔画相对较多者为白文,根据布局的疏密需要而决定。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就目前所见,汉代人用印之普及,是后来历代所未有的。

图三十二

三是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图三十七)。

四是鸟虫印。鸟虫篆印是指以鸟虫篆书为印文的印章。源于战国,盛于两汉,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复兴于明清,大盛于今,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印章艺术形式。其与众不同的华丽面貌和金石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印学爱好者。鸟虫篆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扭曲回旋特征的简化型(抽象型)(图三十三八),一种是鸟首高昂如生的典型鸟虫书(具象形)(图三十九)。

图三十三

图三十四

图三十五

图三十六

图三十七

图三十八

图三十九

(四)隋唐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印章不再钤于封泥而转为纸帛,封泥时代结束,朱文逐渐替代白文。隋唐官印的印文仍以标准小篆为宗,篆法圆劲朴茂,结体行刀自然流畅,体势较为自由,显得拙朴生动(图四十、四十一)。它既不像汉魏时代那样方正取势、印画布满、转折角度非常分明,也不像宋元以后官印那样过于追求“九叠文”形式,而是较少模式化,印的边栏也与印文基本相同,整体上谐调统一,气势浑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www.chuimin.cn)

图四十

图四十一

(五)宋元圆朱文印

圆朱文印作为一种独立的风格样式,在整个印学史中有特殊的地位,是文人印产生至今的主流之一,与古玺、汉印、明清流派印构成印学四大板块。宋末元初的赵孟提倡典雅印风(图四十二),对圆朱文印开拓之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圆朱文印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

图四十二

(六)明清官印

明清官印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以填满印面。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图四十三、四十四),同刻于一印之中。

图四十三

图四十四

(七)清篆刻艺术

清代碑学的兴盛,不仅带动了隶书的发展,从清代中期开始,篆书也因此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清代中、晚期的书家,善书精刻者不乏其人。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是治印大家。

丁敬在篆刻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因为他在整个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起着振弊起衰的作用。在用刀上继承了明代朱简短刀碎切的运刀方法,创造了浙派以切刀为基本刀法(图四十五),行刀缓缓渐进,增加了笔意和气韵,富有金石感,奠定了浙派篆刻艺术的基础。丁敬篆刻艺术的崛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在明清印坛地位显赫,后世印人推崇备至,对清代中后期的印坛影响至深,故后世印人称之为“邓派”,又称“皖派”。他在印章布局上强调章法的对比效果,提出了“计白当黑”“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漏风”的独到见解。作品爽利洒脱,苍劲浑厚,凝重流畅,刚柔相济,方圆并举(图四十六)。

图四十五

图四十六

吴让之潜心师法邓石如,将邓石如“印从书出”之理,在篆刻艺术上充分发挥。印文突出书法意趣,拓展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他把刚劲飘逸的独特书风融入印文,其印面目自然独具,将篆书古朴圆劲、生动自然的变化姿态运用到篆刻创作实践中。吴让之篆刻章法采用稳健的小篆入印,在平稳中求新奇,以表现篆刻整体结构美为原则,故白文印章法布局较平稳端庄,沉着劲健,渊雅凝练,气势豪迈(图四十七)。朱文印委婉细腻,圆转流美,分朱布白虚实分明。

图四十七

图四十八

赵之谦的篆刻,一方面努力融合浙、皖两家而开新的风貌,另一方面,他又堪称是“印外求印”的典范与集大成者。可以说,赵之谦的篆刻创作模式以及他“求古于拙,拙而不野”的篆刻,打破了先前浙、皖两派平分印坛的局面,使近现代篆刻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的全新道路。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赵之谦治印,朱白皆精,无论印章大小,其篆法、章法姿态纷繁,形式多样(图四十八)。

图四十九

吴昌硕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其书法、绘画、篆刻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近现代的书画、篆刻创作发展影响巨大。他师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名家,受到邓石如等清代名家“印从书出”创作观念的启发。吴昌硕对《石鼓文》临习用功最多,他的《石鼓文》成就最高,《石鼓文》对他的篆刻影响也最大。他不袭陈规,变化万端,气韵磅礴,生趣横出,超越了前人的成就。印文线条以浙派苍莽滞涩为基础,突出笔意,刀法自如,冲切披削兼使。用钝刀硬入,所表现的是古朴、豪迈、浑厚、苍劲,形成遒丽端静的艺术气质及浑朴高古的独特艺术风格(图四十九)。他的印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陈师曾、齐白石等人。

(八)封泥

封泥又叫作泥封,可以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在古代没有纸张之前,缄封实物和简牍时挖方槽,使捆绑的绳子在槽内系结,后以特制的软泥填在槽内绳结上,用玺印钤之,待软泥干燥硬化,即成为封泥(如图五十)。隋唐以后,纸张替代了简牍,印色取代了泥,封泥丧失了它的社会功能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五十

封泥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自然天成。吴昌硕印作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无不留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

(九)边款

所谓边款,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古代印章上多无边款,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印章质地都是铜、玉,过于坚硬,不易凿刻的缘故。再说那时的印章都是专业工人制作的,也没有必要刻边款。边款的盛行,与人们广泛使用石料制印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在印章艺术光耀文坛的明清两代,边款已成为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方印章中,边款和印面的关系,如同字画中的题款一样不可缺少。没有边款的印章,就好像一幅字或一幅画上没有作者落款一样,不能算作一件完整的作品。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双切之别。边款的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字法稚拙,颇见天然之趣(如图五十一)。

图五十一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经典,有时很难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