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服务营销与管理学等学科构建理论框架。尽管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局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切入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顾客不当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17
前期研究中,有关道德推脱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从个人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体特征、社会特征)和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境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
1.个人因素
第一,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有影响,总体而言,男性道德推脱水平高于女性道德推脱水平;Paciello等人(2008)对366名14~20岁的青少年进行了道德推脱水平的纵向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个体道德推脱水平有四种发展轨迹:无道德推脱组、正常组、停滞组(14~46岁道德推脱水平升高,16~20岁道德推脱水平下降)、长期组,且道德推脱总体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总体而言,教育水平越低的个体越容易出现道德推脱现象。
个体特征包括个体的移情、道德同一性、自我效能感和外控倾向。个体的移情、道德同一性、自我效能感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有负向影响,善于移情、道德同一性高、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道德推脱水平(Finnel,Reed,2011);同时,具有外控倾向的个体相信命运,因此易将事件归因于外在而脱离个体的道德标准,外控倾向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有正向影响(Detert,2008)。
第二,社会特征包括社会统治取向和社会联系。部分学者研究了社会统治取向与道德推脱的相关性,如South(2006)研究了成年男性服刑人员的狱中欺负行为,通过对132名成年男性服刑人员的研究发现,其对包括社会地位重要性在内的社会统治取向的感知程度与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发生欺负行为的原因是为了自己在狱中获得更高的地位,一些服刑人员感觉自己的欺负行为并没有错;此外,社会联系对个体道德推脱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人性化”这一道德推脱机制维度上,Waytz和Epley(2012)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产生联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满足时,个体联系他人的动机减少,因而可能会产生“非人性化”的倾向,并认为近距离的亲密关系可能会导致对远距离他人的非人性化。(www.chuimin.cn)
2.环境因素
第一,文化因素。文化具有独特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特定群体的心理和行为。South(2006)研究发现,监狱文化和个体道德推脱水平呈正相关,服刑人员长期处于监狱环境并被灌输一些扭曲的价值观,这些扭曲的价值观促进了个体道德推脱的产生;刘裕、张媛和唐薇(2014)研究了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通过对872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正向影响,道德推脱完全中介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与青少年攻击行为。
第二,情境因素。首先,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道德推脱水平有显著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会让青少年产生较低的道德推脱水平(Pelton,等,2004);刘国雄和陆婷(2013)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推脱的关系,认为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道德推脱水平显著相关,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其道德推脱水平最高,而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其道德推脱水平最低;赵欢欢、克燕南和张和云等人(2016)通过对101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道德推脱的影响,并探讨了责任心和道德认同在影响路径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道德推脱,责任心部分中介家庭功能负向预测青少年道德推脱,且随道德认同水平的增加而减弱。其次,工作环境会对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产生影响。Osofsky(2005)针对狱警工作进行研究,随着狱警参与案件的增多,其道德推脱水平显著上升;张艳清、王晓晖和王海波(2016)基于道德推脱理论研究了组织情境中的不道德行为现象,从员工个体和组织领导2个维度研究其对应的组织情境,来解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最后,同伴压力也是影响个体道德推脱水平的重要情境因素。Caravita、Sijtsema、Rambaran和Gini(2014)研究了同伴对童年后期与青少年早期道德推脱的影响;高玲、王兴超和杨继平(2015)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不良同伴对男性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通过对368名未成年犯进行研究发现,不良同伴对男性未成年犯的攻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道德推脱部分中介不良同伴对男性未成年犯的攻击行为的影响。
此外,对于道德推脱影响因素的研究,Shu、Gino和Bazerman(2011)研究认为欺骗会导致更高水平的道德推脱,也会导致记忆道德规则的能力受损;Paharia(2013)研究发现道德推脱源于动机,当人们在考虑使用这些商品或服务时,他们更倾向于认同道德上的正当理由,而不是考虑在更有利的工作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或服务。Kish-gephart等人(2014)研究发现,强调高度利己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会降低个体道德推脱的可能性;金童林、陆桂芝和张璐等人(2017)研究了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认为道德推脱部分中介并调节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有关游客不当行为形成与干预机制研究的文章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服务营销与管理学等学科构建理论框架。尽管顾客不当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局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切入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顾客不当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17
以服务破坏行为的内涵为依据,相关学者深入探讨了服务破坏行为类型。Harris和Ogbonna的这种分类为更好地理解服务破坏行为提供了启示,但这缺乏严密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局限在餐饮、旅游业服务人员,仅是基于被访谈者的自我陈述。服务破坏行为的分类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其内涵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测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3-11-17
Bandura首先提出了道德推脱的概念,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此来解释人们做出不道德行为的潜在心理过程。此外,Moore在Bandura的基础上,认为道德推脱是行为个体唤起认知的一种倾向。Bandura对道德推脱这一概念的界定,成为此理论的权威定义,后续学者关于道德推脱理论的研究基本都沿用了此概念释义。道德推脱的8个机制通过发挥作用,会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道德的有害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2023-11-17
应防止服务破坏行为的发生,并及时处理服务破坏行为,并尽力避免游客感受到面子威胁并防止其产生道德推脱,以减少游客不当行为的诱发因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旅游服务破坏行为和游客不当行为的关键特征,并构建其结构维度。......
2023-11-17
服务破坏行为结构测量的研究,如Harris和Ogbonna利用问卷测量服务破坏行为,陈俊儒利用情景模拟方式测量服务破坏行为。Harris和Ogbonna最早开发出服务破坏行为单维度9题项量表,对员工服务破坏行为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欲产生服务破坏行为,则欲先产生服务破坏意图,并提出了服务破坏意图前因变量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Skarlicki等人针对加拿大电话客服人员进行了服务破坏行为的测量研究,形成5测项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2023-11-17
游客不当行为主要由游客不文明行为、游客不公平行为、游客攻击行为3个维度构成。游客在与服务人员交流互动中,凌驾于服务人员之上,认为顾客应当享有“上帝”的待遇,服务人员应无条件为其提供所需服务,因而对服务人员采取各种不公平行为。......
2023-11-17
Harris和Reynolds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作用客体,可以将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分为三类:对一线员工、对服务企业、对同属顾客的影响。同时,顾客不当行为可能会破坏企业良好的形象,并增加企业财务支出。......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