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原则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原则

【摘要】:但有两方面依据是至关重要的,即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原则是重要的理论依据;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是重要的参考。因此,当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工业废物、生产废物、生活废物,超过景区环境的容量,生态旅游就无法持续发展。当然,确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和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旅游是一个多学科组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判断生态旅游是不是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但有两方面依据是至关重要的,即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原则是重要的理论依据;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是重要的参考。据此,我们认为以下原则是判断生态旅游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再生再造率大于其淘汰损害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对象和物质基础。只有当生态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时,生态旅游才能得以不断连绵的延续。生态资源包括一切有生命现象以及维持这些生命现象的气候等,这些物质维系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并总是维持某种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在生态旅游过程,假若各种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能维系平衡,并保持在一种较高水平上,那么就奠定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对所有的生态景区进行系统科学的生态资源调查,并进行定期的质和量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判断生态旅游是否可持续性;决定生态旅游的实施与否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管理和补偿措施等来促进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开展。

(二)景区的环境容量大于对环境的排污量

生态旅游之所以比其他旅游更表现出它的可持续性,其关键之处是讲究社会、经济、环境的有机平衡和协调发展。环境是一个常数,当维持在一定状况,它能产生良好环境效益;环境又是一个变量,当打破某种平衡时,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生态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而必须具备的生态条件。生态旅游具有生态性特征,它要求生态平衡。一旦生态环境遭受损害,生态平衡被打破,其生态旅游也就无以为继。因此,当向环境排放过多的工业废物、生产废物、生活废物,超过景区环境的容量,生态旅游就无法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尽最大努力减少生态景区建设和旅游实施过程中的废物的随意排放,并将其控制在景区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0]因此,必须对生态景区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和跟踪检测,据此判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否。

(三)景区的生态载客量大于客流量

生态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载体。通过专家的研究和界定认为,景区接纳游客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游客量超过景区的载客量,就会造成景观、资源和环境的损害甚至破坏。所以,一些国家采取“轮歇式管理”和增扩或扩充生态景区,引导增设生态旅游项目等办法,缓解游客对著名生态景区的冲击和压力,以实现生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空气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生态旅游对人们的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态景区空气质量好。而空气质量好坏除了大气污染程度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森林和植被状况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减少大气污染,另一方面要增加森林与植被,保持森林的营造率超过森林的采伐率。为了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经常对生态景区进行空气质量检测,进行森林和植被状况的检查,进行排污量的检查测定,并采取切实措施,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五)水土流失率保持在零状态

水、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根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些生态景区的重要构成。因此,水土保持在一种完美状态,是维系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我们增加植被、修建保土设施,禁止人工工程开挖,兴修水利缓解山洪冲刷,使水土流失率保持在零状态,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

生态旅游相对于传统旅游的贡献,就是它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和协调。但是,这种统一和协调不是自然形成,它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旅游活动是一种人的活动,人是旅游的主体。人们在认识和实施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和发挥生态旅游的本来作用,在注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发展了、经济上去了,但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了,这是一种不持续的社会和经济。[11]我们在判断生态旅游是否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一是要看构成生态环境各个要素及其质和量的指标是否恶化或未达到规定的要求;二是在成本预算时是否考虑了资源与环境成本;三是经济利率中是否有一定比例用于环境维护和改善,用于社会生态宣传教育和社会生态资源公益事业。如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畸形发展,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12]这样的生态旅游,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来意义,只会带来生态旅游灾难,带来生态旅游发展的阻碍和终结。

判断生态旅游的原则还很多。如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克服边际效益递减率,地下水动态平衡,生物繁殖率增加,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平衡,景区传统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不被破坏等等,这些均是判断时必须加以考虑和注意的。以上所阐述的只是一些主要的原则,即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方面,否则,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确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和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任务,可以以人文发展指数、新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尤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为重要参考,充分考虑生态旅游和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既有质的分析,又有量的标准;既有对经济、社会的综合评价,又要有对环境的总估价;既有对现状的衡量,又有对发展未来的提示和预测。总之一句话,要体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并举,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生态旅游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www.chuimin.cn)

【注释】

[1]诸大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26.

[2]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5-76.

[3]王开运.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33.

[4]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39.

[5]任鸣.健全“跨界治理”机制共筑旅游合作基石[J].旅游学刊,2007(12).

[6]谌静,李少游.我国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0).

[7]蒋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05).

[8]伍延基.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6(08).

[9]辜应康,楼嘉军,唐秀丽.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10]吴必虎.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

[11]贾华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39-40.

[12][美]索亚.后大都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