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3.5来看,在清末57人次提学使中,达到三年俸满任期的提学使占26.3%。其中,7个省份的提学使任期稳定,长达5年以上,分别是黑龙江、河南、新疆、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等7个省份。但是总体来看,提学使的实际任期不容乐观,远远低于法定任期。其中,任期不足一年者占30.5%,任期不足两年者亦占30.5%,两者相加计61.0%。比如,山东首位提学使连甲还未及上任,就在其赴日考察学务期间,即1906年9月3日,中央任命连甲补授福建布政使。......
2023-11-16
按照部章规定,省视学任职资格为“曾习师范或出洋游学,并曾充当学堂管理员教员积有劳绩者充任”[62]。这说明,省视学应同时具备规定的学习经历(曾习师范或出洋游学)和教育工作经历(学堂管理员或教员)。那么,实际资格情况如何呢?见表3.7。
表3.7 八省省视学资格概况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本司分课人员履历表》,《直隶教育杂志》,1906年第12期,第2-3页;《山西巡抚宝棻奏学务公所各课员及省视学衔名遵章汇奏折》,《政治官报》,1907年第95期,第14页;《福建学务公所员绅衔名履历清册》,《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第514页;《呈宁省宣统二年学务公所办事各员职任衔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51-1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苏省宣统二年分学务公所办事员绅职任衔名折》,档案编号:03-7465-0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宣统二年陕西学务公所各员职名清单》,档案编号:03-7574-08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云贵总督李经义奏云南学务公所议长等员衔名汇奏折》,《政治官报》,1910年第1010期,第13页;《呈黑龙江宣统二年陕西学务公所办事绅员职任衔名清单》,档案编号:03-7452-0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www.chuimin.cn)
从八省39位省视学的资格可以看出:首先,同时具备规定的学习经历和教育工作经历者只有4位,分别是山西的徐一清与孙晋陛、福建的钟麟祥与王振先。这说明,在实践中,各省提学使大多突破部章规定,“破格”任用省视学。其次,曾具有师范学习经历者有13人,占省视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再次,曾游学日本者共10人,仅占省视学总数的25.6%。复次,曾任学堂管理员或教员者有6人,只占省视学总数的15.4%。最后,从总体来看,省视学整体资格偏低,与部章规定存在较大差距。无怪乎,学界曾有这样的感慨:各省提学使“所委任之视学员亦茫然不知教育之原理。夫以茫然不知教育原理之视学员,使之行各属,诚不足以收实效”[63]。客观来讲,学界之观点与省视学之资格概况并无二致。
对省视学之任期,学部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学部制定的《提学使办事权限章程》规定:省视学“经提学使派充之后,须视任事久,暂略加区别,必勤慎无误,满三年者由提学使详请督抚咨明学部给予执照,并咨吏部注册”[64]。由此来看,省视学法定任期为三年。那么,在实践中,省视学的任期情况如何呢?我们以直隶省视学的情况进行说明(见表3.8)。
表3.8 直隶省视学任职概况
资料来源:表中的省视学姓名是从《直隶教育杂志》《直隶教育官报》刊载的省视学报告的署名统计得来。
表3.8直观地反映了直隶省视学在提学使司成立以来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省视学的任期情况。总体来讲,1906—1911年,先后有19人出任直隶省视学一职。其中,任期在5年以上者共1人,即高奎照;任期4年者共2人,即陈恩荣和张良弼;任期3年者共1人,即焦焕桐。任期至少在2年者共2人,即崔炳和孟鹤龄;任期1年者有5人,任期在1年以下者有8人。这说明,直隶省视学任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人事变动频繁的现象也不能低估,任期1年及以下者占68.4%就能说明这一点。
由表3.5来看,在清末57人次提学使中,达到三年俸满任期的提学使占26.3%。其中,7个省份的提学使任期稳定,长达5年以上,分别是黑龙江、河南、新疆、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等7个省份。但是总体来看,提学使的实际任期不容乐观,远远低于法定任期。其中,任期不足一年者占30.5%,任期不足两年者亦占30.5%,两者相加计61.0%。比如,山东首位提学使连甲还未及上任,就在其赴日考察学务期间,即1906年9月3日,中央任命连甲补授福建布政使。......
2023-11-16
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令后,直隶各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同时,学校司督办严修转任学务处督办。总体来看,提学使司成立前,直隶省不论是在省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办新式教育方面,已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办学经验。卢靖就任提学使后,设立直隶提学使司。那么,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是如何“行政”的?与之相关的是,当前学界一致认为“直隶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进省”[4]。......
2023-11-16
(三)提学使司与各方通力合作,凝聚最大共识在孔祥霖看来,仅凭提学使司一个行政部门的力量是很难推进河南教育发展的,也是不现实的。简言之,提学使司与各方能通力合作以缓解办学阻力和压力,是清末河南教育得以起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扩充学务方面,提学使司本着中等学堂以下扩张的行政理念,出台《河南分年筹备教育草案》,重点扩充初等学堂及学额,促进全省教育普及。......
2023-11-16
清末,侯鸿鉴在多年江苏省视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如何管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如何领导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等核心问题深有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由上可知,侯鸿鉴作为“局中人”,善于观察和思考教育行政管理问题,其中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观点。他认为,作为一省教育管理机关,提学使司应亟须解决如下薄弱环节:首先,注重师范,为地方培植教材。最后,提倡女子教育以立家庭教育之基,并为预备小学教材之用。......
2023-11-16
清末,省级教育视导活动主要有定期视察与随时视察两类。因而,各省提学使司成立后,将地方官兴学逐步纳入省级教育督查范围。为了稳定教育秩序,提学使司及时派省视学处理特别事件。旋即,提学使司派省视学赴东明县核查。此外,诬告性质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对地方学务影响甚巨,因而提学使对此高度重视。为此,提学使派省视学蒋凤悟会同县官确查。......
2023-11-16
二是各省学务公所之课长副长、课员及其他人员均有相当的编制与资格要求,其用人权主要归提学使所有。二是课长副长是具有一定官品的官员,而课员为无官品的普通行政职员,至于司事、书记、公役等,属于普通的干事人员。[100]由此来看,学部非常看重课长、副长、课员的业务素养,即任职者须曾办过学务。总体来看,学务公所科长副长资格基本符合学部之规定。......
2023-11-16
1906年5月13日,清廷任命黄绍箕署理湖北提学使。不久,黄绍箕作为团长,奉学部之命率12位新任提学使及8位随员组成的教育考察团由沪赴东考察日本教育行政及学校情形。1906年12月,黄绍箕正式赴鄂,接印视事。为了解省城学务实况,提学使司非常重视省级视学工作。1908年1月,黄绍箕因劳累成疾,不幸去世。总体来看,黄绍箕任内之湖北提学使司以整顿具体学务为主,且在行政过程中多偏重省城学务,这实为此后湖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2023-11-16
然而在该书中,编者并未系统考察湖南提学使司整顿与规划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成效及困境。许顺富的《湖南绅士与晚清教育》一文从社会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湖南士绅对湘省地方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