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据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行为研究

数据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行为研究

【摘要】:图2-1微信公众号用户关注比例[1]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都只是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的浅显的描述。[4]我们不妨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进行对比:表2-1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对比图①2016年1月20日以后,此项限制取消。微信公众平台先后经历了“官方平台”和“媒体平台”的名称变更,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这个超级社交媒体的衍生物,早在2012年8月23日就已经上线,并且飞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影响力超过微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媒体平台。腾讯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显示,近八成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微信账号(图2-1)。

图2-1 微信公众号用户关注比例[1]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都只是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的浅显的描述。在腾讯微信的官网上,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有这样的描述:一款跨平台的通信工具。支持单人、多人参与。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2]

因此有学者认为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这一社交媒介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正如微信平台登录页面所显示的宣传语一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世界。”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已经形成为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3]微信公众平台近些年来发展飞速,由于其功能的强大已被各行各业所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近些年来为了加强其安全性以及便利性,本身的LBS业务数据都是由腾讯公司独立进行运作的。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LBS业务,微信公众平台的LBS图形回复可以用来帮助商家进行位置的设定,当用户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时候,回复相应的商店名称可以更加便捷、快速地找寻商家的位置。微信公众平台这项功能不仅能够帮助相应的微信用户找到理想的商店,更可以帮助对应的微信商店用户提高自身的影响,提升自身的信誉,达到商业推广的目的。同时,商家可以撰写相应的推文发表在相应的微信公众号上面,介绍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吸引消费者兴趣,提高购买欲望,扩大销量。

还有学者指出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了其API接口,任何机构都可以针对此接口开发并构建自己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实现和机构业务的无缝对接。[4]

我们不妨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进行对比(表2-1):

表2-1 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对比图

①2016年1月20日以后,此项限制取消。(www.chuimin.cn)

笔者基于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内涵定义”的方法,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以下特征:

(1)是一款社交类自媒体平台,以微信为支撑,与QQ账户互通。

(2)可向特定的用户推送语音、文字、图片和小视频等消息。

(3)可以由运营者自己开发功能、订制服务,充分体现了开发者的自主性。

微信公众平台先后经历了“官方平台”和“媒体平台”的名称变更,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2013年10月29日,微信对公众平台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服务号可申请微信认证,提交资料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认证标识,并同时开通高级接口权限。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按账号类型可分为三类: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2014年9月上线)。我们从表2-2可看出三种账号的不同:

表2-2 微信公众号类型分类对比图

2017年1月9日,腾讯公司微信团队又正式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担心在手机上安装太多应用占用内存的问题。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开发门槛相对较低,难度不及App,能够满足简单的基础应用,适合生活服务类线下商铺以及非刚需低频应用的使用和发展。小程序能够实现消息通知、线下扫码、公众号关联等七大功能。其中,通过公众号关联,用户可以实现在公众号与小程序之间相互跳转。[5]小程序成为与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三种公众号并行的应用体系。2018年10月17日,IT House Applet 2.16正式启动。Applet无须下载即可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和技术突破。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微信已经构建了一个新的小程序开发环境和创新人员生态系统。小程序也是中国IT行业的一项创新,现在有超过150万开发人员加入这一领域一起推动小程序的开发。小程序的数量超过100万个,覆盖200多个细分市场,每日用户数量达到2亿。微信小程序也支持许多城市的地铁公共汽车服务。同时小程序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社会效益。2017年,小程序项目促使104万人就业,社会影响也继续增加。但是小程序的发展得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因此本书的研究重点仍然着眼于公众号,对于小程序的研究期待日后进一步的探寻和发现。

由此我们可发现三种类型的公众号各有不同,本书所涉及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因其所涉及的功能,大部分高校运营人员选择了订阅号,所以本书所研究的微信公众平台仅限于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