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灯”表演活动的历史久远,从志书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发现中,这种一旦一丑双人表演形式的“花灯”,曾经是四川中心地带流传非常广泛且时代久远的舞蹈形式。在各地“花灯”艺人的传说中,四川“花灯”的起源都称“唐朝起,宋朝兴”。泸县的这幅图像中的两人表演明显为歌舞动作,可以认定四川在宋代时就已有一男一女类似“花灯”的双人歌舞表演形式。......
2023-11-04
四川的“狮舞”既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雄威豪壮为特点的“北狮”,也不是以技高灵巧为特点的“南狮”。
别具一格的四川的狮舞称“狮灯”,由头戴笑头和尚头具的和尚引领,在表演中则以和尚与狮子的亲昵感情为主线,展现和尚对狮子的爱护,狮子对和尚的亲和。据艺人们讲,四川的“狮灯”表演的是佛教传说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此故事源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即目连的母亲因无善心,每天杀生食肉,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罪,目连修行成佛回到家中,才知道此事,于是进入地府找到母亲,见母亲受罪难堪,求见佛祖,解救母亲出地狱,但因为其母罪孽深重,只能成为一只黑狗活在人世。狮狗同源,“狮灯”中的狮子既由黑狗转变而来,而大头和尚即是目连的化身。所以在四川“狮灯”中充分展现的是社会生活中浓郁的人情,是富有人情味的母子亲情。
“狮灯”中笑头和尚的表演(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狮灯”中笑头和尚、猴子和狮子的表演(四川艺术研究院1987年资料)
四川“狮灯”的装扮没有“北狮”全身以金色丝毛覆盖,呈现一副雄狮威武的形象,引狮郎以武士的形象,执彩球引导狮子做技巧性的动作;也没有“南狮”特有的华丽装扮,表演灵巧、高技能的动作。四川的“狮灯”在过去农村民间表演时,装扮十分简陋,我在调查中看到,一个“狮灯”的表演队,他们用一个较大形的“筲箕”,用布蒙上在上面彩绘出狮子的头像,狮身用一块有绿色花纹的大花布,在脊背上缝一条包裹着稻草,扎成一节节成脊椎形的狮子的脊梁,狮尾则是用麻丝做成;和尚则戴大头和尚的头具,身着暗黄色的袍子,腰扎黑色布带,脚穿黑布鞋,手执拂尘,那是一支民间简朴的舞狮。
简装狮舞中的狮子(四川艺术研究院1987年资料)
后来农村条件好一些,狮头则用类似“北狮”的头具,狮身则加了狮毛的装饰。
“狮灯”在表演中除了表现一般生活动作,如狮子奔跑、打滚翻身等动作和充分展现和尚对狮子的亲情,狮子对和尚的驯服,如为狮子喂水、给狮子瘙痒等情节外,狮子不时要表演翻身、直立、滚动等带技巧的动作。
笑头和尚和狮子的表演,猴子随在后面(四川艺术研究院1986年录像资料截图)
在四川“狮灯”中,很特殊地有猴子角色的加入,以技巧表演穿插其间,这是其他狮舞中没有的。我在探究佛教文化传入的历史中,产生了一种推测:猴子的形象在佛教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印度佛教的雕塑中,在柬埔寨吴哥的雕塑中,在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等地的一些表现历史传说的戏剧中,都有猴子的形象出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也表现在佛教文化中,猴子曾是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我以为四川“狮灯”中的猴子角色,表现着佛教文化对四川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条路线:一为北传佛教,即由中亚经西北的新疆传入;一为南传佛教,即由缅甸等地经云南传入。四川的佛教传入较早,东汉时期在成都、峨眉、宜宾等地就有佛教建立的寺庙,著名的开化寺即是于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为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在成都大邑县西约25公里的雾中山所建,原名大光明普照寺。此地是古代蜀国经云南前往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上必经的咽喉之地。该寺的建成,仅比我国最早建造的寺庙——洛阳白马寺晚6年。四川民间流传的佛教传说也较多,可见佛教文化在四川的流传和影响。在四川“狮灯”中保留有佛教文化的内涵,即以佛教故事为核心,又有佛教文化中重要的角色——猴子加入,是佛教文化显现在民间舞蹈中的珍贵例子。
在清光绪元年的《定远县志》中载道:“……元宵前后,乡间扎龙与狮子,鸣锣击鼓,幼童执花灯十余盏,榜曰‘庆贺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执牌灯,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私处处春’字样。主人着衣冠出迎龙狮,至家舞跃,多放爆竹,扫除瘟疫,……”(www.chuimin.cn)
“狮灯”向主人家祝贺春节(四川艺术研究院1986年录像资料截图)
清代四联版的《迎春图》年画中的狮舞,为大头和尚持文帚舞狮
“高台狮子”表演时,观众蜂拥而至(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四川的狮子,除了“地狮子”外,还有“高台狮子”“高跷狮子”“高竿狮子”。
“高台狮子”是在桌子上表演的狮舞,往往先在地面上表演一段“地狮子”,然后在十多张方桌搭成八九层桌子高的台子上表演,并在最顶上反面摆放的桌腿上做许多惊险的表演,加入了较多的民间武术成分。为了狮子上高台的安全,此处增加了一个“土地”的角色,随在狮子的后面,待狮子上到顶层,“土地”坐在第二层,调整桌子摆动增强其稳定。四个猴子在地面桌子的四周,做机动保护。
“高台狮子”在高台上的表演(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高跷狮子”是表演者在脚下踩着约一尺高的木跷表演的,“高竿狮子”则是在竖起数丈高的竹竿上做表演的。在此类节目中,技巧的表现和杂技成分较浓。
“高跷狮子”(四川艺术研究院1984年录像资料截图)
“高跷狮子”在大花灯中的表演(四川艺术研究院1984年录像资料截图)
《高竿狮子》狮子在高竿上的表演(袁洪光供稿)
有关蜀舞撷萃 我与四川民族民间舞蹈的文章
四川“花灯”表演活动的历史久远,从志书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发现中,这种一旦一丑双人表演形式的“花灯”,曾经是四川中心地带流传非常广泛且时代久远的舞蹈形式。在各地“花灯”艺人的传说中,四川“花灯”的起源都称“唐朝起,宋朝兴”。泸县的这幅图像中的两人表演明显为歌舞动作,可以认定四川在宋代时就已有一男一女类似“花灯”的双人歌舞表演形式。......
2023-11-04
四川龙舞的生成、发展、流传,是和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的。在四川,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令——“春节”的活动中,龙舞是其中的主要项目。四川专用于祈雨的龙舞是“水龙”,新津县《五阳镇志》,就有耍“水龙”的记载。......
2023-11-04
会演后西南军区举办了一个多月的文训团,我们学了有藏族舞蹈内容的《军民打青稞》,以后又排演了《年轻的月亮》。在《舞蹈集成》的工作开展起来以后,我过去对四川藏族舞蹈的了解,加上集成工作中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对重点舞种的录像,并广泛阅读有关藏族历史文化的资料,使我对藏族历史和藏族的舞蹈文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当我们走进四川的藏族地区,去探索他们的舞蹈文化时,感到他们的舞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2023-11-04
在四川,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我们在《舞蹈集成》普查时,据省民委的调查统计材料,居住在我省的彝族达178万之多,其中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就有150多万。在会理、会东、宁南等称为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由于靠近云南的彝族聚居区,并与汉、傈僳等民族杂居,其舞蹈文化呈现较开放的与杂居民族交融的色彩。......
2023-11-04
“庆坛”是四川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由民间巫师——“端公”主持进行,属“傩文化”范畴。在四川汉族民间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我们看到“花灯”“彩莲船”中的姑娘展现着伶俐乖巧的形象;男子则多以矮桩的舞姿,显示出诙谐机敏的形象。四川汉族民间舞蹈是多彩而厚重的。[2]庆坛:广泛存在于四川民间的一种祭祀性活动,由半职业性的“庆坛师”——“端公”主持。......
2023-11-04
中国舞狮有南北之分。作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州狮子舞(北狮)起源于金州南七里,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项活动自诞生以来,一直为金州民众所喜爱,成为当地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化活动。金州城每逢重大节庆必有狮子舞助兴表演,观者如潮,其声誉也与日俱增,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当时社会条件下当地人精神生活的寄托和主要娱乐方式。自从有了狮子舞,金州城内城外都热闹起来了。狮子舞在金州名声很大,流传越来越广。......
2023-11-16
《舞蹈集成》对藏族“果卓”的录像,是与对羌族舞蹈的搜集录像同时进行的。在四川藏族中康巴藏族居主要的位置,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果卓”的风格浓郁。四川藏区不同地方的“果卓”,呈现着显著不同的风格特色,甘孜州北路的“果卓”彩袖飘扬,脚步蹽踏,舞姿豪放,充分展现着藏民族豪放刚毅的性格,在四川藏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
2023-11-04
我省《舞蹈集成》的编纂工作,实际是从1981年9月省群众艺术馆舞蹈工作室调查、搜集羌族舞蹈开始的。我们选择羌族作为最先的调查项目,是因为羌族是唯一沿用着数千年前古老民族称谓的民族,是56个民族中只在我省聚居的民族。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在1981年9月21日首先进入当时称为茂汶羌族自治县的渭门、沙坝、三龙、赤不苏,历时40多天,对羌族民间舞蹈进行深入的搜集调查。这一次我们进茂县,则是专为调查和搜集羌族舞蹈而行的。......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