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川舞传承 四川狮舞独特魅力

川舞传承 四川狮舞独特魅力

【摘要】:四川的“狮舞”既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雄威豪壮为特点的“北狮”,也不是以技高灵巧为特点的“南狮”。别具一格的四川的狮舞称“狮灯”,由头戴笑头和尚头具的和尚引领,在表演中则以和尚与狮子的亲昵感情为主线,展现和尚对狮子的爱护,狮子对和尚的亲和。据艺人们讲,四川的“狮灯”表演的是佛教传说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所以在四川“狮灯”中充分展现的是社会生活中浓郁的人情,是富有人情味的母子亲情。

四川的“狮舞”既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雄威豪壮为特点的“北狮”,也不是以技高灵巧为特点的“南狮”。

别具一格的四川的狮舞称“狮灯”,由头戴笑头和尚头具的和尚引领,在表演中则以和尚与狮子的亲昵感情为主线,展现和尚对狮子的爱护,狮子对和尚的亲和。据艺人们讲,四川的“狮灯”表演的是佛教传说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此故事源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即目连的母亲因无善心,每天杀生食肉,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罪,目连修行成佛回到家中,才知道此事,于是进入地府找到母亲,见母亲受罪难堪,求见佛祖,解救母亲出地狱,但因为其母罪孽深重,只能成为一只黑狗活在人世。狮狗同源,“狮灯”中的狮子既由黑狗转变而来,而大头和尚即是目连的化身。所以在四川“狮灯”中充分展现的是社会生活中浓郁的人情,是富有人情味的母子亲情

 “狮灯”中笑头和尚的表演(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狮灯”中笑头和尚、猴子和狮子的表演(四川艺术研究院1987年资料)

四川“狮灯”的装扮没有“北狮”全身以金色丝毛覆盖,呈现一副雄狮威武的形象,引狮郎以武士的形象,执彩球引导狮子做技巧性的动作;也没有“南狮”特有的华丽装扮,表演灵巧、高技能的动作。四川的“狮灯”在过去农村民间表演时,装扮十分简陋,我在调查中看到,一个“狮灯”的表演队,他们用一个较大形的“筲箕”,用布蒙上在上面彩绘出狮子的头像,狮身用一块有绿色花纹的大花布,在脊背上缝一条包裹着稻草,扎成一节节成脊椎形的狮子的脊梁,狮尾则是用麻丝做成;和尚则戴大头和尚的头具,身着暗黄色的袍子,腰扎黑色布带,脚穿黑布鞋,手执拂尘,那是一支民间简朴的舞狮。

简装狮舞中的狮子(四川艺术研究院1987年资料)

后来农村条件好一些,狮头则用类似“北狮”的头具,狮身则加了狮毛的装饰。

“狮灯”在表演中除了表现一般生活动作,如狮子奔跑、打滚翻身等动作和充分展现和尚对狮子的亲情,狮子对和尚的驯服,如为狮子喂水、给狮子瘙痒等情节外,狮子不时要表演翻身、直立、滚动等带技巧的动作。

笑头和尚和狮子的表演,猴子随在后面(四川艺术研究院1986年录像资料截图)

在四川“狮灯”中,很特殊地有猴子角色的加入,以技巧表演穿插其间,这是其他狮舞中没有的。我在探究佛教文化传入的历史中,产生了一种推测:猴子的形象在佛教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印度佛教的雕塑中,在柬埔寨吴哥的雕塑中,在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等地的一些表现历史传说的戏剧中,都有猴子的形象出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也表现在佛教文化中,猴子曾是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我以为四川“狮灯”中的猴子角色,表现着佛教文化对四川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条路线:一为北传佛教,即由中亚经西北的新疆传入;一为南传佛教,即由缅甸等地经云南传入。四川的佛教传入较早,东汉时期在成都、峨眉、宜宾等地就有佛教建立的寺庙,著名的开化寺即是于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为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在成都大邑县西约25公里的雾中山所建,原名大光明普照寺。此地是古代蜀国经云南前往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上必经的咽喉之地。该寺的建成,仅比我国最早建造的寺庙——洛阳白马寺晚6年。四川民间流传的佛教传说也较多,可见佛教文化在四川的流传和影响。在四川“狮灯”中保留有佛教文化的内涵,即以佛教故事为核心,又有佛教文化中重要的角色——猴子加入,是佛教文化显现在民间舞蹈中的珍贵例子。

在清光绪元年的《定远县志》中载道:“……元宵前后,乡间扎龙与狮子,鸣锣击鼓,幼童执花灯十余盏,榜曰‘庆贺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执牌灯,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私处处春’字样。主人着衣冠出迎龙狮,至家舞跃,多放爆竹,扫除瘟疫,……”(www.chuimin.cn)

“狮灯”向主人家祝贺春节(四川艺术研究院1986年录像资料截图)

清代四联版的《迎春图》年画中的狮舞,为大头和尚持文帚舞狮

“高台狮子”表演时,观众蜂拥而至(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四川的狮子,除了“地狮子”外,还有“高台狮子”“高跷狮子”“高竿狮子”。

“高台狮子”是在桌子上表演的狮舞,往往先在地面上表演一段“地狮子”,然后在十多张方桌搭成八九层桌子高的台子上表演,并在最顶上反面摆放的桌腿上做许多惊险的表演,加入了较多的民间武术成分。为了狮子上高台的安全,此处增加了一个“土地”的角色,随在狮子的后面,待狮子上到顶层,“土地”坐在第二层,调整桌子摆动增强其稳定。四个猴子在地面桌子的四周,做机动保护。

“高台狮子”在高台上的表演(林堃1987年2月摄于内江)

“高跷狮子”是表演者在脚下踩着约一尺高的木跷表演的,“高竿狮子”则是在竖起数丈高的竹竿上做表演的。在此类节目中,技巧的表现和杂技成分较浓。

“高跷狮子”(四川艺术研究院1984年录像资料截图)

“高跷狮子”在大花灯中的表演(四川艺术研究院1984年录像资料截图)

《高竿狮子》狮子在高竿上的表演(袁洪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