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低学历居民更频繁使用电视媒介

低学历居民更频繁使用电视媒介

【摘要】: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居民是小学及以下的居民新媒体使用的3.4倍,高中居民是8.8倍,大专及以上居民是26.7倍。图2-10不同教育程度的各类应用加权使用频率高教育程度居民消费类APP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短视频类和新闻类APP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社交类、视频类、音乐类以及搜索类APP的使用频率差异不明显。

教育程度是反映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经历是形成阶级惯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也影响着个体的消费品位。教育不仅促进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的发展,也应该促进人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理性消费的发展和所应该具备的消费技能的提升。[12]体现在媒介消费上,教育程度可能直接影响着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程度可能与居民媒介接触行为紧密相关。

本次调查样本群(N=4631)中,小学及以下样本占17.7%(N=819),初中样本占37.8%(N=1749),高中/中专/技校样本占24.4%(N=1129),大学专科样本占9.8%(N=456),大学本科样本占9.9%(N=458),研究生及以上样本占0.4%(N=20)。为更清晰地比较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以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为界,将样本两分为中低教育程度(专科以下学历)和高教育程度(大专、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媒介接触呈现以下特征。

图2-9 不同教育程度居民的物理媒介使用频率

高教育程度居民物理媒介综合接触率显著高于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综合考虑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个人电脑、智能手机这7种物理媒介的使用频率,高学历居民物理媒介综合接触率(1.53)大于中低学历居民物理媒介综合接触率(1.35),并且这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不同教育程度在物理媒介的综合接触率上差异明显。高教育程度居民较高的媒介综合接触率与已有调查结论一致,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城乡居民,较小学及以下的居民,媒体使用分别高3.3分、5.9分、8.4分。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居民是小学及以下的居民新媒体使用的3.4倍,高中居民是8.8倍,大专及以上居民是26.7倍。[13]复旦大学“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数据显示,教育程度高(大专、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受众每周读报天数、每月读杂志天数、每周听广播天数、每星期使用互联网天数以及手机拥有率都高于教育程度中等或低的受众。[14](www.chuimin.cn)

高教育程度居民广播、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电视使用频率显著较高。具体到各类物理媒介来看,高教育程度居民在书籍、报纸、杂志、广播、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使用频率上高于低教育程度居民,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电视使用频率高于高教育程度居民,但这些差异只在广播、电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使用频率上显著——高教育程度居民广播、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电视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不同教育程度居民书籍、报纸、杂志使用频率的差异不明显。

图2-10 不同教育程度的各类应用加权使用频率

高教育程度居民消费类APP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短视频类和新闻类APP使用频率显著较高。在各类应用的加权使用频率方面,高教育程度居民视频类、音乐类、消费类与搜索类APP使用频率高于低教育程度居民,中低教育程度居民社交类、短视频类与新闻类APP使用频率高于高教育程度居民。但这些差异仅在短视频类、消费类以及新闻类APP使用频率上显著——高教育程度居民消费类APP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低教育程度居民短视频类以及新闻类APP使用频率显著较高。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社交类、视频类、音乐类以及搜索类APP的使用频率差异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