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颊山雀:特征、分布及习性解析

黄颊山雀:特征、分布及习性解析

【摘要】:中文名 黄颊山雀拉丁名 Parus spilonotus英文名 Yellow-cheeked Tit分类地位 雀形目山雀科体长 12~14cm体重 14~22g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体色黑黄交错,具有明显的高耸羽冠,头顶、贯眼纹和胸腹中央纵纹黑色,头侧明黄色,上体黑色缀黄白斑,下体黄白色。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型鸟类混群,活跃地在乔灌木枝叶间飞翔跳跃。分布与居留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

中文名 黄颊山雀

拉丁名 Parus spilonotus

英文名 Yellow-cheeked Tit

分类地位 雀形目山雀科

体长 12~14cm

体重 14~22g(www.chuimin.cn)

野外识别特征 小型鸟类,体色黑黄交错,具有明显的高耸羽冠,头顶、贯眼纹和胸腹中央纵纹黑色,头侧明黄色,上体黑色缀黄白斑,下体黄白色。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形态特征 雄鸟额、头顶和羽冠为具有光泽的黑色,额基、眼先、眉纹、脸颊和耳羽等头颈侧为鲜艳的明黄色,贯眼纹黑色,后颈亦具一黄斑;上体灰黄绿色,羽缘黑色,形成黑黄斑驳的效果;翼黑色具蓝灰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白色,在翼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翼斑;尾羽黑色具蓝灰色羽缘,基部白色;下体颏、喉至上胸为富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胸下有一黑色宽中央纵纹,一直延伸至肛周,其余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染黄色或蓝灰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脚铅蓝灰色至铅黑色。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光泽较弱,胸腹部黑色纵带不明显。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中低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也见于山麓疏林灌丛草坡或茶园、果园等地。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型鸟类混群,活跃地在乔灌木枝叶间飞翔跳跃。主食鳞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虫,兼食植物种实。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树洞、岩隙或墙缝中,巢由苔藓、草茎、松针和纤维等材料构成,内垫兽毛和棉絮等柔软材质。窝卵数为3~7枚,卵灰白色且有红褐斑,雏鸟晚成。

分布与居留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为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