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史传中娱乐最早是从史记中获得,阅史为乐是传统

中国史传中娱乐最早是从史记中获得,阅史为乐是传统

【摘要】:《汉书·艺文志》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中国人从书籍里获得的娱乐最早是从“史”中获得的,而且形成了长期以来阅史为乐的传统。应该说,《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字中娱乐价值的极品之作。

清人认为中国的文章来自于《尚书》,“五四运动”之后学者们则认为甲骨文为中国文章之源,那么刻着卜辞的龟甲,就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其中的问凶求吉的只言片语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娱乐的价值,也谈不上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明显地体现“从言辞到文章”这一发展趋向的是《尚书》《国语》等历史著作。《汉书·艺文志》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中国人从书籍里获得的娱乐最早是从“史”中获得的,而且形成了长期以来阅史为乐的传统。

第一部因其生动的故事而具有相当娱乐价值的史书是《战国策》。今本《战国策》三十三卷,为汉代刘向整理编次并定名。其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几乎被司马迁全文录于《史记》,也成为戏剧小说影视经久不息的题材。另一部具有一定娱乐价值的史书是《左传》。陈平原认为,《左传》标志着中国文学从直书到叙事的完成,叙事是故事性的基础,而故事性正是娱乐文字的重要因素。《左传》有关军事行动的描述多达三四百处,其中的晋楚城濮之战等五大战役,叙事手法曲折生动。

史传文字中最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是《史记》。史家以其为宗,文家以其为祖,唐宋以下至晚清的古文家,皆以太史公之笔法相号召。中国的小说家也以其为中国小说之本。应该说,《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字中娱乐价值的极品之作。中国的文人们日后之所以从史传文字中得到愉悦,直至中国当代的“纪实文学”勃兴,都可以从《史记》清楚地看到其源宗。

古人和今人对《史记》的热爱,实质上并不因其“良史之直笔”的史学态度,而是把《史记》视为一部精彩的故事集。陈平原说:

《史记》写人物栩栩如生,历来为古文家与小说家所共同赞赏。《项羽本纪》之以鸿门宴和乌江兵败为中心,除其戏剧性冲突强烈,更因其最能体现项羽的英雄盖世及粗豪爽快。如此以“性格”而不是以事件来决定篇幅的长短、叙述的轻重与节奏的快慢,与后世诸多正史相比,明显地“法不拘章”。[1]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许多笔触,如韩信的胯下之辱、张良的为圯上老人进履、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等,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为作者本人的描写,都经不起史学的考证。因此读者看到的是故事而不是史实。

《汉书》也是中国史书中一部较有娱乐价值的作品。其中的《苏武传》等成为与小说相似的精彩故事。《汉书》之后由于史书的历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整体的娱乐性不足。(www.chuimin.cn)

史传文字是中国文人在没有小说的时代里,从书籍获得娱乐的重要途径。史传文字因记事而形成了文学的描写和叙述,成为不是小说的故事。此外,“文”也包含着一定的娱乐内容。

史记事,文说理。

说理本没有多少娱乐色彩,只能提供一种认识上的乐趣。中国古代的文章,大都不具备文学的娱乐意义,而以理性论述治国安邦之道,也就是多为实用性文章。特别是科举制度后,中国古代文章的娱乐价值几近于零。实际上,说理的文章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因为说理之文需要生动的论述方式和精彩的论述内容。这样说理的文章便有了美学的价值。当具有独立美学意义的散文体裁出现时,文章的娱乐性也相对独立了。

中国人的文章源于“子”。诸子文章,以说理见长,但其中的寓言就具有丰富的娱乐价值。《庄子》“寓言十九”中的“鲲鹏”和“井蛙”与“梦蝶”、《孟子》的“揠苗助长”、《列子》“愚公移山”、《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韩非子》录寓言二百则,都具有超越文章本意且独立满足娱乐阅读需求的价值。

两汉辞赋,开始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娱乐色彩。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两汉之赋,就其实用价值论,谓之“劝百讽一”。实质上,与赋靡丽的特点相比,其讽谏的作用实在微乎。就像宫廷中的侏儒与优伶,创造欢乐是他们的职业,劝诫帝王只是一时的勇气和灵感。而汉赋行文的华丽、声律的讲究、对偶的工整、抒情的意味都使赋的创作与欣赏在美学价值上几近于诗,成为当时文化界和政治界人物们的一种娱乐方式。

从汉代起,中国的文人还形成了另一种文字娱乐的内容,那就是山水游记文字。钱锺书在《管锥篇》里,将山水文字归为三个阶段:“始则陈其形势产品,继乃山水依傍田园,终则附庸蔚成大国。”从对山水的外貌的描写,到把自己的情绪附之山水,最后是融自己、世界和山水共一处,中国文人在创作与阅读山水文字里,得到精神上的巨大愉悦。

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文章不仅仅趣味全无,且实用价值也荡然无存。只有晚明小品,在李贽等人的倡导下,一反“高文大册”,转为“小文小说”,尚有品味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