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声音的六个瞬间》作品评介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声音的六个瞬间》作品评介

【摘要】:《声音的六个瞬间》是作曲家叶国辉于2004年应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委约,为筝、大提琴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一部新组合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作曲家将其构思具体到了相对独立的、具有不同特征的六个小部分。《声音的六个瞬间》于2005年3月17日在法国里昂歌剧院首演,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这部长度约15分钟的作品被法国同行视为“将电子音乐赋予了奇妙的东方色彩”。

《声音的六个瞬间》是作曲家叶国辉于2004年应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GRAME)委约,为筝、大提琴电子音乐而创作的一部新组合作品。其中电子音乐为两种方式:其一,前期制作的六声道电子音乐;其二,该作品在音乐会现场演奏期间,计算机按事先设定的程序采样和实时处理并以六声道回放。具体地讲,这部作品包含了筝和大提琴的现场演奏,前期制作的六声道电子音乐,对筝和大提琴进行实时电子音乐处理的三个层次。作曲家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颇有感触:“就我而言,这部作品的创作方式和过程是重要的 —— 使电子音乐对声音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实验,并与创作思维进行整合与参照。”

与常规的音乐创作方式相比,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较为复杂。第一阶段:作曲家根据其作品构思的总体框架和局部细节,对筝和大提琴进行采样。具体涉及这两件乐器的各种常规和非常规声音,以及两者对作品中核心因素的不同声音形态表述,采样还涉及相关音色的延伸和对比性的声音元素等。第二阶段:对采样的声音进行处理,并形成一些具有局部特征和不同形态的电子音乐截面。第三阶段:在对声音进行电子处理的基础之上,引申出筝和大提琴所要表现的形态并具体为可以与经电子处理后的声音同步的样式,继而形成乐谱或可供发展的片段性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作曲家将其构思具体到了相对独立的、具有不同特征的六个小部分(其后冠以《声音的六个瞬间》)。第四阶段:电子音乐部分的实时处理。该阶段的工作于2005年2月间在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工作室完成,为期一个月。在法方工程师的协助下,作曲家对实时处理的各种样式进行了试验,涉及实时处理的声音效果选择与动态控制、声音的回馈与空间环绕参数、采样点及其起始诸元、施加量与变量等。基于电子音乐实时处理所具有的变化空间,作曲家在该作品中根据其总体构思,将电子实时处理部分控制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层面上,以将电子音乐的变量恒定于其音乐本体所要表述的范畴。作品在第四阶段最后,对筝、大提琴、前期制作的电子音乐部分、实时处理的电子音乐部分进行了乐谱的量化,并通过软件设置了由踏板控制的全部电子音乐部分的30个触发点。

《声音的六个瞬间》于2005年3月17日在法国里昂歌剧院首演,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这部长度约15分钟的作品被法国同行视为“将电子音乐赋予了奇妙的东方色彩”。该作品国内首演于2005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当代作曲家优秀作品展系列音乐会·电子音乐专场;同年10月,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在 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格拉姆之夜”交互式音乐会上再度演出了该作品。(www.chuimin.cn)

(叶国辉、张小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