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焕之《汨罗江幻想曲》作品评介汇编

李焕之《汨罗江幻想曲》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1980年10月,李焕之应香港作曲家林乐培之约,为参加将要举办的“亚洲作曲家大会”而创作了这部古筝与民族乐队协奏曲作品。次年3月,该曲由古筝演奏家范上娥与香港中乐团在“亚洲作曲家大会”上演出,获得成功。通过分析这部长约18分钟的单乐章幻想曲,我们发现它具有深情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可以看出,戏剧性的展开、矛盾交织与冲突的力量与幻想曲逻辑发展的相对自由,使得作品的奏鸣意义与幻想意味表现得比较充分。

1980年10月,李焕之应香港作曲家林乐培之约,为参加将要举办的“亚洲作曲家大会”而创作了这部古筝与民族乐队协奏曲作品。次年3月,该曲由古筝演奏家范上娥与香港中乐团在“亚洲作曲家大会”上演出,获得成功。

通过分析这部长约18分钟的单乐章幻想曲,我们发现它具有深情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在加强作品的专业性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

第一部分:引子和序。

这一部分主要预示了主、副部主题音调及其性格气质,为之后的音乐陈述与发展奠定了基调。

开始由低音乐器奏出的主部主题预示音调素材源自晚唐陈康士创作的古琴曲《离骚》的主部主题。音乐流露出激愤、悲壮的英雄气概。(见例1)

例1

一串四度、五度音程构成的琶音之后,主奏乐器在中低音区用泛音奏出副部主题。(见例2)

例2

五度、八度音程的旋律跳进,音调在行板速度上的局部宣叙,表现了空灵、清新的音乐形象,其渲染的深邃意境与具有英雄气质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部分:主部主题陈述。

5小节序奏之后,主奏乐器运用装饰性变奏呈示了完整的主部主题。音乐振奋、激越,气宇轩昂。(见例3)

例3

之后这一主题继续延伸,出现拍的节奏律动,构建在扬琴等乐器上的E羽主和弦形成带重音的节奏音型,二胡以八分音符的震音流小范围地迂回起伏,使豪迈情绪得到进一步渲染。(见例4)

例4(www.chuimin.cn)

这段旋律先以部分乐器呈现,后转为乐队全奏,音乐进入戏剧性发展的高潮,迸发出爱国情感与斗争精神的炽烈火焰。作曲家在这一部分运用多样的复调手法对前面素材进行裁截与延伸。最后,由不同乐器组相隔两拍做非严格的卡农式模仿,伴随模仿步伐的逐渐紧密、参与卡农乐器种类的逐渐丰富,音乐发展也愈加紧凑,情绪趋于壮观。尾声,卡农式模仿渐慢,音乐收束在G宫调式主和弦上,矛盾的心理在此似乎转化为一种期待和憧憬。

第三部分:副部主题陈述与过渡。

开始,在节拍固定音型的背景上,筝以泛音完整地陈述副部主题。(见例5)

例5

三拍子的节拍律动,宽广的五度、六度音程跳进,“长呼吸”流动的低音线条等种种要素,构成副部主题的基本面貌。与引子段预示的副部主题相比,其在节拍、伴奏织体、音调旋法与结构安排上均有所变化。音乐在内在品质上更为集中、升华,意境更为深邃。

第四部分:筝的华彩乐段(cadenza)及展开部。

这部分共计120小节。开始,独奏筝在f力度上以震音式摇指与刮奏呈现出变形发展的主部主题。其后,伴随由副部主题动机局部变形而形成的节奏音型,音乐从低音区逐层模进至高音区和双手的八度演奏,使副部主题的音乐性格呈现出激越、慷慨的豪情。

此段调性布局富于变化,运用多种手法对全曲的核心素材进行了充分的发展,音乐表达细腻入微。筝运用摇指、刮奏、吟揉、按滑、劈托、扫弦等多种演奏技法,获得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实现了作曲家“着重发挥原古琴音乐的古朴、抒情而又饱含激越、悲愤的特色”[3],并“基于筝的传统手法,在技法上做一些新的补充,以求其艺术表现力更丰富些”[4]的艺术追求。

华彩段落后,是充满矛盾交织的展开部。音乐先出现主部主题的节奏动机,隐约可感的器乐化旋律素材是对引子和副部素材的变体发展。乐队全奏,定音鼓、排鼓固定节奏的加入使音响宏大,情感激越。第275—295小节,作曲家设计了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对位手法,可谓独具匠心。演奏上融汇古筝和琵琶的传统手法,将摇指与扫弦相结合,音乐在全奏中愈加铿锵有力,气势亦愈加宏大磅礴。主、副部主题动机再次融汇、交织。最后,音乐以四分切分节奏不断拓宽音程距离,并在乐队全奏E羽调式大三和弦的宏伟气势中结束。

这一部分在力度布局上,前半部持续在f上,后半部多在ff上。同时可以看出,戏剧性的展开、矛盾交织与冲突的力量与幻想曲逻辑发展的相对自由,使得作品的奏鸣意义与幻想意味表现得比较充分。此外,多变的速度和多主题的连缀发展,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速度变换与多乐段连缀的手法特征。

第五部分:结束部。

慢板速度进入,变化再现副部主题,音乐柔美、幽静。最后,以乐队弱奏结束在A商调式主和弦上。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内涵在此化作万古不息的汨罗江水,凝聚成永恒的力量源泉,鼓舞中华仁人志士奋勇向前。

(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