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基础和Office高级应用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基础和Office高级应用

【摘要】: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6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它使用的元器件为依据,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庞大,造价昂贵,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主要运用于军事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计算机的体积、质量和耗电量进一步减小。

微课: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1946年2月15日,第一台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6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它使用的元器件为依据,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

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其基本元件是电子管。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内存储器容量也非常小(仅为1 000~4 000 Byte)。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还处于最初阶段,用以0和1表示的机器语言进行编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了汇编语言。由于尚无操作系统出现,操作机器困难。

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庞大,造价昂贵,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主要运用于军事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

2.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其基本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每颗小米粒大小的磁芯可存一位二进制代码,外存储器有磁盘和磁带,外部设备种类增加。运算速度从每秒几万次提高到几十万次,内存储器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www.chuimin.cn)

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也有了重大发展,出现了监控程序并发展成为后来的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BASIC、FORTRAN和COBOL的推出,使程序的编写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并实现了程序兼容。因此,使用计算机的效率大大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

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SSI)和中规模集成电路(Medium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MSI)。所谓集成电路,是用特殊的工艺将完整的电子线路集成到一个硅片上,通常只有邮票的四分之一大小。与晶体管电路相比,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都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逻辑运算功能和可靠性都进一步提高。此外,软件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产业。操作系统在规模和功能上发展很快,通过分时操作系统,用户可以享受计算机上的资源。结构化、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被提出,而且出现了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Pascal。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a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VLSI)。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完全代替了磁芯存储器,磁盘的存取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度上升,开始引入光盘,外部设备的种类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计算机的体积、质量和耗电量进一步减小。操作系统向虚拟操作系统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软件行业发展成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