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互联网时代影像建构对城市意义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影像建构对城市意义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意义的构建方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的电视媒体,也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参与到建构与解读城市意义的行动中,尤其是各类介绍城市文化的旅游类、人文类电视节目,更是承担起仪式性传播的作用,它们将各类视听语言推送到各类传播终端,让人们在虚拟现实中享受一场关于城市文化的视听盛宴。

互联网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意义的构建方式。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城市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物化场所存在,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建筑及其由之所构成的空间,而且还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存在,承载了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记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时空的进一步剥离,城市也逐渐成为一种仪式性的空间,来自各地的人们,带着近乎某种“朝圣”的心情进入这一空间,在观察和体验城市“原住民”所创造的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解读并建构城市的意义。进入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的电视媒体,也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参与到建构与解读城市意义的行动中,尤其是各类介绍城市文化的旅游类、人文类电视节目,更是承担起仪式性传播的作用,它们将各类视听语言推送到各类传播终端,让人们在虚拟现实中享受一场关于城市文化的视听盛宴。

《一本书一座城》就是一档别出心裁的城市行走类纪录片,节目共8集,每集25分钟左右,分别讲述了欧洲和中国的8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丰富,书籍阅读反而日渐式微。面对这种现实,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李晗带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细腻的情感,以书本为线索,以影像为纪录手段,去发现一座座城市背后的历史、人文、风俗和人们的生活,节目融合了中西方文化,风格清新、自然,影像唯美、大气。正如该节目的网络首页宣传语:“书,用来阅读,城,让人行走。追随书香,行走城市。从书的视角,看城的故事。”节目试图在文字与影像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书本为线索走进伦敦、北京、巴黎、台北、柏林、上海香港杭州8个城市,并从读书和“读城”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城市文化、建构城市的文化意蕴(参见表1)。

表1 《一本书一座城》城市意象的编码方式

续表

(www.chuimin.cn)

节目的第1集便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为线索,切入伦敦这座城市,节目以小说中出现的大街小巷、各类人群以及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线索,跟随着主持人李晗的脚步,去探访关于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视新体验。在节目中,创作者还穿插了近两年大红大紫的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的部分片段,这不仅强化了文字与影像之间的关联,更为节目创造了一些“看点”和“话题性”,迎合了年轻观众的收视兴趣。

在介绍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时,李晗及其制作团队另辟蹊径,节目选取了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的书《再会,老北京》为线索,从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切入这座城市。节目通过采访在北京胡同里生活的本地人和外来者的故事,展现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并通过展示北京一个小角落的拆迁与重建过程,折射了整个北京城在“旧”与“新”之间的变迁过程。整期节目既有对即将消逝的胡同文化的怀念,更有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展望。

而同样展示城市新旧变化的台北篇则另有一番风味,节目以骆以军的《脸之书》为切入点,与其说是在写城,不如说它是在写人。整期节目通过对作者骆以军的采访,对书中所描写的咖啡馆、舞厅等地点原型的探访,展现了生活于台北城中的不同“脸”的主人的生活。在该期节目中,创作者不仅流露出老一辈台北人因特殊的政治及历史原因背井离乡,而难以返回故土的乡愁旧梦,更展示了新一代台北人逐渐淡忘历史的伤痛,而积极追求新生活的乐观态度,节目在对台北城市和台北人的“新”与“老”的对比中,描绘了全新的台北城市形象。

综观8集节目,除了最后一集《杭州》没有指出具体书目(但是该期的主题是寻找一本能概括杭州特质的书)之外,前7集基本都以一本书或者一本书的内容为线索,既展现了对这些古老城市辉煌历史的向往与依恋,也描绘出这些城市在新时代所焕发出的新风采,深度开掘了“城市”这一意象的人文底蕴。而节目中所介绍的书本,除了《再会老北京》《国立艺专往事》属于文史类之外,其他均为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脸之书》《再见,柏林》《繁花》《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等。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创作者认为,小说更能反映当代城市生活的面貌,而展现“城市”又比“文字”描述更重要,因此,在节目中讲述“城市故事”就成为了根本,书本和文学则成为讲述的媒介。8集节目通过对文字与影像的双重“编码”,建构了创作者心目中的“城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