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入宫后被封为妃。但尽管如此,康熙帝并没有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康熙帝给她的最终封号也只是妃级别。敏妃能死后得到“皇贵妃”封号,以及从葬景陵地宫,其原因就是她的儿子是雍正帝的心腹。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康熙帝和孝恭仁皇后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即敬敏皇贵妃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六月二十六日。......
2023-11-02
景陵妃园寝是清朝所有妃园寝中内葬人数最多的妃园寝,从葬入第一个妃子开始,到最后一个妃子结束,共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的八十八年之久,共葬有四十九人。按照由南往北的排列,她们的宝顶分为七层即七排,其中:
景陵妃园寝康雍乾葬位示意图(绘图:徐鑫)
第一层共2位,左为马贵人,右为僖嫔;第二层4位,左起端嫔、定妃、熙嫔、良妃;第三层5位,为十八阿哥、成妃、襄嫔、宜妃、平妃;第四层7位,为纯裕勤妃、惠妃、温僖贵妃、顺懿密妃、慧妃、荣妃、宣妃;第五层10券,葬9位,尹贵人、谨嫔、空券、伊贵人、布贵人、新贵人、通嫔、静嫔、穆嫔、色常在;第六层11位,文贵人、蓝贵人、常常在、瑞常在、袁贵人、贵常在、徐常在、石常在、常贵人、勒贵人、寿常在;第七层11位,为尹常在、禄常在、妙答应、秀答应、庆答应、灵答应、春答应、晓答应、治答应、牛答应、双答应。
由于陵墓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让死者遗体能入土为安,其次才是为死者祭祀,而祭祀又是分等级的,等级的高低与她们生前的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了解她们的祭祀情况,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景陵妃园寝的这些墓主人的身份信息。现在,根据档案和史料记载,将这些人的人生档案介绍一下: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为太师果毅公遏必隆女,孝昭仁皇后之妹。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十子敦郡王允。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二十七日,生皇十一女。康熙三十三年(1694)十一月初三日薨,谥为“温僖贵妃”。康熙三十四年(1695)九月初八日未时奉安。
顺懿密妃,王氏,知县王国正之女。康熙二十年(1681)入宫,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一月二十八日子时,生皇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十八日卯时,生皇十六子庄恪亲王允禄。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初八日,生皇十八子允祄。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密嫔。雍正二年(1724)六月初十日,雍正帝晋尊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初三日,乾隆帝晋为皇祖顺懿密太妃。乾隆九年(1744)四月十八日薨,年七十岁。乾隆十年(1745)十月十六日辰时奉安。
纯裕勤妃,陈氏,满洲镶黄旗人,二等侍卫陈希闵女。康熙三十六年(1697)生皇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勤嫔。雍正四年(1726)二月,雍正帝晋尊为皇考勤妃。雍正十二年(1734)由满洲镶黄旗包衣抬入满洲镶黄旗。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初三日,乾隆帝晋尊为皇祖纯裕勤妃。乾隆十八年(1753)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二十日午时奉安。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台吉阿郁锡女,待年宫中,尚未册封就死于康熙九年(1670)四月十二日,五月初九日追赠慧妃。康熙十年(1671)二月初九日未时奉安暂安处。康熙二十年(1681)移葬景陵妃园寝,她是最早葬入园寝中的人。
平妃,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孝诚仁皇后之妹。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二十六日辰时,生皇子允禨,三月初一日辰刻死,故不序齿。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二十日薨,当月追封为平妃,是年十月内奉安。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女,本为辛者库,因罪籍没入宫。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初十日未时,生皇八子允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二月册封为良嫔,后来晋为良妃。康熙五十年(1711)十一月二十日薨。她死后,她的儿子多罗贝勒允禩获准“素服三年”,在家里“供奉母妃容像”,又“予定例外,加行祭礼,每祭珍珠金银器皿等物”,“大设筵席,自初丧以至百日,日用羊豕二三十口,备极品”。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十七日巳时奉安。
荣妃,马佳氏,员外郎盖山之女,待年宫中。康熙六年(1667)九月二十日,生皇子承瑞,早殇。康熙十年(1671)十二月二十五日,生皇子赛音察浑,早殇。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初六日,生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初六日,生皇子长华,早殇。康熙十四年(1675)六月二十一日,生皇子长生,早殇。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二十日午时,生皇三子多罗诚隐郡王允祉,八月二十二日晋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五日,晋封为荣妃。雍正五年(1727)闰三月初六日薨,当年十二年初四日未时奉安。她是清朝生育皇子最多的妃子。
宜妃,郭络罗氏,又称郭啰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初为贵人。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二十二日,晋封为宜嫔。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四日申时,生皇五子恒温亲王允祺。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五日,晋宜妃。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二十七日子时,生皇九子允禟。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初七日,生皇十一子允禌。康熙帝死时,宜妃正生病,以四人抬软榻,亲至丧所看视。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二十五日薨。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五日午时奉安。
宣妃,博尔济锦氏,科尔沁达尔汉亲王和塔之女,顺治帝悼妃侄女。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1736)八月初八日薨。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一日午时奉安。
成妃,戴佳氏,亦作达甲氏,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为嫔,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皇七子淳亲王允祐,此子生有残疾。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1740)十月三十日薨。乾隆六年(1741)三月二十四日巳时奉安。
定妃,万琉哈氏,亦作瓦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郎中拖尔弼之女。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日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时,生皇十二子履懿亲王允祹。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定嫔。雍正二年(1724)六月初十日,雍正帝晋尊为皇考定妃,就养于履亲王府邸。在乾隆朝,每逢岁时节日,必迎入宫,乾隆帝为之赋诗献寿。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初七日薨,年九十七岁。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二十五日巳时奉安。她是清朝已知后妃中最高寿的。
惠妃,那拉氏,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九年(1670)闰二月初一日,生皇子承庆。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十四日午时,生皇长子允禔,初排行第五,因其前面四个兄长早亡,成年皇子中他年纪最大,故称皇长子。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二十二日,晋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五日,晋封为惠妃。雍正十年(1732)四月初七日薨。雍正十年(1732)九月初七日未时奉安。
僖嫔,赫舍里氏,赉山之女。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二十二日,晋封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1702)九月薨。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初九日未时奉安。
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之女,初为庶妃。康熙十年(1671)三月十九日,生皇二女,该女婴儿十二年二月殇,仅三岁。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二十二日,晋封为端嫔。薨年不详。康熙五十九年(1720)九月初九日未时奉安。
穆嫔,陈氏,陈岐山之女。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十六日巳时,生皇二十四子諴亲王允祕。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被雍正帝晋尊为皇考贵人。薨于雍正年间。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初四日未时奉安。乾隆元年(1736)五月,乾隆帝追尊为皇祖穆嫔。
熙嫔,陈氏,陈玉卿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年(1711)正月十一日戌时,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封为皇祖熙嫔,乾隆二年(1737)正月初二日薨。乾隆二年(1737)四月十二日午时奉安。
谨嫔,色赫图氏,员外郎多尔济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年(1711)十二月初三日酉时,生皇二十二子允祜。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被雍正帝晋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被乾隆帝晋尊为皇祖谨嫔。乾隆四年(1739)三月十六日薨。乾隆四年(1739)九月二十六日午时奉安。
通嫔,纳喇氏,监生常素代之女,初封贵人。康熙十四年(1675)十月初八日,生皇子万黼,早殇。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三十日,生皇子允禶,早殇。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六日,生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雍正二年(1724)六月初十日,晋尊为皇考通嫔。乾隆九年(1744)六月二十三日薨。乾隆十年(1745)十月十六日辰时奉安。
襄嫔,高氏,高廷秀之女。康熙四十一年(1702)九月初五日,生皇十九子允禝。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四日,生皇十九女。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二十五日,生皇二十子允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晋尊为皇祖襄嫔。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二十八日薨。乾隆十一年(1746)七月十六日辰时奉安。
静嫔,石氏,石怀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1713)十一月二十八日卯时,生皇二十三子允祁,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被乾隆帝晋尊为皇祖静嫔,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初六日薨。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月二十二日辰时奉安。
布贵人,满文档案称卜贵人,兆佳氏,生父为塞克塞赫,职务为参将。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六日生皇五女,康熙帝的前五个皇女有三个幼殇,其弟恭亲王常宁的长女自幼养于宫中,因年龄较大,被称为大公主,于是皇五女则被称为“三公主”。十九岁时,皇五女被封为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杜陵郡王之子噶尔臧,死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十一日亥时薨,因生前患有痼疾,故尸体没有沐浴,丧礼按嫔礼办理,康熙帝“辍朝二日”,十二日未时入殓,十三日巳时移送,暂安朝阳门外大章京孙文善花园。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二月十七日卯时入圈。
马贵人,亦作玛贵人,死亡时间不详,但死后的奉移礼,却是后来妃嫔女子奉移礼所遵循。“查得,马贵人奉移礼致奠,曾用纸锞一万、楮币一万、馔筵九、羊三、酒三瓶,其中纸锞一万减三千为七千,楮币一万减三千为七千,馔筵九减二为七,羊三、酒三瓶,照常,列仪仗,所属管领下男女咸集,礼部、工部大臣等,内务府总管视察,奉移时诸侍女送,派所属管领下官员、执事人并妻十五对,礼部、工部大臣各一员,内务府总管一员送,每旗派章京各三员,每翼各一员,副都统、兵丁八十人,仍令该章京、兵丁看守。令太监等为诸女驾车,派包衣章京三员、护军三十名,太监等乘骑之马匹,自上驷院领取”。康熙五十七年(1718)八月十八日午时入圈。
新贵人,满文档案称忻贵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八月初五日卒。康熙帝谕内务府总管大臣:“新贵人用金黄色车一,金黄色轿一,彩仗比妃稍减。”金棺在五龙亭停放三日,面南摆设银制五供桌,每日供奉茶饭。当月初七日移送朝阳门外花园(殡宫),“以初七之礼祭奠时,祭文写汉文”。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初三日,新贵人已满百日。奉移景妃陵的日期,交付钦天监、扎萨克喇嘛、达木巴格龙诹吉。经反复选择,定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十七日壬寅辰时为吉。至于墓穴动土及安丧之事,钦天监等人说:“慧妃陵(即景陵妃园寝)黑山朝向红,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因年克山,不宜动土安丧。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与山向不合,不宜动土安丧。”署理内务府总管郎中海章、董殿邦将新贵人墓券及安放位置交付男童太监魏柱奏览,奉旨:“著建享殿于二门外东侧。其奉安处,已以朱笔勾圈,于徐常在之南侧。”新贵人暂行安奉之日,由钦天监扎萨克喇嘛、达木巴格龙诹吉,言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二十四日己酉卯时,暂安为宜。其金棺送往妃园寝途中一应事宜,均参照马贵人之例办理。内务府为此上奏:“查得,先前薨逝之马贵人,因摆设彩仗未制作,皇上指定用荣妃彩仗代之,后又降旨(为荣妃)补制。此次(新)贵人取用哪个妃子之彩仗,恭请皇上指派取用,后再补制。”康熙帝朱批:“用惠妃彩仗。”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十七日,新贵人金棺发引妃园寝。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二月初九日午时入圈。
伊贵人,郭络罗氏,又称郭啰罗氏,满洲镶黄旗人,宜妃之妹。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二十七日寅时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二十三日子时生皇子允。雍正七年(1729)八月二十五日卯时入圈。
蓝贵人,亦作兰贵人,乾隆二年(1737)五月二十六日薨。乾隆三年(1738)闰九月二十七日午时入圈。
袁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初七日亥时生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康熙五十八年(1719)九月初九日未时入圈。
文贵人,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一日午时入圈。
尹贵人,乾隆四年(1739)九月二十六日午时入圈。
常贵人,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二十一日午时入圈。
勒贵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二十五日巳时入圈。
贵常在,雍正二年(1724)四月十九日午时入圈。(笔者注:之所以称之为“贵常在”,这是根据《陵寝易知》记载而定的。在《昌瑞山万年统志》则记载为“贵答应”,对此下文有详细解释)
瑞常在,雍正二年(1724)六月十七日午时入圈。
常常在,雍正十一年(1733)九月初七日入圈。
尹常在,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一日未时入圈。
禄常在,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一日未时入圈。
徐常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十四日死,棺漆红油,统一花纹刷一次。“越栓为红绸,制无花青缎帷,明旌引,四十八人抬之。拣骨殖后,闪缎夹被一床、褥一条、绫子双层布单一条,栓瓶口时,为红片金缎双层布单”。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一日未时入圈。
石常在,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一日未时入圈。
寿常在,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一日未时入圈。
色常在,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一日未时入圈。
妙答应,雍正十一年(1733)九月初七日未时入圈。
秀答应,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初六日未时入圈。
庆答应,乾隆六年(1741)三月二十四日巳时入圈。
灵答应,乾隆十一年(1746)十月十六日辰时入圈。
春答应,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十二日午时入圈。(www.chuimin.cn)
晓答应,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十二日辰时入圈。
治答应,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二十九日卯时入圈。
牛答应,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初六日巳时入圈。
双答应,雍正七年(1729)四月二十七日卯时入圈。
以上是葬入景陵妃园寝的康熙帝妃嫔的生平简介。由于档案的欠缺或者记载不详,康熙帝的实际妃嫔数量很可能比目前知道的要多,起码据目前已有的一些史料记载情况来看,康熙帝的妃嫔数量就不止景陵妃园寝葬有的这些,其中经过对《清皇室四谱》[1]的整理和分析后发现,景陵妃园寝葬的那些嫔及嫔以上位号的女人,《清皇室四谱》都有记载,但《清皇室四谱》中以下的记载无法与葬入景陵妃园寝的康熙帝妃嫔对号入座:
《清皇室四谱》封面书影
《清皇室四谱》上对安嫔、敬嫔的记载
安嫔,李氏,总兵刚阿岱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安嫔。
敬嫔,章佳氏,据圣祖御集当为王佳氏,护军参领华善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敬嫔。
贵人,纳喇氏,那丹珠女。
贵人,陈氏,陈秀女。康熙五十二年生皇子允褑。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女。
贵人,易氏,雍正六年戊申卒。
庶妃,钮祜禄氏,员外郎晋宝女。康熙四十七年生皇二十女。
庶妃,张氏。康熙七年生皇长女。十三年生皇四女。
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女。
庶妃,刘氏。康熙三十七年生皇十七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景陵妃园寝内未葬有《清皇室四谱》记载的安嫔和敬嫔。又通过查看《圣祖仁皇帝实录》发现,其中有册封安嫔和敬嫔的记载:
(康熙十六年八月乙巳朔)丙寅(二十二日)。遣尚书吴正治,侍郎额星格、杨正中、马喇、富鸿基,学士项景襄、李天馥等持节授册,封李氏为安嫔;王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马佳氏为荣嫔;纳喇氏为惠嫔;郭罗洛氏为宜嫔;何舍里氏为僖嫔。
因此可以确定,康熙帝确实有被称为“安嫔”和“敬嫔”的两个女人。除这两个人之外,《清皇室四谱》记载的其他八个人,则因发现的记载太少,无法与葬在景陵妃园寝的其他人对照,因此无法确定是否有与景陵妃园寝内的贵人、答应和常在属同一人的人。
之前笔者就分析过,康熙帝的妃嫔应该不止葬在景陵、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景陵妃园寝的五十五人,那么像“安嫔”“敬嫔”等这样的妃嫔,为什么没有葬入风水墙内的皇陵中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也许有这样三个原因:
(一)她们虽然有位号,且较高,但由于她病死的原因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比如传染病,于是她们死后就不能葬入风水墙内的皇陵中,只能另选他处安葬。
(二)虽然现有记载中,她们的位号较高,但是后来也许因得罪了皇帝被降级,其地位有可能比答应和常在还低,还可以确定她们生前没有生育过,因为如果有生育的话,皇家玉牒上就会有记载。
(三)或者这些人生前没有侍寝过皇帝,她们死后只能葬在风水墙外。例如雍正帝的老贵人,死后就是葬在了风水墙外的苏麻喇姑园寝。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安嫔”“敬嫔”等人确实存在,但又没有能葬入风水墙内的皇陵,那么她们会被葬在哪里呢?
回答这个问题有些棘手,因为现有的档案和史料都没有记载她们死后葬在了哪里,在档案欠缺的情况下,一切都只能根据一些只言片语的旁证进行猜测,于是被称为“曹八屯寝园”和“淑勒妃寝园”的两个地点有可能是她们死后的墓地。
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九月二十日,“内务府奏为办理袁常在移葬折”:
内务府等部谨奏:为请旨事。
现窃依葬于曹八屯寝园之辛贵人例移办袁常在灵柩送往淑勒妃寝园安放,及将动土修圈之吉日良辰,交钦天监衙门,由喇嘛等择视,淑勒妃寝园乃黑山转向红色。今年十月初四日癸卯日未时动土修圈为佳,十二月十七日乙卯日未时安葬为佳,来年庚子年,山顶不合,不可动土安葬。十月初四日始动土修圈,修至十二月十七日,日期甚近,不得修建,既然来年又不可安葬,现择视移送、暂厝之吉日良辰,于今年十月十一日庚戌日辰时移送为妥,十一月二十九日丁酉日未时,暂安葬为妥。依此择视于十月十一日辰时移袁常在灵柩往淑勒妃园寝,依辛贵人之例造木板房,暂安放。此送往时,自曹八屯至蓟州,将送往二阿哥福金棺椁时所造四站席殡宫留之,自蓟州抵淑勒妃园寝间,于林河增修一站席殡宫,现既然袁常在棺椁尚未漆竣,送抵淑勒妃园寝,亦照辛贵人例修精致席殡宫,暂安放,照例恭谨油漆,十一月二十九日未时暂安放于木板房,为请示修木板房、安放寝宫之处及淑勒妃园寝图一并奏览,俟奉上指示,交付工部,预修木板房,移送、行走、守护、安放、扫墓诸事,俱依往送辛贵人之例为之;修圈、安葬、动土之处,交钦天监衙门、喇嘛等。择视山顶合年吉后,再另行仪奏可也。为此谨奏,请旨。
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务郎中董殿邦、礼部尚书贝和诺、工部侍郎穆尔泰。
朱批:依奏。
在这份奏折上,明确记载有被称为“辛贵人”的葬在了曹八屯园寝,又有个被称“袁常在”的则被葬在淑勒妃园寝,去淑勒妃园寝要途经蓟州,蓟州在清东陵以西即现在的天津市蓟县。又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记载:
今景山袁常在于(康熙五十八年八月)本月十二日薨,入殓、移送之吉日良辰著钦天监择视,本月十三日癸丑日申时入殓为妥,十七日丁巳日不可出殡,十九日卯时移送,现朝阳门外孙卫善花园房屋倾斜,且墙院俱倒塌,不可安放,另处亦无,既然曹八里屯殡宫有三间空房,送往暂厝,按何例办理之处,伏起圣裁。奉旨遵行。为此谨奏,请旨。
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务郎中董殿邦、礼部尚书贝和诺、工部侍郎穆尔泰。
朱批:照辛贵人例,免祭文、仪仗,余依仪。
在这份奏折上,可以知道袁常在是居住在景山的,死亡日期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八月十二日,十九日卯时暂安曹八里屯殡宫。又据上份奏折所知,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一月二十九日未时暂安袁常在放于淑勒妃园寝木板房。而以上这些资料,可以确定实际上有袁常在这个人,而且这个袁常在是康熙帝的妃嫔,却并不能确定她所葬的淑勒妃园寝就是景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当时在档案中被称为“慧妃陵”。又根据上述奏折所知,这个淑勒妃园寝就应该在蓟州附近,那么,如果这个淑勒妃园寝不是景陵妃园寝的话,那就是另外的一个葬妃嫔的园寝。
曹八屯园寝这个地点仅见于档案中,实际无任何考证。
因此,笔者根据以上两份奏折分析推测,康熙帝的妃嫔如果死后没有葬入景陵妃园寝,那就很可能死后葬在了曹八屯园寝和淑勒妃园寝。
以上仅是笔者分析,属于抛砖引玉,具体情况如何,尚待新的档案发现。
同时,根据以上两份奏折及其他档案记载还可以知道,虽然嫔及以下贵人、答应、常在在宫中地位并不算高,但是她们的丧葬礼仪还是很隆重讲究的。因此可以推测,妃嫔薨逝,入殓、移送之吉日良辰皆需要著钦天监择视,移送停灵处谓之出殡,奉移时,沿途送葬的仪仗、车马安排极其隆重。然后由宫廷内钦天监、喇嘛,依照山陵风水,选定入葬吉期奉移山陵。如果遇到山陵风水与下葬年份日期相克,只能在陵园内搭造木板房,临时将金棺停在板房中,要等待吉年吉日才能下葬,谓之暂安。下葬的圈位(即宝顶位置),是皇帝根据寝园图纸亲自圈定,才能修圈(建地宫等)。修圈、安葬、动土之处,均由钦天监衙门、喇嘛等择视山顶合年吉后确定。
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记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常在死后:“棺漆红油,统一花纹刷一次。越栓为红绸,制无花青缎帷,明旌引,四十八人抬之。拣骨殖后,闪缎夹被一床、褥一条、绫子双层布单一条,栓瓶口时,为红片金缎双层布单。”
又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记载,贵人死后,使用棺椁等丧葬礼仪等情况如下:
贵人薨,喇嘛、太监、和尚、道士等转轴念经,棺漆红油,以蟒缎一匹、闪缎一匹、绸一匹为之,刷三次。越栓为红绸,架红蟒缎帷。纯小龙蓝蟒缎垂帐,停放五龙亭三日,前设银制五供桌,每日贡献饭桌、茶、差派饭上人、茶上人,著在贵人前女子四人、太监十二人穿孝。差派未轮主子班内管领一人,著一管领之半数男丁、妇女穿孝,俱禁剪发辫。棺罩顶帏为红绸,垂沿为纯小龙蓝妆缎,顶子以旋木贴飞金,抬架、幡、抬杠为红色,六十四人抬,穿孝舆服。备六马驮二皮包列队,仪仗为镀金顶金黄色轿一顶、金黄色车一辆、宝箱有花红绸伞二把、素金黄色扇屏二座、贴飞金凤凰黑旗一对、银脸盆一个、痰盂一个、香炉一个、盒一个。
如果是贵人,死后按嫔丧礼仪办理,其情况如下:
著喇嘛十一人转轴念经,皇上辍朝二日,此二日自皇宫以下,宗室以上,不祭、不还愿,著素服。停厝三日,每日晨贡献饭桌、夕贡献饽饽桌、茶。差膳上人、茶上人,著四十喇嘛念经三日,棺油漆金黄色,帏、棺罩顶帏俱用金黄色绸、垂沿为纯小龙蓝妆缎,顶子为旋木贴飞金,抬架、引幡、抬杠俱为金黄色,刷棺椁时,以金黄色蟒缎一匹红片、金缎一匹、闪缎一匹,刷三次,棺椁越栓红绸。在贵人处之女子、太监、娘家男、女穿孝。因贵人无派份管领,差派未轮主子班内管领一人,著一管领之半数男、女穿孝,俱禁剪发辫;和硕亲王以下,内大臣、侍卫、民公、侯、伯、都统、尚书、子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金以下,固山贝子福金、县主以上,民公、侯、伯、都统、尚书、子之妻室齐集。出殡备八马驮二皮包列队。仪仗宝箱有花红绸伞二把、素金黄色扇屏二座、贴飞金凤凰黑旗一对、树瓜棍一对、金黄色轿一顶、金黄色车一辆、银脸盆一个、痰盂一个、香炉一个、盒子一个。
通过以上记载分析,笔者认为,康熙朝的贵人及贵人以下位号的妃嫔死后,是火化装骨灰坛后,再将骨灰坛放入棺椁,并且其棺椁是红色,被称为朱棺。而嫔则使用金黄色棺椁,被称为金棺。这只是笔者分析,具体情况尚待新的档案发现。
有关康熙帝陵历史之谜的文章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入宫后被封为妃。但尽管如此,康熙帝并没有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康熙帝给她的最终封号也只是妃级别。敏妃能死后得到“皇贵妃”封号,以及从葬景陵地宫,其原因就是她的儿子是雍正帝的心腹。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康熙帝和孝恭仁皇后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即敬敏皇贵妃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六月二十六日。......
2023-11-02
而陵寝所立的功德神碑,其碑文则是研究帝王一生政治功绩的参考史料。然而,笔者通过对陵寝的碑文研读后发现,碑文中竟然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没有记载。在孝陵的功德碑碑文中,对于追论睿亲王多尔衮之罪的事,只字未提。铲除这些乱臣贼子,是当时的国家重大政治事件,是名副其实的先帝的伟绩神功。不知为什么在彰显先帝“圣德神功”的碑文中都缄口不言,讳莫如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举止严重,性度恢宏。......
2023-11-02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头晕,渐觉消瘦。回京之后,因皇太后违和,心神忧瘁,头晕频发。其初,汉高祖一泗上亭长耳。自昔帝王,多以死为忌讳。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侈然自放,耽于酒色”所致。故朕莅政,无论钜细,即奏章内有一字之讹,必为改定发出。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后,过伤心神,渐不及往时。......
2023-11-02
景陵是清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由于建陵较早,各种档案丢失或残毁,景陵的堪舆人及选址的“风水说帖”目前并没有发现,虽然这是一个遗憾,但在民间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选址传说:康熙帝登上皇帝宝座后,派出大学士、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和钦天监官员到昌瑞山顺治帝孝陵附近相度万年吉地。陵寝选址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要从宏观、总体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具体选址地点的风水。......
2023-11-02
而又据一些档案记载分析,康熙帝的死不仅出乎人们的意料,也是他没想到的。首先,人们认为康熙帝觉得自己的安全没有保障。允禵执手延信,痛哭失声,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遍查档案记载发现,皇四子胤禛对康熙帝的“病情”最为关心关注,并且行迹最为可疑。于是,康熙帝的皇四子胤禛便成了人们最大的怀疑对象。康熙帝与胤禛的对话时间是巳刻,康熙帝死亡时间为戌刻。......
2023-11-02
因为这两座妃园寝均建于盛世时的乾隆朝,因此它的规制未能被后世所采用,于是其规制被定性为超规制的妃园寝。这在妃园寝中是唯一的特例。而这座妃园寝的厢房则设有前廊,超越了标准规制的妃园寝。所以在一座园寝内建两座方城、明楼和宝顶,这在清朝妃园寝中是独一无二的。......
2023-11-02
孝东陵的格格,指的是顺治帝的低级侍妾,因为她们并没有得到正式封号,因而被统称为“格格”。此外,还有王爷的夫人,除了有福晋、侧福晋等称呼外,也有一些低级侍妾也被称为“格格”。这只能说明,清初妃嫔位号的混乱和区分尚不明确。孝东陵里葬的四个福晋也是顺治帝较低级的妾,在《清皇室四谱》中被称为“庶妃”。......
2023-11-02
在民间,人死之后,不仅要为其摆设祭品,还会为其焚烧一些他(她)生前使用及喜爱的物品,供其在阴间继续使用,谓之“烧饭”,又称“送褡裢”。第一次焚烧物品,称“小丢纸”;第二次焚烧,称“大丢纸”。惇怡皇贵妃死后,在她入葬地宫的当天,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为她举行了“大丢纸”,并将她使用过的仪仗车轿也废弃,任其自行朽烂。据统计,这些物品中,仅黄金就有六百多两。在清朝,贵人死后奉安前,也有此类仪式。......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