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对“问题学生”同样适用。转化“问题学生”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苦口婆心的孤军奋战。总之,转化“问题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引导“问题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2023-10-21
郑燕老师:
你说读到陶行知先生说的“拜小孩子为师”很感动,但就是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操作,你问我:“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向学生学习?”
说实话吧,我很感动于你对陶行知的感动。现在,一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生就是“欠揍”,以强调“师道尊严”为名,主张教师就应该有自己“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在这种背景下,你还崇尚陶行知的“拜小孩子为师”的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其实,教师真正的尊严源于学生发自内心的敬意,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觉。教师放低身段向学生学习,才会让学生由衷敬佩我们。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向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尊重——这只是一种意外的收获,我们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向学生学习呢?根据我几十年的实践,有三点建议:
第一,从我们和学生打交道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拙著《教育的100种可能》中,我写了两个成绩很差的学生的故事。从教之初,我班上有一个女生,性格温和但成绩很差,有一次她迟到了,我便罚她站。后来她因病休学时,我心里暗暗高兴。一年后复学到了下一个年级插班,在校园里碰见我还主动问好。但后来这女孩突然病逝了,我才知道她一直患有白血病。在殡仪馆面对她的遗体,我特别内疚,泪流满面,我想,早知道你有白血病我就不会罚你站了。但我继续追问:难道她没有白血病,我就应该罚她站吗?我决心从此以后不再罚学生站。我有这个想法,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这是早逝的小姑娘带给我的进步。不是说她主动“教育”了我应该如何当老师,而是我从自己在她身上犯的错误中进行了反思,进而对教育的认识更正确和成熟。所以,反思是关键。没有反思,教师犯一百次错误都不会有进步,而善于反思每一次错误,就能把错误变成向上的台阶。
第二,随时主动敞开胸怀,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或建议。(www.chuimin.cn)
我教书几十年,无论是教语文还是带班级,从来没有家长投诉过我。这不是因为我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无懈可击,而是因为我经常在学生中征求他们对我的意见。比如,我会定期搞问卷调查:“你认为李老师这个月讲得最好的一篇课文是哪篇?”“你认为李老师这个月讲得最差的课文是哪篇?”“你认为李老师这个月出的最好的作文题是什么?”“你认为李老师这个月出的最差的作文题是什么?”……这些调查都是无记名的形式。班级管理也是如此,我经常在学生中搞书面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我工作的意见。每到新年,我都会让学生给我写一封信,内容包括:1.过去的一年,李老师有哪些做法值得肯定,并希望李老师继续坚持下去?2.过去的一年,李老师有哪些不足或做得很不好的,希望李老师改正?3.新的一年,你对李老师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我对学生说,这是你们送给李老师最好的新年礼物。元旦过后,学生返校便把信交给我。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或者是建议,每一封信都是孩子们真诚的心声。在读学生信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我为学生的直率(在我看来这正是他们对我的信任)而感动,我为学生对我的鼓励而感动(我觉得,我们稍微对学生好一点,学生就铭记在心,对我们感激不尽。学生真是太纯洁了!)我更为自己的过失而深深内疚、自责。正是在历届学生这样的帮助下,我不断成长着,走向教育的成熟。
第三,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将接受学生的监督制度化。
前面说的两点,更多的是出于教师的道德自觉与行为自律,换句话说,是教师出于高尚的师德而主动向学生学习,但是如果有教师没有这个“觉悟”呢?是不是出现了教育失误或犯了错误,学生就拿他没办法呢?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我是用体现民主精神的班规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们的班规是每一个学生自己制定的,我不参与任何条款的草拟,但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班规制定的原则:1.广泛性,即班规条款必须穷尽班级可能出现的一切违纪现象;2.可行性,即班规是对违规行为的制约,而不是道德的倡导,既然是制约违规行为,那么就必须有合理而适当的惩戒措施;3.互制性,即师生之间互相制约,特别是学生对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所有老师的行为制约。因此,学生针对我可能出现的错误,比如拖堂、伤害学生人格的批评、体罚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限于篇幅,我不便举例了。总之,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学生通过班规对我的制约,我改正了许多缺点,避免了不少教育失误。
向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尊敬我们,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教育避免失误而更加科学,最根本的目的,是靠尊重培养尊重,用平等造就平等,以民主滋养民主。
你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7月27日
有关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的文章
我想,这对“问题学生”同样适用。转化“问题学生”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苦口婆心的孤军奋战。总之,转化“问题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引导“问题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2023-10-21
所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定要自然切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故事之中,进而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启迪。《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主题是爱与坚强。所谓“让学生走进故事”,就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组织他们讨论,或者让他们推测故事的发展以及结局,等等。把故事讲好,当然不止上面所说的几点,不过限于篇幅,我暂时就说这些。......
2023-10-21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提问比较多,这两个“重点”往往可以“重叠”,也就是说,学生的提问中往往会包含教师本身也想提出的问题,至少会有所涉及。但现在我没有做任何预设性提示,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由提问,结果学生提了许多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尊重学生先提问,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同样拥有的提问权。所以,我提倡学生提问,绝不是说教师不能提问,只是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提问,而不让学生提问。......
2023-10-21
我真诚地对学生们说:“昨天,抄作业是该批评,但我对她的批评显然过分了,我武断地说以前的作业都是抄袭的,更是极端错误的。我向同学诚恳道歉。我还要感谢尹萍同学,是她帮助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是她提醒我改正错误。希望同学们向尹萍学习,随时监督我!”从那以后,每当我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怒不可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尹萍对我的批评。......
2023-10-21
所以,你说现在孩子所享受的爱已经够了,不应该再强调对孩子的爱了,否则,他们缺乏挫折教育,将成为精神上的“玻璃人”,或巨婴。真正的教育之爱,至少有四个内涵:尊重、理解、规则、放手。没有尊重的爱,就是专制的“爱”,是对子女不由分说而强加给他们的“爱”。如此无视起码公共规则意识的“爱”,只能培养出骄横的小霸王。他们天天都在被“挫折”,哪里需要我们专门对他们进行所谓“挫折教育”呢?......
2023-10-21
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每次都“说服”学生,但我从不认为我没有“说服”学生的谈心是失败的。我越来越认为,如果谈心是为了“说服”学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违背教育真谛的。所谓“说服”学生,是建立在一种假想的前提上,即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真理的服从者。而教师居然还时时想“说服”学生,这不是很愚蠢吗?你看,你本来是问我“如何说服学生”,可我最后的回答是“谁也别说服谁”。......
2023-10-21
作为一个退休教师,我愿意给你谈谈,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必须说明,“让学生喜欢”并不是评价一堂课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第一标准。让学生喜欢,就是让学生感到听课“好玩儿”“很有意思”。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但上述种种超越具体学科的教学艺术,都能让学生喜欢上课,这是毫无疑问的。学生不喜欢听你的课,却不敢对你说,而回家对爸爸妈妈说。......
2023-10-21
在这个前提下,关于如何具体“备好一堂课”,我有五条建议——第一,反复朗读课文或教材内容。熟悉教材,是备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这样,一篇课文在教师手中才能举重若轻。这样,上课时教师会从容得多,学生也会更有收获。备好一堂课当然不只需要注意这五条,但我根据自己的体会,着重说这几点,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