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沟通力,增进多重理解

培养沟通力,增进多重理解

【摘要】: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今天的孩子是在“声、光、电”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是在充斥各种信息的环境中成长的,今天的孩子之所以接受新事物快、懂事早、知识面广,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促使其视野开阔的结果。年轻的父母,虽有长者的权威,但其无力的、乏味的“教诲”远不如“声、光、电”的刺激来得丰富、来得快。沟通需要共鸣和共识,需要心心相印,需要了解,让孩子领会沟通的必要,理解沟通的技巧,是父母的义务。

人际交往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孩子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谦让等许多品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现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不会与人沟通、交往。这常常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

其实,沟通力是人性在精神轨道上对外的“宣言”,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一个在家里善于和父母、兄妹、亲属沟通的孩子,日后走上社会也一定善于和同事朋友及领导沟通。沟通的目的是共赢,沟通的技巧是倾听,沟通的前提是好的心态,沟通的基础是人性。和上级沟通需要视野和胆识,和下级沟通需要关心和支持,和同级沟通需要谦虚和畅言,和长辈沟通需要倾听和尊敬,和平辈沟通需要理解和包容,和晚辈沟通需要慈爱和引领。

一个性格孤傲、自私、自大的人,很难与别人沟通;一个没有耐心、没有修养的人自然就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基本的需求。关心别人需要沟通,被别人关心同样需要沟通,沟通是心理情绪的医生,是做事的基本能力,也是让人认可的必要手段。

今天的父母往往有一种习惯,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既寄托无限希望,又语重心长。寄托的希望是望子成龙,语重心长所表达的是“要好好学习”、“要争气”、“不要让爸爸妈妈失望”的“说教”。这样的沟通让人感到语言空洞、情感干瘪。

父母这种无序的、无理性的“唠叨”,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焦躁情绪,甚至引出“不听话”、“出走”等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今天的孩子是在“声、光、电”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是在充斥各种信息的环境中成长的,今天的孩子之所以接受新事物快、懂事早、知识面广,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促使其视野开阔的结果。

今天的孩子可以一边用MP3听着音乐,一边享受着电视闪动着的画面,又一边写着作业。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具备了多视角、多接点、多种爱好的文化熏陶,自然对事对人都有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年轻的父母,虽有长者的权威,但其无力的、乏味的“教诲”远不如“声、光、电”的刺激来得丰富、来得快。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眼里,就成了厌烦的符号,成了飞不高的“菜鸟”。父母对孩子的召唤“不好使”,其实,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落伍了。正视现实,努力跟进时代,用经验和悟性的长项和孩子进行社会性对话,恐怕是父母要认真思考的。

沟通要讲技巧,注意沟通时氛围的营造。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要辅以兴趣的启发;孩子伤心的时候,要辅以智慧的注入;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辅以勇气的给予。父母要学会观察,要学会倾听,要敏于发现,要多一点鼓励,多一点交流,多一点慈祥,以此作沟通的铺垫。

沟通不只是语言的沟通,还要学会没有语言的沟通,没有词语的沟通。沟通需要共鸣和共识,需要心心相印,需要了解,让孩子领会沟通的必要,理解沟通的技巧,是父母的义务。

怎样引导孩子与人沟通和交往呢?(www.chuimin.cn)

方法1:教孩子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当孩子告诉你不喜欢同桌时,耐心地引导孩子分析不喜欢的原因。应认真倾听孩子的理由,再认真帮孩子找原因。

方法2:让孩子多看别人的优点。

开展找优点的活动。每个人都有优点,让孩子仔细寻找。

方法3: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人要有大胸怀,不计较小节,人才会显得大气。”

方法4:帮孩子想一些与人沟通的办法。

比如:“你的同学有什么兴趣爱好?”“你同学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你能不能向你的同学学习,如果那样,你会更加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