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大约10 多年的过程中,以太网及其技术在局域网产品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早期的以太网传输速率较低,属于传统以太网的范畴。由于传输介质的相关特性,目前以太网大多采用双绞线或光纤两种传输介质组建网络。表4.1常见以太网传输介质标准由表4.1 可以看到,10Base2 和10Base5 网络可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或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而从传输距离方面考虑,则10Base5 网络要更好一些。
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大约10 多年的过程中,以太网及其技术在局域网产品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早期的以太网传输速率较低,属于传统以太网的范畴。
以太网在物理层可以使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基带和宽带)及光纤。IEEE制定了一系列使用相应传输介质的标准,并采用<数据率><信令方式><最大网段长度>的记法。如10Base5 表示使用粗缆(直径为10 mm,特性阻抗为50 Ω)作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其中,“10”表示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10 Mbit/s,“Base”表示电缆上传输的是基带信号,“5”表示每一段电缆的最大长度为500 m。除此而外,这种记法的后面还可以添加传输介质的标识或接口类型(“T”表示双绞线,“F”表示光纤,“BROAD36”表示CATV 电缆)。这样,便可以通过网络名称了解网络的大致状况。由于传输介质的相关特性,目前以太网大多采用双绞线或光纤两种传输介质组建网络。常见的以太网传输介质标准见表4.1。
表4.1 常见以太网传输介质标准

由表4.1 可以看到,10Base2 和10Base5 网络可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或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而从传输距离方面考虑,则10Base5 网络要更好一些。
10Base-T 网络采用双绞线作为主要传输介质,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中间结点是一个集线器,每台联网的计算机通过双绞线集中连接到集线器上。集线器的作用类似于一个转发器,它接收来自一条线路上的信号,然后向其他所有线路转发。尽管从物理上看是星形网络,但在逻辑上仍然是一个总线型网络,各个站点仍然共享逻辑上的总线。因此,采用集线器构建的以太网仍然属于同一个冲突域。这种网络的连接结构如图4.6所示。
(www.chuimin.cn)
图4.6 10Base-T 网络的连接结构
由于10Base-T 网络在数据传输中要检测冲突和传输衰减的原因,其单段网线距离不超过100 m。与10Base2 和10Base5 网络相比,这种网络更适合在已铺设布线系统的办公大楼环境中使用,因为在典型的办公大楼中95%以上的办公室与配电室的距离不超过100 m;同时,它采用与电话交换系统相一致的星状结构,容易实现网络线与电话线的综合布线。
10Base-F 网络指采用光纤介质和基带传输、传输速率为10 Mbit/s 的以太网。由于光信号单向传输的特点,这种网络的结构呈星状或放射状,如图4.7所示。
这种网络的基本组成除计算机外,还有光纤集线器、光纤网卡、光缆。光缆中至少有一对光纤(发送和接收各用一根光纤),接头为ST 或SC 接头。光纤与网卡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将光纤直接通过ST 或SC 接头连接到可处理光信号的网卡上;另一种是通过外置光纤收发器连接,即光纤收发器一端通过AUI 接口连接电信号网卡,另一端通过ST 或SC 接头与光纤连接。在组网中,也可采用光-电转换设备将光纤网与其他网络组合在一个网络中。

图4.7 10Base-F 网络的连接结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