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文化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

乡村文化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方针政策,目的是从宏观角度全局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无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形态多样、风情各异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地理选址考究、空间布局精妙、传统文化鲜明、建筑景观风格明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维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根脉,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的发展如同有机体一般仍保存良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经济水平迅猛提高,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传统村落民族景观的衰败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消失,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亦持续受到现代科技与世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的消亡不仅是物质景观的消失,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和传统基因的弱化。因此,传统村落文化多元性保护工作的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自2012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共同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起,2013年、2014年、2016年、2019年我国相继遴选公布了五批共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第一批646个、第二批915个、第三批994个、第四批1598个、第五批2666个,传统村落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强调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方针政策,目的是从宏观角度全局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方向。(www.chuimin.cn)

传统村落的研究趋势表现为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其文化特性与传承策略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可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文化基因关系到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在传统村落中,任何文化元素从最初建立到代际存续均依赖文化基因的复制来实现遗传控制,将某文化类型既有自身遗传性又具有对外变异性的特征与生物学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引申出文化基因这一基本单位并建立文化基因理论,能够丰富传统村落的研究视角,拓展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向。在国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大背景下,只有根据地域文化的本质特性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