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体育场馆兴起与现代化发展孕育成功

体育场馆兴起与现代化发展孕育成功

【摘要】:(二)现代体育场馆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日益增长,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场馆外环境使用上的这种不均衡性,要求设计不能仅限于满足比赛期间的交通疏散要求,应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方面考虑。多功能的体育场馆更能满足多种使用要求,而不仅仅是为某一种体育项目而设计及建造,这种适应市场规律的变化势必会为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及市场竞争力。

(一)古代体育场馆的兴起

远古时代,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的手段较少,在当时的环境下,要求人们具有强壮的身体,突出地表现为力量、耐力和速度。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产生于公元前776年,每四年夏天召开一次。在早期的奥运会中,赛跑是在一块空地上举行的,从敬拜诸神的地方阿尔蒂斯起,直到哥罗纳斯山的山脚一带为止。这个空旷的运动场地是长方形,跑道是直道,长192.27m,道宽32m,每次可供20名选手同时比赛,起跑线用石条铺成,上面刻有两条平行的小槽,供运动员起跑时使用。这就是当时用来比赛的运动场,而现代的最古老的运动场位于原来的宙斯庙附近。它长200m,宽175m,位于长满橄榄枝、桂树、柏树的丘陵地带。

体育场地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在跑道的另一侧堆起土台,又在跑道转弯的一端修了舞台,把两侧看台连成“U”字形体育场。以后,大理石台阶看台代替了土台。跑道由大理石看台围起来,舞台和部分看台加上了顶棚,到公元前5—前4世纪,运动场成了封闭式。练习场用石柱廊围成方形,赛场的西南部是练习场和训练场。一侧建有会议厅、更衣室、涂抹室、浴室等。还有跑马场、用于庆典的会议厅和供运动员居住的公共建筑,这就是体育场馆的最早雏形。

罗马帝国则是西欧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在那时罗马帝国修建了著名的圆形竞技场,斗兽场以及人工湖等宏伟建筑。在历史上,它一出现就以统治性的力量主宰着城市的生活,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构成。作为有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类型,它们凭借着独特的造型在城市环境中占有标志性的地位。到了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施工方法等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建筑在体量、跨度、空间造型等方面的局限,体育建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到了当代,随着各种建筑思潮的影响,体育场馆的建筑更强调表现自我,强调单体造型,强调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和结构造型的新颖。

(二)现代体育场馆的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日益增长,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布局单一、功能不全的体育场馆已完全满足不了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相对集中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运动场馆。

1.体育场馆的布局由单一独项的建筑走向综合性的相对集中的建筑群体

体育场馆与其外部空间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城市这个复杂巨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受城市的制约,同时又为城市服务。举办各种重大比赛时,体育场馆的外环境人流量大且相对集中,以必要性活动为主;而无比赛时多为闲散人流,使用目的和使用率都不同于比赛期间,以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为主。体育场馆外环境使用上的这种不均衡性,要求设计不能仅限于满足比赛期间的交通疏散要求,应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方面考虑。(www.chuimin.cn)

过去,体育场馆建设馆只是为比赛而建造,功能单一、设施不配套,有些场馆投资大,占地广,而利用率低、综合效益差,同时单一独项的体育场馆在布局上显得古板没有活力。而现在的体育建筑设计内容已超越了单纯容纳体育运动场馆的范畴,将休闲、餐饮、购物、娱乐同时包容进去。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复合性建筑群体。其最大特点就是:大分散小集中,考虑了会后场馆的利用问题,与周边环境达到协调一致,较之单一独项的建筑在布局上更开阔、活泼、自由。如:深圳宝安体育中心,其设计主题就考虑到了城市中心的体育文化和娱乐场所及体育比赛,文化活动、政治会议、商业活动可同时举行。综合性的相对集中的建筑群体的布局设计是当今各国体育场馆建设的最大特点。它集中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使之功能更完善,利用率提高,在布局上更能充分利用地形、环境、交通,使之空间更广、组合更合理。

2.场馆建筑由单一功能转变为多功能

作为体育产业主要物质基础的场馆设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为背景寻求新的设计模式,要充分发挥效益,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空间系统,以适应体育产业系统的多种需求。我们知道体育场馆功能设计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体育型,另一种是多功能型。体育型的功能设计主要是以一种体育项目为主,同时兼容其他小场地体育项目,如以篮球为主的体育馆和以手球为主的体育馆。多功能型的设计是以体育为主,同时兼容工艺表演、大型集会、陈列展览等。

体育比赛不以单一的项目为主,而是以较多相近项目和提供较多训练场地为目标的优化组合。相比之下,体育型的场馆在做多种项目的使用时质量不佳,利用率低,综合效益差。而多功能型的场馆就能较好地满足多种使用要求,可明显提高使用率,这也符合“以馆养馆,多种创收”的市场规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活动座椅和移动看台实现对比赛场地的变换,使体育馆既能进行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室内网球、体操、举重等运动项目,又能开展艺术表演、娱乐活动音乐会、展览会及大型集会等活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使体育场馆做到“一场多用”或“一馆多用”,诸如这样的体育馆在国外已有不少,如美国汉普顿多功能文娱体育馆等。

体育场馆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是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循环。多功能的体育场馆更能满足多种使用要求,而不仅仅是为某一种体育项目而设计及建造,这种适应市场规律的变化势必会为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及市场竞争力。

3.高科技手段的融入给现代体育场馆注入生机

先进的技术是联合建筑硬件(场地、服务空间与其他附属设施)与软件(管理、运转、经营、策略)的纽带。现代体育场馆功能得以高效运转,当然离不开高科技手段的融入。场馆的经营效果与使用的舒适、方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此。例如,为提高电视转播的画面质量,保证其生动性,应选择摄像机的最佳拍摄位置,便于近距离追踪、远摄、采访及获得生动画面,使用先进合理的照明设计,半透明膜材料做遮阳棚,避免转播时产生阴影及观众闪光灯摄影的干扰。运用信息技术和运动监控记分系统及通道监控系统,保证比赛的公正性及赛事安全等。这些先进的技术给体育场馆注入了生机,越来越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日渐丰富的人群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