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夕照寺:揭秘金台夕照的世纪之争

夕照寺:揭秘金台夕照的世纪之争

【摘要】:但旁边的街道就命名为夕照寺街,由此可见这座庙宇也曾经颇有影响。《顺天府志》中也说夕照寺“莫详所始,其建置年月亦无碑记可考”。书中称“夕照寺创于明时,为西山浙僧分院”。副部级官员造访,对于夕照寺来说绝对算是贵客临门。由此可以推测,最晚在明代中期,夕照寺已经扬名京城了。自民国之后,夕照寺再次败落。新中国成立后,夕照寺香火断绝。2007年,占用单位迁出,夕照寺终于得以重修,成了如今的金台夕照会馆。

古寺身世终成谜

夕照寺如今隐身于广渠门铁道桥南面的楼群中,不留心还真不容易发现。但旁边的街道就命名为夕照寺街,由此可见这座庙宇也曾经颇有影响。古寺具体建于何时,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清朝康熙年间的官员赵吉士曾客居夕照寺旁的张园,因为离着不远,所以常去寺中与僧人畅谈。寺里僧人各个博学广闻,赵吉士形容他们“纵谭古今成败无稍倦容”。但即使是这样博学的僧人,一谈起自己寺庙历史也都“默然无以答”。《顺天府志》中也说夕照寺“莫详所始,其建置年月亦无碑记可考”。由此推测,夕照寺的身世早在清朝就成了不解之谜。

笔者遍查古籍,终于在清末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中发现了古寺身世的蛛丝马迹。书中称“夕照寺创于明时,为西山浙僧分院”。原来这里起初不是独立的庙宇,而是一座分院,很可能连名字都没有,难怪不见于书籍记载。传说寺前有一座大影壁,每天当红日西坠之时,夕阳照射在影壁上,会出现一片红光,因此后来才得名夕照寺。

明代正统年间,时任兵部侍郎于谦来到寺中。副部级官员造访,对于夕照寺来说绝对算是贵客临门。寺中住持高僧普朗请于谦为他的师父古拙俊禅师所作《公中塔图并赞语》题词,于谦也不推辞,撇撇如刀、点点似桃,一篇题词一挥而就。后来这份墨宝收藏在清乾隆所刻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第二十八卷中。由此可以推测,最晚在明代中期,夕照寺已经扬名京城了。

小寺辈辈出能人(www.chuimin.cn)

到了顺治初年,夕照寺败落了下来。好在乾隆年间寺里出了一位恒吉禅师,才将古寺起死回生。原来在不远处的左安门外弘善寺静观堂的两壁上,有陈香泉、禹之鼎两位名人遗迹。不少游人都专程去参观壁上的墨宝,弘善寺香火因此鼎盛一时。恒吉禅师效仿弘善寺,将夕照寺大殿的墙面粉刷一新,并请陈寿山绘制《古松图》于西壁,请王安昆题《高松赋》于东壁。陈、王两位都是乾隆朝出名的丹青高手,夕照寺一下得了两件镇寺之宝,名声大噪,观者如潮。

到了晚清,寺里的吉云禅师也是一位能人。《天咫偶闻》中说他书法精绝,闻名京城。说来也奇怪,这位吉云禅师原本是大字不识,只因与工部尚书贺寿慈交好,便常常去贺府做客。有时赶上贺大人挥毫泼墨,吉云就在旁边观看。突然有一天吉云禅师似乎有所顿悟,拿起毛笔一比画竟然就写起字来。这把见多识广的贺尚书也吓了一跳,细看吉云禅师的书法还颇具神韵。于是贺寿慈将吉云禅师聘为自己的代笔,从此之后吉云在京城书法界声名鹊起,求字的人踏破了夕照寺的门槛。

民国之后,夕照寺再次败落。末代住持苦苦坚守,最后也圆寂于寺中。新中国成立后,夕照寺香火断绝。庙宇先后被幼儿园、街道工厂占用,建筑毁坏严重。1965年,寺中的珍贵壁画由北京文物工作队揭走保存。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些珍贵的壁画虽然离乡背井地进了文物局仓库,却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夕照寺完全被包裹在了违章建筑中,从外面看不出一点古刹风貌。幸好山门殿、大雄宝殿和大悲殿等主体建筑尚存,这也为夕照古寺之后的重生保留了最后一口元气。2007年,占用单位迁出,夕照寺终于得以重修,成了如今的金台夕照会馆。修葺一新的庙宇中,不再有阵阵佛乐,而是变成了一处文化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