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江防洪模型管理的三个创新,成果呈现

长江防洪模型管理的三个创新,成果呈现

【摘要】:在长江防洪模型项目成功实施管理总结中,“三个创新”备受国内外水科技界关注。防洪模型投入运行后,将通过研究这些重大技术问题,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工程建设和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长江防洪模型所选取的模型砂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国际领先,形成三项科技支撑,进入长江防洪模型基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规模非常宏大。

长江防洪模型项目成功实施管理总结中,“三个创新”备受国内外水科技界关注。让我们以记者地报导来结束本案例的介绍。

(1)全新的研究内容。这是防洪模型最吸引科研人员的创新点。长江防洪模型的研究重点是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再造河床过程、不同时期的洪水演进过程、三峡水库运用后江湖关系变化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对策等。防洪模型投入运行后,将通过研究这些重大技术问题,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工程建设和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全新的自动化技术。在整个试验放水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以前由人工完成的加砂、水位测量等工作,在这里已全部由计算机自行完成,实现了模型自动控制及量测数据自动采集。据了解,长江防洪模型是能够模拟泥沙输移、河床演变和洪水演进的实体模型,与它相配的先进的数学模型,提供了必要的边界条件,以减少实体模型运行组次,提高试验效率。通过实体模型、数学模型与原型观测资料的相互印证与补充,将有利于实现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湖区河网的泥沙运动、洪水演进和防洪调度试验研究。还将在此基础上,引进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网络与数字仿真系统。

(3)全新的试验材料。长江防洪模型所选取的模型砂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在局部模型大厅里,记者透过平静的水面看到,一层天蓝色的砂子静静地躺在模拟河床上。据模型技术负责人龙超平教授介绍,这种新开发的塑料合成砂,不仅色泽鲜明,便于观察,而且具有较强的比重可调解性、稳定性、亲水性,目前已得到长江防洪模型专家组的认可。(www.chuimin.cn)

国际领先,形成三项科技支撑,进入长江防洪模型基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规模非常宏大。

长江防洪模型的总体研究范围涵盖了长江中下游的宜昌至大通,全长约1123km的河段,其中实体模型研究范围为荆江河段及洞庭湖区。濒临后官湖的防洪模型基地占地500余亩,其中,干流试验大厅约5万m2,洞庭湖大厅约2万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