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井文化:驻军挖井缓解海岛淡水匮乏

舟山井文化:驻军挖井缓解海岛淡水匮乏

【摘要】:但营区有纪律,不能让百姓随意进出。为了“牢牢守住祖国的东大门”,驻军官兵扎根基层,在开展国防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挖井掘潭,开发水源,以缓解海岛淡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因马关地势平坦,拥有大片腹地,再加上附近的港口便于船只停泊,许多驻军部队的机关、后勤部门便设置在此。随着驻军的裁撤,白节营已不知去向。为方便物资运输,部队里配备有一辆马车,并专门建立马车班,负责运输任务和军马饲养、车辆维护。

1950年以后,作为东海前哨的嵊泗驻扎了大量的部队。为解决嵊泗缺乏淡水的困难,驻军部队开挖了很多水井。其中既有传统的比较浅表的井潭,也有开凿困难而蕴含水量巨大的坑道井。这些水井在保障部队用水的同时,也为缓解百姓用水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营礼堂井 位于菜园镇东海路143号后三营礼堂大院内。提起三营礼堂,老一辈的菜园人几乎无人不知。那是驻军部队建造的大礼堂,具有开会、学习、放映电影等功能。过去,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驻军部队放的露天电影是地方百姓的娱乐大餐。很多时候,由于天气因素,露天电影会改在三营礼堂内放映。但营区有纪律,不能让百姓随意进出。可百姓们实在抵不住电影的诱惑,于是想出各种方法,爬墙的、跳坎的,哨兵拦都拦不住。

但很多菜园人不知道,三营礼堂旁边的一幢红砖外墙二层小楼,竟然与彭德怀元帅有渊源。当年彭德怀元帅至嵊泗列岛视察期间,曾经在这幢小楼下榻。

1957年3月的某一天,彭德怀元帅由陈赓、谭政、陈士渠、许世友、王必成、陶勇等将军陪同,第二次登上嵊泗列岛。当天下午4时左右,彭总在小楼内接见了嵊泗县委书记李秀成。当李书记汇报姓名后,彭总开玩笑说:“李秀成,呵,太平军的忠王嘛!”在座的陈赓等将军都笑了起来。李秀成简单汇报了嵊泗县拥军爱民情况。随后,谭政将军在三营礼堂内为军地干部做报告,彭总等人坐在台下第一排。谭政的报告从国际形势讲到蒋介石反攻大陆,又从朝鲜战场讲到嵊泗要塞。他鼓励驻军和地方干部:“为了反对战争,保卫和平,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嵊泗列岛军民在国防第一线,很艰苦也很光荣,我们要发扬上甘岭战斗精神,牢牢守住祖国的东大门。”

为了“牢牢守住祖国的东大门”,驻军官兵扎根基层,在开展国防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挖井掘潭,开发水源,以缓解海岛淡水资源匮乏的难题。

三营礼堂井内为圆形,井壁用块石垒砌,直径约2米。井口外方内圆,直径约0.7米。该井为三营官兵挖掘,虽然体量不是很大,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兵们的用水困难。一些在军营中成长的三营官兵子女对这口井有很深的记忆:“营部西面有一口小口的水井,经常会干枯的,小时候还下到井底舀水来着,那时候吃水很成问题啊。”

三营礼堂井过去水质优良,可以作为饮用水源。后来驻军裁撤,缺乏管理,现在水质已受污染,只能作为灌溉用水。

马关部队井 位于驻军部队关岙营区内。当年部队为解决用水困难而挖掘,因水质优良,部队开放为与驻地百姓共用。这口井的使用,生动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是海岛军民共建的典型事例。

但大家恐怕意想不到,这口水井与传奇将军许世友有着一段渊源。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1965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带队,到嵊泗马关公社蹲点,开展社教工作。许将军下小岛、入渔村,深入到部队战士和基层群众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www.chuimin.cn)

海岛缺淡水,马关部队的营区内有一深井,而且水多,水质也好,附近的老百姓经常到部队的营房内挑水。那年恰遇大旱,淡水紧缺,住在很远的老百姓也到部队营房里来取水。时间一长,战士们担心部队自己用水供不上,就把井口加了盖锁起来。几位渔民出海回来,家里无水,急忙到部队营房来挑水。他们发现井口锁着,就七手八脚地想把锁敲开,正好被战士们发现,双方就争吵了起来。这事被许司令知道了,他很生气,叫那个营区的首长跑步去见他。他对着那位营区首长吼道:“什么叫鱼水情?什么叫一家亲?老百姓没水喝,你们却把水锁着,像是人民的军队吗?”这位首长向许司令做了检讨,那几位战士也向渔民们道了歉。第二天,营房围墙外挂出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里面井里有水。

白节营井 位于菜园镇南部的马关。因马关地势平坦,拥有大片腹地,再加上附近的港口便于船只停泊,许多驻军部队的机关、后勤部门便设置在此。据村民回忆,20世纪50年代,有一支部队的营部在此驻扎。可能是该部队原来驻扎在白节山岛,村民们就按习惯称他们为白节营。

白节山位于马关南侧约10千米,面积狭小,仅0.5平方千米,西南隔白节峡与川湖列岛相望。据传,因岛上盛产中药白及而得名,后误传为“白节”了。白节山的西南岸外是著名的国际航道白节峡,是进出上海港和洋山港区的重要通道。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需要驻扎部队在此扼守。

白节营转驻马关后,在离海滩不远的地方建设了石墙洋瓦的营房。为应对岛上蔬菜供应紧张的情况,官兵们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把营房后的空地开辟成菜地种植蔬菜。为了便于浇灌,官兵们在菜地旁挖掘了水井。水井深五六米,井口为规整的六边形,由石条垒砌,上面以水泥抹面。由于处于地势低洼处,水井出水量较大,经常满溢在井口。

这口井大约修建于1957年,至今已60多年。随着驻军的裁撤,白节营已不知去向。高大的营房因无人照看,已颓败不堪,遍布藤蔓杂草。当年向官兵们提供了蔬菜的菜地,被附近村民打理成自家的菜园子。这口60多岁的水井,依然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灌溉用水。人们在耕种时,自然而然地会想起白节营,以及与官兵们融洽相处的情景。

马井潭 位于石柱村北侧田地旁,一侧临村中小路。约4米深,2米见方,水泥浇灌结顶,留有方形井口,约1米见方。因近年来自来水普及,取水者渐少,井口为杂草掩盖,已难以寻找。

马井潭的来历与当地驻军有关。1950年后,石柱有部队驻扎。为方便物资运输,部队里配备有一辆马车,并专门建立马车班,负责运输任务和军马饲养、车辆维护。为了让军马有个便捷的饮水处,马车班战士就在驻地旁挖掘了一个井潭,于是村民们就把这个井潭称作“马井潭”。由于该井的水质非常甘甜,有热心村民发起,大家一起将井潭垒上石磡,顶上用混凝土浇灌。此后,马井潭成为附近村民主要的饮用水源。

从供军马饮用到供人饮用,马井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也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