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

【摘要】:图7.5建筑自由式布局居住区道路系统是居住区的骨架,是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布局的基本结构,担负着分离地块及联系不同功能用地的双重职能。②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 m,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车行道宽度为5~8 m,人行道宽为1.5~2 m。

图7.5 建筑自由式布局

居住区道路系统是居住区的骨架,是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布局的基本结构,担负着分离地块及联系不同功能用地的双重职能。良好的道路骨架不仅能为各种设施的合理安排提供适宜的地块,也可为布置建筑物、公共绿地等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提供有利条件。

居住区道路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种类型,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在人车分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车行道与步行道在居住区中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步行道往往具有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在人车混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道几乎负担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则多作为各类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内部道路和局部联系道路,更多地具有休闲功能。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地形、环境、交通、居住区规划结构、通行主流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不追求某种形式。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有十字形、田字形、T字形等,内部道路布置形式有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此外还有由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或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2)人、车流组织

①人车混流:人车流在同一块板运行,主要用于车流量小的基层道路,如组团、邻里内部居民小汽车减速缓行较适宜。

②人车分流:居住区人车分流的组织常采用的方式有:车行道附近设人行道,人车同时平行运行,这种形式较普遍,尤其在平原地区;人车分离各设独立系统,在山地坡度较大地段,这种处理方式较常见;人车立交运行,或高架立交或地道立交,常局部用于人车流交叉且人、车流量较大处。

(3)道路分级布置 居住区内道路根据规模大小和功能要求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住宅组团级道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以形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www.chuimin.cn)

①居住区级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 m,山地城市不小于15 m,车行道宽一般需9 m,如通行公共交通时,一般应增至10~14 m。道路断面多采用一块板形式,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中,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人行道宽一般为2~4 m。

②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 m,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车行道宽度为5~8 m,人行道宽为1.5~2 m。考虑以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为主。

③组团级道路:居住小区内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的宽度不小于8 m,车行道宽度为3~5 m,是居民进出组团的主要道路。

④宅间小路:是通向各户或单元门前的小路,主要供居民出入。路面宽不宜小于2.5 m,基本是自行车及人行交通,并要满足清运垃圾、救护和搬运家具等需要。

(4)静态交通布置 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居民小汽车停车面积较大,为节约用地减少干扰和环境污染,最好作地下停车设施。以附建于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为宜;也可附建于高层住宅地下层;还可采用单建式停车设施;露天停车场宜作小型临时停车备用。停车设施既离用户近便,又要避免对用户的干扰。